2002年7月厦门大学陈进国博士学位论文《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指导教师陈支平)摘要

2002年7月 暂无评论
2002年7月:

2002年7月厦门大学陈进国博士学位论文《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指导教师陈支平)摘要

 QQ截图20200323155001.jpg

摘要:

本文采用区域研究的取向,从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视角,力图较全面地讨论风水习俗与福建传统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剖析风水习俗所蕴含着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为主,更重视区域的历时性分析,而非急剧变迁中的现状的考察。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回顾和反思,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分析框架。本部分还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及所搜集的地方史料作出说明。

第二部分试图将早期风水术放在福建开发进程的社会大背景中来考察,藉以管窥中原汉文化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有效地渗入闽中,并影响地区早期的各种开发活动。唐以前,避乱迁徙是北方士民入闽的主要因素。畏难怀居、以求安堵的北方士民在闽的风水活动尚未蔚为风气。唐五代以降,福建早期家族的开发活动已跟风水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三部分着重探讨唐宋以来风水两大流派在福建的形成、传播,以及从对抗走向相容的历程。该部分并非专门针对风水流派的理论特质之流变,即风水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作线性的描述,而更侧重从外缘的因素(社会史和数术史相结合)探讨两大流派在社会与文化变迁中的区域历史表现形态。两派风水术的传布带有强烈的文化整合意义,参与了福建地域文化的改造和民间道德秩序的建构。外在的社会变迁因素很大程度影响着两派风水术的整合及其区域扩展程度。

第四部分主要以渗入风水观念的民间通书、灵签、安镇符咒、竖造及丧葬祝文、乩示文等为例,来探寻风水信仰走入福建民间社会的文化过程,是如何和为何发展的。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风水术为民间社会所承认、接受并转变为民俗信仰的过程,乃是种价值转换及意义再生的过程。借助于各类反复再现的宗教仪式活动,传统风水观念已逐步“内敛化”为一种社会记忆,从而影响着福建不同民系的文化认同抉择。伴随着宗教信仰的本土化、民俗化进程,风水观念广泛渗入了福建各种民俗活动当中,成为民间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部分主要考察风水与福建士绅的人文空间建构的关系问题,藉以更深入反思风水信仰在民间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及士绅对待风水的复杂文化心态。富有儒学教养的士绅阶层,通常会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用风水这种意义图式来营造、改变或恢复区域性的人文空间秩序。士绅阶层的这种活动意图,既可能是外显的,如旨在提升特定区域之尚人文、重科名的文化氛围,因而对发展地方的文教事业常有正功能;亦可能是潜在的,如意在维持和控制地方社会、经济秩序,因而也间接地加速或阻滞着地方社会经济 中文提要的变迁。

第六部分主要剖析风水信仰影响近世福建家族的社会变迁问题。随着风水信仰在福建民间的传播与扩散,家族组织或乡族势力也常利用这个文化幽灵的强势魔力,参与对家族发展历史及社会地位的想象与建构,参与对地方权威的塑造与社会文化的整合。风水既是提升家族组织和乡族势力向心力的强心剂,也是诱发家族内部或乡族间离心力的迷魂药。在当代家族复兴过程中,祖墓风水及相关的传说故事仍是复活和再造家族文化传统的象征资源的一部分。风水其实为家族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一套圆融自足的文化解释机制。

第七部分是结语,对前述第二到六部分的内容作一总结。

 

关键词:风水; 福建; 社会文化; 变迁;

 

导师:陈支平

1.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02年7月厦门大学陈进国博士学位论文《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指导教师陈支平)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03年3月湖南师范大学罗昕如博士论文《湘南土话词汇研究》(指导教师鲍厚星)摘要         2002年7月厦门大学饶伟新博士学位论文《生态、族群与阶级--赣南土地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指导教师郑振满)摘要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