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客家”主题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汇总(2016)
[1]曹胜威.文化线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导师:王世福;陈昌勇.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一词,最早由欧盟委员会于1987年提出,旨在以时间和空间范畴上的旅游为手段,展示欧洲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怎样构成一个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整体。后来经过UNESCO、ICOMOS等组织的会议和研究,将该概念进一步发展,UNESCO于2003年将文化线路正式划分为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新类别,2008年,ICOMOS正式通过了《文化线路国际宪章》。文化线路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既是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的类型,也是了解评估文化遗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同时还是更新保护规划思想与发展的一种思想。“文化线路”思想强调整体性保护,并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本文以韶关为例,运用文化线路的思想及方法建立保护体系并研究其开发利用方式,完善保护规划内容和探索基于文化线路保护与开发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通过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学习借鉴文化线路以及相关的遗产廊道、文化景观等理论,结合韶关文化线路的实证研究,针对国内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线路保护与开发问题,探索系统的解决途径,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历史保护实践当中。本文希望在完善传统保护规划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基于文化线路保护与开发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确定文化线路的保护对象;从科学、历史、艺术、文化、生态和社会等几个方面进行韶关历史文化线路的价值评估;并将其中的历史遗产按照物质遗产要素和非物质遗产要素进行分类;再具体针对各类的遗产要素,进行对韶关历史文化线路的保护和利用方式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韶关文化线路的保护层级、保护体系和保护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发展策略和利用方式;探索文化线路体系、可持续开发策略等,探讨适当的实施模式。论文的具体内容组织如下:第一章:基于目前国内城市背景下的文化线路保护与开发问题进行反思,探索跨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对文化线路及其相关、相近概念进行梳理和对比,并通过分析类似的国内外文化线路的实践案例或基于文化线路的规划方法等,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第三章:研究对象的简介,以及论证在韶关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引入“文化线路”的必要性和意义。第四章:确定韶关文化线路的保护对象,并对保护对象进行文化要素、文化特征的提取,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初步的文化线路保护体系构想。第五章:提出韶关文化线路的保护及发展策略,在遵从从整体出发,保持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的保护原则下,发展策略主要包括空间策略、文化策略、旅游策略和管理策略四方面。
[2]李剑强.跨区域客家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协同服务系统研究[D].导师:邬群勇.福州大学,2016.
摘要:利用数字技术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存、展示和传播,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为文化传播、文化数据的在线服务与文化数据的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客家人及其文化广泛分布在不同区域,客家文化数字化资源由各地区自己保存,形成了客家文化数据的分散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的“信息孤岛”,限制了客家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本文尝试将服务聚合技术和多数据库中间件技术引入到客家文化数字资源网络服务中,以达到联合不同区域不同站点的客家文化数字资源,使多站点的文化数据资源能够协同地提供服务,促进客家文化数字资源的共享。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技术和方法概述。介绍了 REST架构,探讨了 REST风格的地理信息服务,REST风格的地理信息服务层次模型和多数据库中间件技术,并对客家文化数字化数据资源进行了介绍和分类。(2)多站点客家文化地图资源协同服务。从REST地图服务的聚合角度研究多站点客家文化地图资源协同服务。针对客家文化地图服务的特点,制定了符合客家文化地图服务实际情况的元数据描述规范,使得REST风格客家文化地图服务描述变得简单化实用化。提出了客家文化地图服务发现机制和聚合流程,为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站点客家文化地图服务聚合奠定了基础。(3)多站点客家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协同服务。针对如何解决不同区域客家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独立存储在不同站点上这种资源分散性特点,本文在对多数据库中间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研究了多站点客家文化数据集成模式与框架,设计了各站点客家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存储规范,以及多站点数据查询处理方法。给出了基于多数据库中间件的不同站点客家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协同服务流程。(4)客家文化数字资源协同服务原型系统的实现。设计开发了客家文化数字资源协同服务原型系统,该平台能够实现客家文化数据请求者获取不同区域不同站点上的客家文化地图服务,并能够将不同区域不同站点的客家文化地图服务进行聚合。在系统中可以根据区域的不同来搜索该区域站点上的客家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并进行展示。达到了不同区域客家文化数字资源的协同服务目的。
[3]扶楠.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D].导师:陈利昌;罗明忠.华南农业大学,2016.
