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人民政府2007年9月11日公布赣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
关于公布赣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赣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评审通过,并报市政府研究审定,现予以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挖掘、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OO七年九月十一日
赣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一、民间音乐 (共计4项) | |||
1 | Ⅱ—1 | ★▲兴国山歌 | 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2 | Ⅱ—2 | ▲于都唢呐《公婆吹》 | 于都县文化馆 |
3 | Ⅱ—3 | 民间音乐“三重云” | 信丰县文化馆 |
4 | Ⅱ—4 | 南乡大堂音乐 | 安远县文化馆 |
二、民间舞蹈(共计8项) | |||
5 | Ⅲ—1 | 章贡区民间高跷 | 章贡区文化馆 |
6 | Ⅲ—2 | 银坑甑笊舞 | 于都县文化馆 |
7 | Ⅲ—3 | 茶篮灯 | 于都县文化馆 |
8 | Ⅲ—4 | 花棍舞 | 全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9 | Ⅲ—5 | 瑞龙 | 安远县文化馆 |
10 | Ⅲ—6 | 苏区舞蹈 | 瑞金市歌舞剧团 |
11 | Ⅲ—7 | 瑞狮 | 定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12 | Ⅲ—8 | 古陂“蓆狮”“梨狮” | 信丰县文化馆 |
三、传统戏剧(共计5项) | |||
13 | Ⅳ—1 | ★▲赣南采茶戏 | 赣州市采茶歌舞剧院 |
14 | Ⅳ—2 | ▲宁都中村傩戏 | 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15 | Ⅳ—3 | 手端木偶戏 | 信丰县文化馆 |
16 | Ⅳ—4 | 宁都采茶戏 | 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17 | Ⅳ—5 | 东河戏 | 赣县文化馆 |
四、曲艺(共计3项) | |||
18 | Ⅴ—1 | ▲于都古文 | 于都县文化馆 |
19 | Ⅴ—2 | 宁都鼓子曲 | 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20 | Ⅴ—3 | 车马灯 | 全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五、传统手工技艺(共计5项) | |||
21 | Ⅷ—1 | ▲会昌藤器制作技艺 | 会昌县文化馆 |
22 | Ⅷ—6 | 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 | 瑞金市文化馆 |
23 | Ⅷ—7 | 竹编工艺 | 瑞金市文化馆 |
24 | Ⅷ—8 | 冈面上田蔡屋车灯制作技艺 | 瑞金市文化馆 |
25 | Ⅷ—10 | 石城砚制作技艺 | 石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六、传统医药(共计2项) | |||
26 | Ⅸ—1 | 民间医药“挑积” | 定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27 | Ⅸ—2 | 挑积 | 寻乌县文化馆 |
七、民俗(共计10项) | |||
28 | X—1 | ▲赣南客家民俗 | 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29 | X—2 |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 | 上犹县文化馆 |
30 | X—3 | ▲赣南客家围屋习俗 | 龙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31 | X—4 | ▲石城灯会 | 石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32 | X—5 | 石上曾坊桥帮灯 | 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33 | X—6 |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 | 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34 | X—7 | 舞春牛 | 崇义县文化馆 |
35 | X—8 | 客家服饰 | 定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36 | X—9 | 三僚堪舆文化 | 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37 | X—10 | 香火龙 | 龙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注:带★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带▲已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