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客家”主题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汇总(2002)

2002年12月31日 暂无评论
2002年12月31日:

知网“客家”主题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汇总(2002

 u=2470984842,293002491&fm=58.png

[1]赖龙扬.客家区域基础教育的文化生态研究[D].导师:黄仁贤.福建师范大学,2002.

摘要:

本文考察了客家文化与客家区域基础教育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客家文化的教育生态价值,挖掘了客家传统教育的特征及其文化生态意义,阐发了基础教育传承、创新客家文化的生态功能,并选取福建省永定县作为个案分析的对象,对客家区域基础教育及其文化生态的差异性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本文认为,客家文化是客家区域基础教育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的文化模式,客家精神是客家区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内核,是学校非理性管理天然的生态资源;客家传统教育具有明清时期发达、近现代转型快等五个显著特征,构建客家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意义,有益于扬弃客家传统教育,推动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与客家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隔离,客家区域基础教育应该发挥其亚文化生态功能,把传承、创新客家文化当作重要职责;客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效益直接导致教育文化生态的差异性,从而影响客家区域不同乡镇教育质量的优劣。

 

[2]周密.成都东山地区客家乡土建筑研究[D].导师:季富政.西南交通大学,2002.

摘要: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客家文化与历史背景对东山客家乡土建筑的深刻影响,对东山客家乡土建筑的自然和文化环境进行了概略的探讨,并对东山客家乡土建筑的空间与形式的特征与建筑的防卫功能和建筑技术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最后对东山客家民居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的进行了简要的透视。

 

[3]陈进国.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D].导师:陈支平.厦门大学,2002.

摘要:

本文采用区域研究的取向,从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视角,力图较全面地讨论风水习俗与福建传统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剖析风水习俗所蕴含着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为主,更重视区域的历时性分析,而非急剧变迁中的现状的考察。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回顾和反思,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分析框架。本部分还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及所搜集的地方史料作出说明。

    第二部分试图将早期风水术放在福建开发进程的社会大背景中来考察,藉以管窥中原汉文化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有效地渗入闽中,并影响地区早期的各种开发活动。唐以前,避乱迁徙是北方士民入闽的主要因素。畏难怀居、以求安堵的北方士民在闽的风水活动尚未蔚为风气。唐五代以降,福建早期家族的开发活动已跟风水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三部分着重探讨唐宋以来风水两大流派在福建的形成、传播,以及从对抗走向相容的历程。该部分并非专门针对风水流派的理论特质之流变,即风水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作线性的描述,而更侧重从外缘的因素(社会史和数术史相结合)探讨两大流派在社会与文化变迁中的区域历史表现形态。两派风水术的传布带有强烈的文化整合意义,参与了福建地域文化的改造和民间道德秩序的建构。外在的社会变迁因素很大程度影响着两派风水术的整合及其区域扩展程度。

    第四部分主要以渗入风水观念的民间通书、灵签、安镇符咒、竖造及丧葬祝文、乩示文等为例,来探寻风水信仰走入福建民间社会的文化过程,是如何和为何发展的。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风水术为民间社会所承认、接受并转变为民俗信仰的过程,乃是种价值转换及意义再生的过程。借助于各类反复再现的宗教仪式活动,传统风水观念已逐步“内敛化”为一种社会记忆,从而影响着福建不同民系的文化认同抉择。伴随着宗教信仰的本土化、民俗化进程,风水观念广泛渗入了福建各种民俗活动当中,成为民间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部分主要考察风水与福建士绅的人文空间建构的关系问题,藉以更深入反思风水信仰在民间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及士绅对待风水的复杂文化心态。富有儒学教养的士绅阶层,通常会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用风水这种意义图式来营造、改变或恢复区域性的人文空间秩序。士绅阶层的这种活动意图,既可能是外显的,如旨在提升特定区域之尚人文、重科名的文化氛围,因而对发展地方的文教事业常有正功能;亦可能是潜在的,如意在维持和控制地方社会、经济秩序,因而也间接地加速或阻滞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六部分主要剖析风水信仰影响近世福建家族的社会变迁问题。随着风水信仰在福建民间的传播与扩散,家族组织或乡族势力也常利用这个文化幽灵的强势魔力,参与对家族发展历史及社会地位的想象与建构,参与对地方权威的塑造与社会文化的整合。风水既是提升家族组织和乡族势力向心力的强心剂,也是诱发家族内部或乡族间离心力的迷魂药。在当代家族复兴过程中,祖墓风水及相关的传说故事仍是复活和再造家族文化传统的象征资源的一部分。风水其实为家族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一套圆融自足的文化解释机制。

    第七部分是结语,对前述第二到六部分的内容作一总结。

 

[4]饶伟新.生态、族群与阶级[D].导师:郑振满.厦门大学,2002.