摘要:文化旅游就是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中,以亲身体验虽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某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怀古文化旅游。素有“世界客都”之美誉的广东梅州是客家文化中心地带,坐拥丰富的原生态客家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巨大的价值,充分挖掘并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对传播客家文化以及提升梅州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味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梅州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目前还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加强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以此来指导梅州旅游开发建设,使客家文化旅游走向科学、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根据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如何利用和开发丰富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以及梅州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将是本文探讨与分析的重点。文章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说明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第二部分,讲述了梅州旅游业的现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归纳并梳理了梅州文化旅游资源的种类及特色;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梅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市场分析;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对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找出其存在的问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力求找到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科学合理的途径和方法。
[4]王静.深莞地区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D].导师:李敏;周琦玮.华南农业大学,2016.
摘要:传统村落是拥有自然与人文双重特色的乡村景观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传统村落被逐渐划分到城镇区域内,较为原始的传统村落景观正逐渐被城镇化发展所同化,城市扩张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国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在城市建设中未能注意遵循生态规律,导致许多地区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开发不当,造成了村落生态退化,地域特色逐渐消失,出现文化断层等问题。因此,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如何兼顾保护乡村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选取经济发达的广东珠三角深圳和东莞地区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及设计实践,深入分析了东莞中堂四乡村、深圳观澜版画村、东莞南社古村和深圳龙岗南联村的乡村景观资源特色与现状问题,归纳了现阶段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的模式与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与保护利用策略,以期指导相关的实践工作。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深莞地区的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作,应从乡村景观资源构成要素调查、开发现状研究、景观特色分析等方面切入,把握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方法,注重以景观资源保护为前提,将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旅游资源开发等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合理设计。2、本文研究案例的乡村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类型可归纳为三种模式:(1)旅游开发式保护,以东莞中堂四乡村、东莞南社古村为例;(2)特色产业式保护,以深圳观澜版画村为例;(3)博物馆式保护,以深圳龙岗南联村(鹤湖新居)为例。传统村落的景观规划,需从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调研入手,把握传统村落景观的整体形象与特色,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保护和利用其核心价值。3、在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中,要结合时代发展,协调处理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关系。要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方法的“本质”出发,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中寻找设计灵感和语言,进而创作出本土化的优秀作品。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深圳、东莞及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与乡村景观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5]古剑寒.梅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导师:张日新;欧晓明.华南农业大学,2016.
摘要:休闲农业作为融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休闲度假方式的不断转变而渐渐发展起来的。梅州市作为典型的中国南方农业大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积极推广雁南飞、雁鸣湖等成功经验,变果园为公园、林区为景区、特色农产品基地为休闲观光基地、农副产品为旅游商品,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使休闲农业渐渐成为梅州农业经济的新增点,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彩。本文通过整理收集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休闲农业的相关资料,查阅梅州统计年鉴、到农业部门收集相关数据,走访梅州的多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然后针对了解和掌握的情况,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归纳法和SWOT分析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本文总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导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包括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和国内外研究述评;第三,在进行理论探索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厘清了梅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及其现状,包括梅州市概况、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特色;第四,对梅州市发展休闲农业进行了SWOT分析,深入分析梅州市休闲农业现有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五,案例分析——以平远县休闲农业为例,分析了农家乐和休闲农场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第六,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梅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最后,结论与讨论,包括主要研究结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梅州市休闲农业目前还处于从自发式向自主式初级经营过渡阶段,发展休闲农业,应该充分依托丰富自然资源,优良生态资源和富硒长寿资源优势,打造文化特色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促进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型升级。
[6]李丹.马山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导师:喻美辞;郑晶.华南农业大学,2016.
摘要:中国种茶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当前世界茶叶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对茶叶的口味、品种、质量、包装方面的需求日趋多元化。网络销售平台增多,销售渠道增多,企业的营销模式和技术需要进行变革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被市场淘汰。茶叶由于种类多,品牌多,市场状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选择方式、可选择产品也日益丰富,这对于中国传统的茶行业尤其是实力较弱的中小型茶叶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威胁。许多茶企业都面临着自己的产品走不出本地市场,但是新的茶叶品牌又充斥本地市场的尴尬局面。有些茶企虽然进行了网络营销,但是没有竞争优势,不能顺利拓展外地市场。马山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中小型茶企,当前面临着茶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销售市场狭窄等困境。该企业从2014年开始实施网络营销策略,但是由于产品和市场定位不明确、销售渠道单一、促销手段传统、网站建设不完善,该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效果不佳。本文对马山茶叶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的探讨,将对该公司借助网络营销的优势走出困境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山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对公司员工进行访谈,分析了该公司茶叶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该公司进行网络营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一步基于市场营销和网络营销理论,分别从市场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方面对马山茶叶公司网络营销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为了保障马山茶叶网络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本文还探讨了改革公司组织机构、强化人才队伍、加强客户管理、树立品牌意识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7]赖河元.龙岩市永定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导师:胡日东;刘奕.华侨大学,2016.
