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客家”主题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汇总(2001)
[1]余丰.传统与嬗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抑——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D].导师:邓晓华.厦门大学,2001.
摘要:有关的汉学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已有学者涉猎其间。其中,对中国东南地区的宗族及民间信仰研究,一直以来就是汉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以闽西—客家地区为例,研究当地宗族与民间信仰诸事项,试图从两者关系出发,考察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力量介入下各方面的互动情况,以此探讨在新的社会格局下,国家与地方社会对待当地文化资源的态度和操作行为,从而对当地人文景观有一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力图在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份社区民族志的同时,也为当地政府提供一份决策参考。鉴于以往一些学者对当地社区进行的部分文化事项的历史学研究,本文则强调在人类学视野下更具广泛性的文化研究。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前言介绍选题缘起,历次调查简历及行文方式。第一章介绍本文学术背景及目的。第二章介绍当地宗族与民间信仰情况,力图揭示当地社区各方力量交织形成的内部关系。第三章从民间信仰及宗族关系的新发展来探讨国家力量与当地社会对传统的再造与重塑过程。其后是结论及有关注释并参考资料。
文后附有一篇作者与导师合作的旅游开发计划,这是第二次田野调查期间应当地乡政府之邀而写的。
[2]洪石龙.泉州土楼及其类住宅设计模式[D].导师:关瑞明.华侨大学,2001.
摘要:
土楼是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及其周边地区一种独特的传统民居类型,其神奇的建筑形式、悠久的历史渊源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国内外建筑学界以及社会各界许多有识之士的极大兴趣。时至今日,土楼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研究涉及的地域主要集中在闽西南、粤东北和赣南等客家聚居区域。随着传统民居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地处闽南地区历史文化中心的泉州市境内不断有土楼被发现。泉州土楼既不同于闽西客家土楼、闽南漳州土楼,又不同于与泉州土楼并存的泉州土堡,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课题对现存的泉州土楼遗构进行较为全面的普查,选择其中典型个案进行实测考察,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泉州土楼进行概述与评析,并与闽西客家土楼、闽南漳州土楼加以比较。具体内容包括以下若干部分:
首先,简述了泉州土楼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建造年代及分布情况,根据现场考察与文献研究的结果对现存的土楼实物的保护与使用状况做了扼要的介绍。其次,本课题从土楼的防御性能、聚居规模、空间层次以及建筑尺度、平面布局等方面与合院式民居作对照比较,藉此以凸显泉州土楼的基本特征。接着,为了更好地彰显泉州土楼的独特性,揭示不同地区土楼之间的渊源关系与异同之处,促使人们对中国土楼有一个更准确的理解与全面的认识,本课题从建筑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建筑形式(类型与造型)、空间构成、使用功能、构筑工艺等方面入手,对闽西客家土楼、闽南的漳州土楼与泉州土楼进行深入浅出的比较
与分析,指出它们既有显现的土楼共性,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最后,从当代建筑学术界致力于传统民居研究的现实出发,阐述对“住宅类设计”理论的理解,对人们正在积极探索的“类土楼设计”的若干创作实践加以评介,结合本课题对土楼的深入研究与深刻理解,展望并探索土楼类设计的创新之路。
泉州土楼是福建土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泉州土楼的研究,使中国土楼研究工作的涉及范围大大拓展,使福建土楼的研究内容更为充实。住宅类设计则是传统民居在新的社会需求下谋求延续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3]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D].导师:李如龙.暨南大学,2001.