摘要:

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赣南发动了对中国现代历史走向具有深远影响的土地革命运动。本文试图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赣南土地革命的历史背景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加深对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认识。全文分为六章,共约20万字。

    以往关于赣南土地革命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中共党史和革命史的角度,我们对赣南土地革命的了解也因此偏重于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层面。实际上,赣南土地革命运动的发生与发展,除了有来自共产党人自上而下的以阶级斗争为指导的政治动员和组织等“外在”因素的推动之外,还深刻地受到赣南本地的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传统等“内在”因素的规定和制约,其间不仅包含阶级矛盾,还包含着生态的和族群的矛盾因素。明清时期赣南地区持续不断的社会动乱,如明代的“寇乱”、清前期的“佃变”及清后期至民国时期的乡族“械斗”,都是上述社会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因此,只有综合分析赣南历史上的生态环境、族群关系及社会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才有可能深入揭示赣南土地革命的历史机制。

    明初的赣南山区还是一个地广人稀、生态环境相当恶劣的边陲社会,官方的行政控制及土著的社会力量都十分薄弱。在此社会生态环境下,吸引了大量来自周边地区的非法移民,形成了持续不断的流民运动。作为“无籍之徒”或具有“蛮夷”身份背景的闽粤流民,与赣南土著之间发生剧烈的矛盾冲突,从而造成这一地区频繁的“寇乱”。当地土著里民和各级官府为了对付“寇乱”,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一方面是土著居民普遍“聚族自保”,另一方面是闽粤“流民”、“流寇”在官府的剿抚安插下逐渐定居,赣南乡村地区的聚落形态和族群结构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清前期是赣南乡村社会发生急剧转变的历史时期。明清之际,随着闽粤移民的大规模佃垦和新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赣南的山区开发和乡村经济较明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处于“寄籍”地位的闽粤佃农,一方面在佃耕的过程中围绕土地收益分配问题与土著田主产生竞争与冲突,另一方面则在定居入籍过程中围绕户籍控制问题与土著居民发生争执与对抗。清前期闽粤佃户发动的“佃变”,不仅反映了主佃之间的阶级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土客籍之间的族群矛盾。这种多元的社会矛盾组合形式,一直延续到土地革命时期。

    清中以降,赣南地方社会进入一个成熟发展和基本成型的历史时期。在清代大规模的闽粤移民运动渐趋低落和近代居民构成基本稳定的同时,清初以来普遍发展的乡村宗族亦臻于成熟,并在各种地方公共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囚而形成了乡族自治和割据的局面。在此格局下,各地乡族集团之间为了争夺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源,存在着各种不可避兔的矛盾冲突,结果造成清后期至民国时期乡族械斗的盛行。这一时期同姓联宗的普遍发展和地方政治派系的形成,集中地反映了乡族矛盾的激化与乡族势力的整合趋势。

    经过明清时期长期的历史演变,至土地革命前夕,赣南乡村地区的社会构成和聚落格局大体成型。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持续的外米移民运动和不断的社会矛盾冲夹,加上官方的行政制度和自然地理条件等各种历史因素的复合作用和影响,塑造了土地革命前夕赣南地区极为复杂的聚落格局和社区关系,社会文化认同日趋多元化,地方政治派系林立,生态的、族群的及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深刻地影响了赣南土地革命的发展进程。

 

[5]陈朝珠.北海白话词汇研究[D].导师:谢明仁.广西大学,2002.

摘要:

北海市是广西南部一座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也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由于缺乏文献记载,长期以来,人们对北海白话的起源众说纷纭,北海历史研究亦尚有诸多疑点和争议,基于此,笔者对北海白话词汇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并以此为切入口,运用方言学、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借鉴词汇学、语义学、计量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过词汇计量比较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对北海白话词汇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论文既为方言研究提供资料,也从语言的角度进一步阐明北海的历史和文化,而词汇计量比较研究方法的尝试与探讨,在词汇计量分析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的今天,具有一定的意义。全文共七章,第一章导言,简述北海概况和选题意义,说明材料来源及文章结构;第二章简介北海市的人口构成和北海白话音系;第三章从语义和词形、构词、词汇来源三方面对北海白话词汇进行语言分析,揭示其特点;第四章通过词汇的计量分析比较,揭示了北海白话与邻近方言的亲近关系;第五章充分运用以上各章的结论,探讨北海白话的形成;第六章北海白话词汇的文化阐释从语言的角度,揭示北海的历史、地理、生活习俗、移民等状况,加深人们对北海白话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本章最后从词汇发展的角度预测北海白话的前景;第七章对北海白话词汇进行描写。

 

[6]秦慧颖.福建古代的动物神灵崇拜初探[D].导师:陈支平.厦门大学,2002.