摘要:国内旅游发展三十多年来,主要停留在宾馆酒店、景点景区等“景点旅游”,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国内各地党委、政府以及各大旅游企业都作出巨大努力和贡献,推动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新阶段旅游发展打下基础。然而目前旅游业已经发展到全民旅游,进入国民休闲旅游时代,自驾游、个人游慢慢超过团队游,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加广泛的作用和影响,现代大众旅游的需求已远远不限于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更多的是追求旅游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和浙江省、四川省、云南省、海南省等国内省份及苏州市、桂林市、琼海市、栾川县、沂南县等地已着手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并取得成功发展经验。为此,201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发展全域旅游战略,通过以点带面,在全国范围内评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其中包括龙岩市永定区。本文以国内外相关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为经验,运用全域旅游相关理论,结合县域旅游经济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分析永定区旅游资源情况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结合游客满意度调查,最后提出永定旅游产业发展策略、路径以及保障措施,为永定区旅游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8]林文聪.基于城市经营理念的城市建设项目融资研究[D].导师:郑文智;黄双胜.华侨大学,2016.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架,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才会丰满。然而资源匮乏的县域经济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如何通过城市经营,优化项目的规划及建设,聚集优质资源,设计合理的融资模式,将资源最大地资本化。来打造宜居城市,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牌,从而引起社会上经济要素及资源的流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再由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发展,来保障政府的融资要求和债务的偿还。本文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从城建项目的资金需求、融资困境以及资源匮乏的县域经济三者间的矛盾出发,根据国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意见,分析常用的公私合营的PPP、政府购买服务等融资模式的应用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引申出“城市经营”的融资。针对武平县资源匮乏、可支配财力有限的实际情况,通过城市经营主体对闽粤赣边客家文化城项目的市场化动作,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及资源聚集,设计出合理的融资模式,有效地盘活土地、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及PFI模式筹措保障房建设资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结构多层次、融资方式多渠道及还款方式多样性的模式,解决城建资金难题。城市经营主体对城市客体的市场化动作,获得源源不断的城建项目资本,并将资本收入用于资本存量的城建项目的投资,达到“以城养城”的良性循环的健康持续发展。
[9]李淑颖.广东梅州茶山村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导师:初昌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摘要:乡村旅游扎根于乡土农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方位显现农村资源、农村生活、农村文化多维度旅游产业。随着我国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精准扶贫、农民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作为贫困山区,梅县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推进梅县区精准扶贫建设、在历史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第二部分界定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三部分着重分析茶山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了茶山村的旅游资源状况。第四部分提出茶山村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茶山村滞后发展的原因。第五部分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得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启示:强化政府领导;乡村旅游建设标准化;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接待服务水平;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等。第六部分对茶山村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对策,提出茶山村乡村旅游开发应强化政府引导、突显旅游产品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旅游人才和加大宣传力度等建议。
[10]罗程辉.梅州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导师:瞿志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摘要:当今社会,网络已经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全世界已进入网络经济时代。随着物联网、移动网络、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电子商务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起来,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如何将电子网络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提高农业产值和流通效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对其尤为重要。通过信息化新技术,全面对农业贸易活动进行改革升级,解决传统模式下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提出农业发展新思路,加快农业经济增长,助推经济发展。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和网络效应理论为主要研究理论基础,以梅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立题,研究探索梅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方法和策略。文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对象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第二章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介绍了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网络效应理论,并运用经济学方面的有关知识,从理论上对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进行了分析。第三、四章分别介绍了梅州市农产品流通现状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梅州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与制约因素。第五、六章介绍了国内外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例,并从中提取了发展思路。第七章结合梅州实际,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配套基础设施、冷链物流建设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规范等方面提出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11]林慧.梅州市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导师:方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经济发展必然兴起的朝阳产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大。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发展主题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梅州是个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空气清新、水质良好的好地方,当地旅游经济主要以生态旅游为主,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不断增长。本文选择梅州市的生态旅游作为研究方向,遵循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探讨相对应的发展对策,实现梅州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本文分为五个章节,主要通过微观经济学的SWOT分析法,结合搜集的资料、文献、数据的分析,以及广东省政府对梅州生态旅游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分析梅州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探讨政府做好旅游管理的职责和任务,提出适合的长久发展对策,以实现梅州想发展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的“旅游梦”、实现梅州振兴发展、绿色崛起的“梅州梦”。本文总共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对探究本文的意义、背景等进行介绍,简单阐述了国内外与之相关的探究现状,并确定了本文的探究主题。第二章具体分析了生态旅游的概念,结合生态旅游的特点结构功能,开展了相应的理论分析。第三章以梅州市为例,对其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介绍。第四章梅州市发展生态旅游SWOT分析。第五章为梅州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选对发展方向;加强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完善相关机制与政策措施;深度发展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业园区;加强邻近区域合作发展;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着力提升旅游服务接待体系,培育重点旅行社。
[12]林文勇.龙岩市非客家区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开发[D].导师:黄锦文;陈章捷.福建农林大学,2016.