摘要:本文指出:现有的客家方言词汇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着力挖掘客家方 言特征词语的深入研究。从而提出要进行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文章将客家方言 特征词界定为“一定批量的区内方言多见、区外方言少见的客家方言词”——它 们从体现特征的内容说包括“词形特征词”和“语音特征词”,从级别说包括“方 言区特征词”和“方言片特征词”,从外部表现说包括“外区罕见词”和“一区 同见词”。
在利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制订了客家方言特征词调查表。经过全面的调查和探入的研究,提取出客家方言区特征词 187个,方言片特征词 54个。通过内外检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鉴别某方言是否属客家方言及判断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对客家方言的词汇特征乃
至客家文化的特征作了有益的探讨。
本文的主要方法是:数量统计法、地理显示洁、词形比较法、溯源法、意义分析法。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l、大本营客家方言可以分为南片(粤东、粤中)、北片(闽西、赣南)、南北混合片(粤北)。
2、客家方言源于中原汉语,成于南方山区,是一种“山话”。
3、早期客赣方言为一体。异地分居之后,两者演变速度不一,方言差距拉 大,形成现在的方言面貌。客赣关系让位给客粤关系。
4、客粤关系主要是通过粤北珠矾巷移民建立的。
5、客闽关系主要是通过闽南地区先民建立的。
[4]萧丽燕.马来西亚士乃客家话调查报告[D].导师:陈晓锦.暨南大学,2001.
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士乃客家话的调查研究报告。士乃是马来西亚柔佛州内的一个城镇,是个客家人聚居点。“士乃客家话”是指来自广东惠阳,现今居住在士乃的客家人所讲的客家话。本文对士乃客家话的语音和词汇部分进行了比较系统、详细的描写,对士乃客家话的主要语法特点也作了描述。木文首次对士乃客家话的语言而貌作详细描述,希望她能对存在于中国大陆之外的汉语方言研究作一点儿贡献。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语音
第三章 词汇
第四章 语法
[5]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导师:李如龙.暨南大学,2001.
摘要:
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是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它为汉语方言的分区提供一个较为可行和较为科学的依据,以此来弥补以往单凭语音标准的不足。本文通过对赣方言的词汇内部及其外部实地调查比较,并经过共时的词形、词义及其在词汇系统上的特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和历时的纵向考察,从而提出了赣方言区特征词150条,赣方言分片特征词225条。以此为依据,同时联系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赣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并针对江西境内及周边地区九个方言点进行了检验。赣方言特征词的研究表明:赣方言区特征词与分片特征词在词汇系统上虽均具有常用性,但特点不完全重合,表现为赣方言区特征词大多数有多义性、能产性及单音词占较大比例等特点,而分片特征词则多数不具有这些特点,这是由它们覆盖面不同造成的;赣方言特征词中以动词类及形容词类为主,其中赣方言区特征词表现得最明显;赣方言与其他周边方言一样具有较为独特的面貌,完全可以从其他方言尤其是客家方言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个方言区;在赣方言与周边各方言区的关系中赣方言与客、湘二大方言区的关系是最为亲密和重要的两个。此外本文对赣方言的形成历史年代也作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认为赣方言基本成型于宋元之际,成熟于明清时代。
[6]刘锡涛.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D].导师:史念海.陕西师范大学,2001.
摘要:本论文《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在叙述宋代江西文化迅猛发展的同时,更着力揭示宋代江西文化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文章共八章又绪论九个部分。