摘要:

 在福建的民间信仰体系中,动物神崇拜是颇具特色的一类。本文试图全面收集有关福建动物神信仰的材料,不仅是历史文献,还包括考古材料、民族志、民间故事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就福建历史上民族变迁与动物崇拜的关系进行研究。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

绪论,简要回顾民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提出本文试图达到的写作目的,并在研究之前,对福建的动物神进行了分类。

第二章,考察史前至西汉前期,考古发现中所见的闽越族及其先民的蛇、蛙、鸟等动物图腾崇拜。

第二章,收集西汉后期至明清时期,考古、史籍、民族志、民问文学等材料中所见的各种福建动物神。

第三章,通过研究两汉以来福建的民族变迁和融合,得出福建汉人、畲族、蛋民其先民都部分来自闽越族。

第四章,由于福建汉人、畲族、蛋民的闽越族来源,他们在动物神信仰方面对闽越族的文化传统有所继承,但同时闽越族的动物崇拜与汉文化的宗教信仰也有所冲突。

结语,本文所得出的结论。

 

[7]马莉.广西汉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导师:钱宗范.广西师范大学,2002.

摘要:

本文是由导师钱宗范教授主持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课题“广西各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研究”的一个子目。汉族作为广西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地域差别甚大。由于解放后广西民族研究多集中在壮瑶苗等各个少数民族中进行,对整个广西汉族的历史和文化资料,政府机关还从未进行过系统、全面的调查分析、整理出版工作,因此给本课题的完成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本人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历经两年时间反复调查、整理和研究,多方请教桂林、南宁的专家、学者,历尽艰辛,终于完成,以期为填补我国民族研究中的空白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当前,广西被列为西部开发的十二省区之一,研究广西民族文化的应用开发,对当今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的基本理论,运用广泛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广西汉族传统文化进行宏观的归纳和微观的研究,并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汉族和广西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地比较,探索广西汉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产生原因和演变规律,思考如何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以求为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提供借鉴。

    本文的开端,即第一部分首先研究了广西汉族的大量文献记载和各种调查统计材料,总结出汉族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特点:一是多元的地域文化格局;二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杂交而形成的风格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三是体现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趋向先进和文化交流中的兼收并蓄。正是这三大特点决定和影响了广西汉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

    在初步探讨广西汉族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文章从第二到第六部分,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汉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八个方面进行考察,总结出相应的规律特征,并提出在当代改造、利用、开发的途径。

    第二部分的服饰、饮食、居住等消费生活文化,属于物质文化层面。本文概括总结出广西汉族的物质性文化是农耕生活、移民历史、自然环境、民族融合的产物,特别列举和研究了物质文化中涵化土著民族文化的实例。服饰、饮食和民居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经过分析比较,本文首次总结了广西汉族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并指出民居是儒学与宗法、科学与迷信、实用和美学的组合。因此,应提倡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注意保护生态,采用健康居住形式,合理布局,加强对汉族传统物质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等改造、利用途径。

    第三、四部分论述的是人生礼俗、岁时文化等社会文化的层面,包含婚姻礼俗、丧葬礼俗和节日文化。通过总结比较,文章提出下列新见:广西汉族婚俗是封建宗法、原始习俗、本民族传统与壮瑶等族婚俗结合形成的特殊婚姻形式,客家婚俗的特殊性;丧葬礼俗是宗教和宗法色彩结合,风水观念、封建意识、迷信色彩、乡土意识相交织的礼俗文化;岁时文化是生产习俗、移民历史、民族融合的产物,各地特色节日繁多,小地域色彩浓厚。因此,根据江泽民发展进步文化的指示,对当前广西汉族传统社会文化的批判继承主要抓住两个方面:第一,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婚丧习俗进行改造;第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移风易俗,将节日文化与发展旅游、招商引资相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第五、六部分论述了宗教信仰和民间文艺等精神文化层面,归纳出精神文化的娱乐性、直观性、社会性、多元性等特征,并专门分析了外来宗教在广西汉族地区的影响比内地深广的原因。最后提出对精神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要积极改造宗教文化中的迷信思想,发挥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合理因素,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通过对传统文艺总结、开发、创新,为当今富民兴桂和发展旅游经济服务。

    广西汉族传统文化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面前,应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讲话的精神,顺应历史潮流,抓紧做好总结和批判继承工作,为广西汉族的现代化建设,为振兴广西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挥效益。

 

[8]陈立中.湖南客家方言音韵研究[D].导师:鲍厚星.湖南师范大学,2002.