摘要:古村落古民居以物质形态遗存至今,它不仅代表着传统建筑本身,更象征着一个地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物资料,是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二者之间“新”与“旧”的矛盾已日益突出。部分古村落的传统古建筑及其质朴的民俗文化风情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古村落目前还面临着即将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险。因此,保护与开发古村落古民居形势之严峻,亟需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密切关注,精准把握古村落古民居的发展命脉,加强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已刻不容缓。龙岩,被称为“闽西革命红土地”,它不仅是长征的出发地之一,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聚集在这里的古村落古民居众多,比较著名的有,龙岩市中川古村落、连城培田古村落、新罗区竹贯村古村落。本文以研究龙岩7个县(市、区)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开发为基础,通过实地走访、察看数据、收集资料,重点研究了龙岩市在古村落古民居开发与保护方面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以新罗区竹贯村古村落为研究案例,通过对竹贯村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调查与研究,从竹贯村的主要景观遗产、人文环境特色、价值分析,竹贯村的开发现状、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保护等几个方面着手,从中获得借鉴意义,针对现阶段龙岩市非客家区域在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开发方面所要遵循的原则,政府所要承担的职责和当下需要抢抓的特色小镇政策机遇,旨在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护龙岩非客家区域的古村落古民居,使他们的价值得到更好地开发利用,从而为其他地区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借鉴。
[13]刘进平.河源市苏家围景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导师:翁礼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摘要: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走上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对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农家乐”的旅游模式,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当数量的城市居民渴望走出喧闹的城市,回归到农村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乡村旅游成了越来越多人的优先选择。本文以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研究该旅游景点的发展总体情况,进一步得出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结论,并引申出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河源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些参考借鉴。本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总结提炼近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列出本文应用到的相关理论与基本理论。第三,对苏家围乡村旅游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类比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归纳总结出适合苏家围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第四,研究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供苏家围借鉴,得出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多方参与的结论。第五,从政府、企业等多个层面,对苏家围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苏家围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4]邹齐.陆元鼎民居建筑学术历程研究[D].导师:潘莹.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我国的民居建筑遍布全国各地,由于中国南北气候悬殊,东西山陵河海地理条件各不相同,材料资源又存在很多差别,加上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就导致了我国传统民居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和丰富的地方特色,遗存丰富的中国民居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价值。我国的民居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龙庆忠、刘敦桢为代表的一批民居研究先行者们开始了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学术研究,至今我国民居建筑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在以陆元鼎为代表的众多民居研究学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至今,我国民居建筑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有了自己的一套研究体系,民居研究学术交流频繁,民居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相关研究成果丰富,民居建筑研究成为一门学科并继续发展着。龙庆忠、过元熙等教授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为岭南地区民居建筑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使得岭南地区民居建筑研究能够较早地开展。建国初期陆元鼎大学毕业留校后,接棒岭南民居建筑研究,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至今已有六十余年。陆元鼎重视田野调研,提出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培养出许多研究生,并召开一系列民居类会议,引领民居学会的发展,对岭南民居建筑研究及中国民居建筑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将陆元鼎的民居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解放后至文革期间陆元鼎开始接触民居建筑并选择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文革后至第一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期间陆元鼎恢复和发展了其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学术研究、1988年至今陆元鼎对民居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和展望。基于陆元鼎民居建筑学术研究的三个主要发展历程,本文归纳和总结了陆元鼎教授主要的学术成果,从系统化运用地理气候研究范式、首创民系民居研究范式、倡导岭南建筑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动民居学科发展四个方面逐步对陆元鼎的学术成果进行总结,进而更加清晰地阐述陆元鼎教授的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对陆元鼎民居建筑学术历程的研究,将陆元鼎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学术研究作为一个剖面来管窥岭南民居研究和中国民居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思考和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框架和理论体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开展研究。