在绪论中,笔者首先说明本论文在文化的要素选择上,侧重于文学、史学、科技、艺文、教育、思想、宗教、风俗、民族、方言等方面。其次说明选择宋代作为文化研究时段的原因和宋代江西文化在宋代文化及江西自身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第一章 宋代江西文化的空间与环境
江西文化是行政区域文化,其范围不是指宋代的江南西路,而是指当今的江西省区。这个空间范围在宋代,包括有江南东路的一部和江南西路的大部。具体说,是包有饶州、信州、江州、南康军、洪州、临江军、瑞州(筠州)、袁州、抚州、建昌军、吉州、赣州(虔州)、南安军及徽州之婺源县等地区,共9州4军69县。其中有三军(南安、临江、南康)十六县(安仁、永丰、星子、新建、进贤、兴国、会昌、永丰、万安、分宜、宜黄、金溪、乐安、新昌、新城、广昌)是新设置的。它们地处交通要道,尤其是县治,多设在河流中上游之河谷中,说明江西经济、文化发展已从平原、盆地走向深山区。
宋代江西地区行政区划未有大的变化,缘于江西地区山川地形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四周多高山,境内多河流,山川犬牙交错其间。同时宋代江西地区行政区划的稳定,有利于江西文化的形成与成熟,但不利于江西文化的对外传播。
第二章 宋代江西文化发展的格局
本章为本论文的重点,文章分析、说明与揭示了宋代江西文化发展的状况及其地区差异。内容共分七小节。前四小节谈宋代江西人才的状况及其分布。第一小节叙述《宋史》列传所载江西人物及其地区差异。文中共记载江西人物240个(不包括列女传11人),其中饶州(45人)、吉州(41人)、临江军(26人)居各地前三位,南安军(无)、袁州(6人)瑞州(6人)、南康军(8人)居后四位;以密度论,临江军(46.4人/万km~2)饶州(28.2人/万km~2),建昌军(24.4人/万km~2)居全省各地前三位,南安军(无)、赣州(3.1人/万km~2)、袁州(7.1人/万km~2)、瑞州(10.5人/万km~2)居后四位;从时间分布上看,北宋人数不及南宋多。这一点在宰相人数的时间分布上也可以看出来:北宋6人,南宋9人。
第二小节论述宋代江西进士的分布。据史料记载宋代江西进士人数达5545人,其中有34人为文武科鼎甲,11人为文科状元。5545名进士中,饶州 931人,吉州 897人,建昌军 654,抚州 62人,居全省各地前四位,南安军(65人)、江州(89人)、袁州(128人)、瑞州(144人)居末四位;以密度论,建昌军、临江军、抚州、饶州分别以797.66人/万km~2、696.68人/万km~2、602.74人/万km~2、583.81人/万km~2,居各地前四位,而袁州(152.4人/万km~2),江州(141.95人/万km~2)、南安军(93.47人/万km~2)、赣州(48.32人/万km~2)居末四位。
第三小节论述宋代江西人的著作及其分布。文章细列了宋代江西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欧阳修、王安石、乐史、周必大、洪皓、洪迈、朱烹等。同时叙述了宋代江西人作品在宋代文学、史学、科技、思想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与作用。史籍所记载的1786部宋代江西人著作中,吉州以325部居各州军之首,列第2至4位的是饶州(306部)、抚州(276部)和洪州(213部)。居全省各州军后四位的是南康军(34部)、袁州(24部)、江州(23部)和南安军(4部)。而姿源县以146部之多居各县之首。就著作密度而论,前四位为抚州(264.9部M km勺、临江军(253.7部厂万 km勺、饶州(191.9部厂万k旷)和建昌军(160.9部广万k旷),后四位为江州(36.7部人万km勺、袁州(28.6部广万k旷)、赣州(12.8部历 k旷)和南安军(5.8部6 k旷)。
第四小节论述其它史籍记载的江西人物及其分布。有字、溢号的江西人物110人中,人数居多的前四位州军是饶州(19人)、吉州(15人)、建昌军* 人)和洪州(12人),居后四位的分别是袁州(无)、南安军(无)、瑞州(4人)和赣州(4人)。以密度论,建昌军(183人厂厅km‘)居全省各州军之首,列二至四位的为临江军(14.3人o k旷)、南康军(13人历km‘)和饶州(11.9人历k赤),列后四位者为袁州(无)、南安军(无)、赣州(二.2人厂万k旷)和洪州(5.一人人万k奸),《宋史冀》所载江西人物126人,其中吉州(27人)、饶州(17人)、洪州(15人)、抚州* 人)居各州军前四位,姿源县以19人居各县之首。居各州军末四位者为袁州(无)、江州(2人)、南安军(二人)和南康军(3人)。以密度论,抚州(13人历M)、吉州(11.3人历km‘)、临江军(10.7人历km’)和饶州(10.7人/万k旷)居前四位,袁州(无)、饭州(二.8人厂万k旷)、南安军(2.9人人厅k旷)和江州(3.2人厂厅kmZ)为后四位。
第五小节叙述来代江西刻书、藏书情况及其分布。谈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