摘要:

明清时期一些客家人先后从福建、广东以及江西等省客家人集中分布的地区迁入湖南。他们的后裔有的已经改说现居地的强势方言了,但也有不少仍以客家方言作为其内部交际工具。现今在湖南境内,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桂东、汝城、安仁、资兴、宜章、江华、江永、新田等县市的部分山区。本文以作者的亲身调查结果为依据,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语言学资料,对湖南境内的客家方言的音韵特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全文共分10章:

    第一章为绪论,对“湖南境内的客家人”和“湖南境内的客家方言”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发音合作人的情况及凡例。

    第二章介绍了湖南境内客家人的分布情况及源流。

    第三章说明了各有关县市境内客家方言的分布情况,总结了湖南境内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并附有方言分布图8幅。

    第四至七章对湖南境内11个代表点的客家话的声母、韵母、声调、声韵配合、异读等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八章讨论了湖南客家方言的分区问题。

    第九章探讨了湖南客家方言演变的规律和模式。

    第十章讨论了桂东话和汝城话的归属问题。

 

[9]丘学强.粤、琼军话研究[D].导师:詹伯慧.暨南大学,2002.

摘要:

  本文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前言部分是对军话的分布、人口及其周围地区的人文、语言概况的介绍和军话研究领域前人成果的概述。第一章以军话与普通话以及邻近的粤、闽、客方言的比较的方式,对粤、琼各地军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进行描写,说明各地军话从共时的角度看是几种方言的特点都兼而有之的“话”。第二章一方面通过对军话区的历史、人文情况的考证和探讨,指出军话的得名及其形成和发展与明代的卫所制有关,一方面则通过其与《中原音韵》音系的比较以及词汇的比较,从历时的角度说明军话和明代的官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章是对与军话有关的一些语言学理论问题的探讨。第四章是结论:军话因与明代卫所里的军户关系密切而得名,以今天的面貌看,它们的语言特色各不相同,不应统一地划归某一方言。但军话大多仍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明代“通语”的特点。因此,研究军话有助于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等的正确构拟,对“方言岛”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及方言学理论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使人们对军话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对其来源及与明代汉语共同语的关系有比较统一的认识,这是本文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的体现。

 

[10]卢平.基督教与闽西客家社会[D].导师:林金水.福建师范大学,2002.

摘要:

本文以闽西客家基督教(1883—1949)为研究中心,从基督教在闽西客家地区的传播、基督教在闽西客家地区的社会事业、基督教与闽西革命、基督教与闽西客家文化四个方面入手,对基督教与闽西客家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文章指出了基督教在闽西客家地区的的传教事业以及与闽西革命的互动关系,并从文化的角度把文化冲突与列强侵略的政治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双方产冲突的原因,以及自觉与不自觉的融和过程。最后,文章还就闽西客家社会对基督教的接受程度作了反思。

 

[11]谢留文.客家方言的语音研究[D].导师:张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摘要:

      本文以近年来出版的几部有关客家方言的调查报告为基本语料,对客家方言声母、韵母、声调中一些重要的特点以及客家方言里的一些特殊字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声母方面主要讨论了中古见组、晓组以及精知庄章四组声母在客家话中的演变类型,对其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探讨其演变原因及过程。韵母方面主要从“等”和“摄”的角度讨论了中古开口韵在客家方言中的演变特点,对客家话中反映汉语早期语音现象的“鱼。虞”有别、“支与脂之”有别等问题结合汉语语音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声调方面则用大量的语料讨论了客家方言最重要的特点“浊上读阴平”问题以及古去声次浊声母字、古入声次浊声母字根据古声母的清浊有规律地分化为两类的现象。论文最后讨论了“乳汁、嘴、择”等字在客家方言中的特殊读音,考证其来历。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客家方言内部之间的比较,客家方言与其它方言的比较,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方言与汉语的历史相比较。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知网“客家”主题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汇总(2002)》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知网“客家”主题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汇总(2001)         知网“客家”主题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汇总(2003)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