[15]毕小芳.粤北明清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D].导师:程建军.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体系,从古至今,已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其营建集中了人们的智慧和当时当地的财力、物力,是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的集中代表。粤北地处广东与岭北的交界地带,尤其是韶关地区,自古就是往来入粤的主要通道所在。在张九龄重新开通大庾岭道之后,南雄的梅关古道成为南北货物往来的交通要道。同时,在唐末、南宋末年、明末清初战乱之际,梅关古道也是北方南迁移民的主要入粤途经,移民带来了文化、技术上的融合,粤北地区木构建筑表现了粤北地区的地域时代特征。是一地建筑之精华。论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勘察测绘大量古建筑实例,首先梳理了粤北地区明清时期传统木构建筑的构架类型分类,粤北传统建筑木构架分为殿堂式和厅堂式,厅堂式又细分为16种构架类型,构架的地域特征较明显,并对各类型的分布及时代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对粤北古代木构建筑的空间比例、尺度规律、构造技术、营造技术、建构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技术工艺等各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建构方式的规律,并进一步探究隐藏在粤北古代木构架纷繁复杂形态背后的内在发展规律与发展源流。在粤北地区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从移民文化的角度入手,以粤北地区浈江段流域为例,探讨了粤北地区木构技艺沿水路流域的传承和变化。再次,对粤北地区传统大木匠师进行寻访,记录和分析其施工技艺与设计经验,为传统工艺的研究积累原始资料及研究分析,为粤北地区建筑遗产的保护、保修与保管提供资料参考和理论依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的区域、对象、时间范畴,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基于调研实例的基础上,对建筑构架的类型和分布展开分析;第三章探讨粤北地区殿堂建筑的功能、布局、空间、尺度特征及构架设计规律;第四章探讨粤北厅堂建筑的三种主要类型:桐柱重檩抬梁构架、瓜柱抬梁构架、天门式民居构架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厅堂的总体功能、布局、空间、尺度特征及构架设计规律,推演出厅堂的构架空间模型;第五章讨论粤北地区传统建筑的构件特征,并对主要构件进行了断代研究;第六章探寻粤北地区传统建筑的营造意匠和建造技艺的源流。
[16]何煊强.闽西古民居调查及单体古民居改造方案[D].导师:饶鉴.湖北工业大学,2016.
摘要:闽西客家古民居数量庞大,现在进入当代社会,面临着维修改造的事宜,但往往改造不尽人意。现在时代对传统民居的功能、空间、理念等都发生了变化,对我们古民居的改造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了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民宿环境,努力实现更加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乡野,本文在有大量的实地测绘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各种文献资料,对闽西古民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由于客家土楼申遗的成功,客家土楼得到了世界的关注,从而带动了闽西古民居的发展。由于古民居不同于受文物保护的土楼,可以修缮和改造,但修缮和改造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首先查找闽西客家人迁徙历程,找出客家人的生活历史环境。我们试图从景观设计学、人的行为心理以及建筑学的理论支持下,重点进行闽西古民居改造设计的优化策略探析。最后本文做出了总结:古民居改造要在建筑学及室内设计原理的方法及理论支持下,结合古民居的实际情况,营造舒适的居住空间,注重古人的营造理论,结合当下的民宿改造方法,只有这样古人留下来的遗产才会和我们越走越近。本文在如何改造古民居的外部、内部上提出了具体的理论建议,并通过实践案例来加以说明,并对此进行了一些设计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对当下的古民居改造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17]李文俊.古村落保护与发展[D].导师:唐明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摘要: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村落是农耕文明的主要载体,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是智慧文明发展的地方,因此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组成的核心要素。但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很多农村转为城镇、公路,传统村落遭到不可逆转的损坏。村落尤其是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笔者就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这个热点进行了调研、整理。笔者以河源市仙塘镇红光村为例,进行了整理归纳。仙塘镇红光村是河源市乃至广东省重要的历史名村,不仅保留完整,而且作为客家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承载者具有极高的历史、美学、社会学等研究价值。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红光村不仅面临着急需保护的现状,而且红光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考验河源市领导的课题。因此,如何保护好红光村并还原其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做好该村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成为城市规划者的一个研究课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本文立足红光村的保护与发展,深入研究本国其他传统村落保护成功的例子和红光村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状况,并对其保护与发展事业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为河源市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一些参考。论文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选题。第一章论述了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古村落保护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次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本文第二章、第三章阐述了传统村落的相关概念及红光村现状与困境。第三部分:解决问题。第四章、第五章则列举出国内传统村落改造成功典型案例,还有红光村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对策。第六章进行总结。
