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商洛客家人》采访手记

kjtadmin 05-09 发现客家 暂无评论

 《寻访商洛客家人》采访手记
贺少昆

1.jpeg


    2008年10月16日,世界客属第二十二届恳亲大会在西安隆重开幕。大会筹备期间,恳亲大会筹委会、市委外宣办、市侨办、陕西客家联谊会等单位组织相关专家、记者,于8月12日前往商洛,对商洛客家人的生存现状、风俗习惯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后,我台专题部制作播出了专题节目《寻访商洛客家人》。恳亲大会召开当晚专题部又重播了该期节目。

    考察的两天中,我们先后走访了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镇的罗湾村、梁坪村,丹凤县龙驹寨镇陈家村,以及位于丹凤县城东40公里的武关镇。这四个地方对于初步了解客家人返迁商洛的情况,以及商洛客家人的风俗习惯有一定代表性。结合实际考察和相关资料,笔者就有关问题试作进一步叙述。

一、客家人由来及客籍返迁

     关于客家人,有一些不尽相同的说法和表述,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客家人是中原地区南迁的汉人。我们注意到“客家”一词字母拼写形式是Hakka,这种拼写我们在世界客属第二十二届恳亲大会各种宣传品中都能见到。据了解,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客家”一词读作“哈嘎”, “哈嘎”拼写为Hakka,含有“客户”之意。“客家”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研究者认为,其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我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

      所谓民系,笔者翻阅《辞海》,并无“民系”一词。目前大量著述或文章中使用的“民系”一词最早由著名历史学家,被称为客家研究开拓者的罗香林(1906年-1978年)提出并导入客家文化研究的。其后,“民系”被解释为“次民族”、“亚民族”,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支,分支内部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民系”一词在用于汉族时,基本上只运用于广东、福建等省内各族群语言、文化、风俗等差异较大的地区。

    关于客家人迁徙陕西商洛的原因,普遍的说法是清朝颁布了《垦荒令》。广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鲁克亮教授在一篇题为《清代陕西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农业生产的衰变》的论文指出:“明末清初,陕西屡次发生灾荒,再加上频繁的战争,人口大量流徙死亡。据《秦疆治略》记载,道光三年,商州人口为770900个。大部分的增加人口是由外省移入者”。他同时提到,早在顺治六年,清政府就颁布了《垦荒令》:“招徕各处流民,不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荒垦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 。顺治十四年四月,户部奏定《垦荒劝惩则例》,规定“垦荒有功者奖”。但由于清初陕西战乱灾荒此起彼伏,社会不稳定,因此招垦成效甚微。康熙即位后分析了顺治颁《垦荒令》以来“行之二十年而无效”的原因,针对地方官员,制定了“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等更为具体奖惩措施。又在康熙十二年修改顺治时的《垦荒定例》,规定荒地垦熟后,由原来最高6年起改为10年起科。至乾隆七年正式谕令“山头地角止宜种者听垦,免其升科。”另外,当时玉米、番薯、马铃薯开始推广种植,这些高产耐旱作物使大量山地丘陵得以开发,拓宽了人口生存的边际范围。因此,从顺治颁布《垦荒令》起,各省移民开始陆续进入陕西,经康熙至乾隆达到高潮。

    廉高林编撰的《商州客家人》(未公开出版)对现已查明的分散居住在商洛市商州区5个乡镇12个村子的客家居民的15个姓氏进行了逐一考证,认为其迁徙时间从乾隆十八年(1753年)到清光绪年间,其中从湖南浏阳迁来的7姓;从广东梅县、平远等地迁来的4姓;从湖南新化迁来的1姓;从浙江迁来的1姓;从湖北平江迁来的1姓,祖居地不详的1姓。有关迁徙的历史背景,在这些客籍人保存的家谱中也多有提及。例如,颜氏家谱记载,颜氏在“康熙已巳年(1689年)由平远县迁徙湖南省浏阳县东乡老鸦断喝上福段。象喜第三世孙俊英,于乾隆庚寅年(1770年)率子怀瑾、怀瑜、坏瓒、怀淙等迁居陕西省商南县小曲保杨家街(今北宽坪镇广东坪村)”。吴氏家谱记载,“……我曾祖万清公、万顺公、万从公兄弟三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迁至陕西省西安府商州西乡铁炉保宽坪附廓里八甲附籍开创始”。黄姓家谱记载,“先辈居住广东省惠州府龙川县……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迁到商州黑山,后又迁到杨斜川明村”。综合来看,这些家谱里关于迁陕的时间记载,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清乾隆年间。

    有关客家人移入陕西,还有一种说法是明代陕西华阴大地震后,陕西人口减少逾百万,商洛地区大量农田闲置,为移入者客观上创造了土地条件。关于这一点,邱氏家谱记载:“……闻知乾隆四十三年陕西省华县大地震,受灾区域达三省一百零八县,罕无人迹,后经百年之久,遍地山青草秀……圣上有旨,传山西、河南迁来不少移民……先祖邱公信一家四口,由原在湖南罗家亲戚早年来陕居住多年,回湖南探亲,故引导而来……”。这段家谱关于华县地震的时间有明显错误,叙述的语气为后人追记,难以为据。况华阴大地震发生在公元1556年,距清中叶大量移民迁陕已有200多年历史,故华阴大地震或为清朝客籍入陕的远因,而非诱因,更不应是主要原因。但亲戚之间互通消息,亲邻相互影响迁徙有合理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寻访商洛客家人》采访手记》

喜欢( ) 发布评论

分享到:

寻访深山客家人(陕西商洛)         南太平洋塔希提岛的华人:撑起当地经济大半边天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