[18]伍朝辉.梅州云顶生态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D].导师:雷振华.南华大学,201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能力快速增长,我国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也获得了高速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农村风情风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为资源条件,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体验、教育、品尝、购物等活动的一种农业、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形式下,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未来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形式下,很多企业、地区追逐市场热点,而不能科学、理性地投资,从而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本文针对广东省梅州市三角镇龙上善坑村的具体情况,从当地经济及生态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角度研究分析了本项目有关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给出了项目投资预算、效益评估,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分析了该项目投资风险和对策。对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本文以梅州云顶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从项目背景、项目建设条件、市场分析和行业发展前景、项目建设方案、项目投资预算和效益评价等方面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上运用项目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和投资风险等相关理论,从多学科、多视角对该项目可行性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文字叙述、项目分析、图表说明等多种方法确定项目市场战略、项目方案和建设规模。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性的概括,得出该项目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19]张锦华.写意山水 地域情怀[D].导师:林容生.福建师范大学,2016.
摘要:中国山水画创作有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经典论述。本文从地域文化视角,立足于闽西客家山水画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关于闽西客家山水题材的创作认知与体会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反映闽西客家山水地域特征的创作中,不仅是创作学习的目标,也传递出闽西客家山水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精神。
[20]张丽.基于增长机器理论的西埔新居空间变迁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导师:刘卫斌.深圳大学,2016.
摘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和人口的迅速聚集,土地和空间资源的紧缺使得深圳的城市发展捉襟见肘,城市更新成为了深圳由寻求增量空间向寻求存量空间转变,谋求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埔新居是位于深圳龙岗区的客家聚落,其族人在龙岗地区经营生活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其中一座见证了族人百余年奋斗历史的老围屋是深圳宝贵的客家历史文化遗产。在龙岗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中,西埔新居由于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客家文化特质,其更新方式引发了社会公众和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增长机器理论,从空间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视角追溯西埔新居自1860年至今一百五十多年的空间变迁历史,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西埔新居的空间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具体内涵,以及各利益主体在满足各自价值诉求过程中互相博弈,并最终决定了空间规划结果的过程。在增长机器理论分析框架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从环境维度、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三个方面在空间使用价值中找到对应的体现,本文通过比较各个阶段西埔新居不同利益主体在空间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取舍,分析西埔新居各个阶段的空间结果是以使用价值为导向的可持续社区,或是追求交换价值增长而忽略使用价值的增长机器。此外,本文藉由《西埔新居活化利用研究》项目契机,对西埔新居的更新从场地景观重建、建筑修缮、活化利用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他城市更新中未定级文物的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21]杨非同.客家民歌的音乐色彩在钢琴作品中的体现[D].导师:吴晓韬.西安音乐学院,2016.
摘要:本文从广东客家音乐出发,介绍了客家民歌“落水天”,并以客家音乐的鲜明特点与丰富的音乐色彩为基准,对李村老师的钢琴作品——《“落水天”主题变奏曲》进行简要的作品分析,从曲式结构、调式、音乐风格、特有的印象色彩、还有演奏特点进行阐释。论文最后讨论了这首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所引发的现实意义与思考。
[22]张雪姣.论筝乐色彩和演奏的阴阳维度[D].导师:王少明;李炜;陈蔚旻.星海音乐学院,2016.
摘要: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阴阳哲学已经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在医学、养生、绘画、建筑、音乐等都有以阴阳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古筝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乐器,他有着深远的底蕴和多样的审美,筝曲的演奏方法、曲式结构以及听觉的审美标准都暗合中国的传统阴阳理论,筝曲的意境和韵味也在遵循着阴阳平衡的哲学理念。本文试以阴阳的哲学理论,探讨古筝音乐各种要素中的阴阳属性,包括乐器的物理性质决定古筝音色的阴阳属性,演奏技巧体现音色的阴阳变化;从客观和主观、局部和整体的角度研究阴阳平衡的中和状态,并通过对筝曲《流水行云》内阴阳演奏手法的分析,来探求传统音乐中阴阳的美学意义。
[23]陈苏方.广东兴宁客家话语音研究[D].导师:甘于恩;温昌衍.暨南大学,2016.
摘要:本文以兴宁客家话的一手调查材料为基础,参考兴宁相关的历史文献材料和其他客家话材料,一方面对兴宁各镇客家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进行整理,以期比较系统地揭示兴宁客家话的基本面貌与语音特点;另一方面进行共时的平面比较和历时的纵向分析,探讨兴宁客家话语音历时发展的过程、规律及其演变机制。全文分为四大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概说。主要介绍兴宁的人文地理情况、方言的基本面貌、兴宁客家话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材料来源。第二章:兴宁客家话的语音特点。详细描写兴宁客家话声、韵、调方面的语音特点,对兴宁客家话语音内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归纳。第三章:比较兴宁话音系和梅县话音系在声、韵、调方面的异同。第四章:兴宁客家话声韵调专题研究,本章从地理语言学的视角,探讨精庄知章组的分合类型,晓组声母的读音,咸深摄韵尾的消变这三个问题。第五章:结语。对全文的论述进行概括,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24]韩俊艳.地域文化背景下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D].导师:韩林飞.北京交通大学,2016.
摘要:近年来旅游成了城市居民的一个新的消费需求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传统的自然生活方式,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拒绝城市被驱动、缺乏自发与自主性的“忍受型”生活。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受到城市居民的普遍欢迎和市场的广泛认同,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地方保护意识薄弱,制度欠缺,过度开发等问题导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被破坏。福建境内分布有大量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古老村落,南靖县被誉为“土楼王国”、“土楼故里”,梅林镇官洋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和漳州著名的侨乡,在当前传统村落旅游的大背景下,其保护和发展同样也面临着困境。本文以地域文化背景下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福建省漳州市梅林镇官洋村旅游规划案例展开研究。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对比研究、综合分析的方法,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方法以及相关文献综述;其次介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包括相关概念、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的模式、地域文化在传统村落旅游中的表达,以及非典型传统村落与中国传统村落的差别对比;再以福建省漳州市梅林镇官洋村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为例进行研究,在对现状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官洋村地域文化资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旅游规划,注重地域文化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建筑设计中的表达;第四部分为总结篇章。文章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探索传统村落地域文化在旅游规划中的表达研究,实现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25]李倩.虔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D].导师:肖大威.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虔南地区指今赣州市所辖的南部六个县区,包括寻乌县、安远县、定南县、龙南县、全南县及信丰县,该地区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是客家系民居文化的几何中心,存有多种传统村落及民居类型。本文结合文化地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依次构建了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数据库并绘制了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图册;分析了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的空间分布差异及规律;划定了虔南地区民居文化区并进一步对文化区成因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推论;对比了虔南地区与周边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的异同点,并总结了其文化交流的规律。本文分为五个章节,包含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基础研究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综述了国内外传统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学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方法和步骤;第二章为研究展开部分,梳理了虔南地区的文化地理背景;通过数据库样本的选定、单项文化因子的确定及分类、样本属性的录入构建了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数据库;第三至五章为研究深入部分,第三章分析了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特征,包括单因子分析与多因子叠合分析,确定了虔南地区的核心村落-民居类型;第四章划定了虔南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区,并分析了各文化区的形成原因;第五章对比了虔南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与周边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的异同点。本文的研究结论:一、虔南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二、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解释,该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的形成受到土著文化、移民文化、宗族文化、耕读文化、风水文化、山脉水系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社会动荡背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以移民文化首当其冲。
[26]谭乐乐.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桂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导师:肖大威.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桂林地区位于广西东北部,分属于西江流域和资水、湘江流域,是广西的东北门户,其东北部与湖南西南部相接。桂林地区是一个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民系聚居的地区,也是主要包括湘赣文化、广府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西洋建筑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互融共存的地区。在其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的共同影响下,桂林地区形成了形态多样、类型丰富的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景观。本文借助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手法,从空间位置和历史时间两个维度,通过对多样本属性的归类整理、统计分析、对比研究,继而系统性地分析桂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差异性。本文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本文选取出桂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因子,以Google Earth、ArcGis为平台,建立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绘制桂林地区传统村路及民居文化地理图册,并分析各文化因子的文化地理特征;继而选取出民居类型、村落布局形态两类主导文化因子,通过分析确定沿等高线台阶状布局-干栏式民居、行列式布局-排屋、自由式布局-排屋三种核心村落模式以及三种非核心村落模式。其次,本文以村落模式为基准,借助于叠合法、主导因素法对桂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区进行划分,共分成桂西北少数民族干栏民居文化区、永福西部排屋民居文化区、桂南广府湘赣排屋民居文化区、桂西南-桂东北湘赣排屋和天井堂厢型民居文化交融区四个文化区;并选取出各文化区特色鲜明的村落为代表分析各区的文化景观特征,同时对各文化区的主要成因进行阐述。最后,本文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历史沿革、语言以及人文思想观念四类因素,对桂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景观的影响;并探讨其与湘赣地区、粤中地区相似文化以及西洋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
[27]杜文艺.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南宁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导师:肖大威;陈军.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南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广西南部偏西,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与枢纽。南宁地区是壮汉两大民族接触最频繁最密集的地区。汉文化的长期侵染、壮汉文化的多元碰撞、交融过程精彩纷呈,从而反映在地区的村落及民居文化上,也呈现为丰富多彩的村落及民居景观风貌。本文借助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南宁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空间分布、文化景观特征、形成原因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1)构建数据库提取最能反映南宁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景观的文化因子,借助Arc GIS与Google Earth软件建立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绘制文化地理图册。在数据分析与地图叠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各文化因子特征并确定对文化景观差异起主导作用的主导文化因子。(2)文化区划与文化景观特征以上文的地理分析与量化研究为基础,采用描述法、叠合法、主导因素法等对南宁传统村落及民居进行文化区划。继而分析各文化区的文化景观特征,主要包括民居类型的分析、民居形制的演变、村落布局形式、形态结构以及聚居模式等。并进一步从各文化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移民的来源、社会结构等方面来探讨村落及民居文化区产生的原因。(3)文化景观的影响因素对南宁地区村落及民居文化景观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从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置沿革、移民与地区开发、人文思想与文化传播以及民系和语言五个方面来厘清与把握地区民居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4)相关文化区的对比研究将南宁地区的村落及民居文化与相关地区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首先详细剖析村落及民居各方面的异同之处,揭示南宁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所具有的独特性,继而从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家庭结构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来探讨其民居文化独特性与差异性的形成原因。
[28]刘骏房.赣南围屋聚落形态及其保护性策略研究[D].导师:潘莹;万幼楠.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赣南围屋经历了发现、重视、保护、利用和申遗等过程,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日渐增多,但多数研究仅局限于聚落中的围屋单体形制方面,对围屋之外的建筑、环境要素及聚落形态等方面的研究甚少。2012年赣南围屋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许多典型的围屋也被陆续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关西新围,杨村燕冀围和安远东生围已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赣南围屋聚落的保护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整体的保护状况仍存在许多问题,聚落中的建筑和环境仍在遭受破坏,保护工作中往往强调围屋建筑的保护而忽视聚落环境的保护,强调实体空间的保护而忽视非物质性文化的保护,围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还有差距。赣南围屋聚落是根据赣南复杂的自然和社会背景经过长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独特的形态特征。要做好赣南围屋的保护,不能脱离其所在的聚落环境,应该注重围屋聚落的整体性和聚落风貌的完整性。分析赣南围屋聚落的形态及发展规律,在聚落层面上探讨围屋的保护利用显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从赣南围屋聚落的发展形成入手,将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之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围屋聚落群形态及生长方式、单个围屋聚落整体形态和围屋聚落内部的建筑形态进行研究。进而对赣南围屋聚落的整体保护现状和保护性策略进行研究。
[29]张亚朋.日语与客家方言类型学比较研究[D].导师:黄小平.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语言类型学是现代语言学的热点研究视角之一,在现代语言研究中有重要位置。语言类型学通过对对不同语言的比较研究,归纳总结出世界上各种语言的特征并对它们进行分类,从而找出不同语言间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汉语方言与其他语言的对比研究尚有许多未开发的领域,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七大分区之一,对日语和客家方言的类型学研究不仅有利于其各自的深入研究,也将为汉语方言和其他语言对比提供一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在类型学视野下通过对日语和客家方言句法、形态方面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并解释二者间的共性,从而加深对人类语言共同特性的理解;同时对日语和客家方言各自特有的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探寻其背后可能蕴藏着的更深刻的共性。
[30]徐琛.基于文化地理学的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导师:肖大威;陈军.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作为海南岛最接近祖国大陆的部分,琼北地区是由海口、琼海、文昌、定安、临高、儋州、澄迈、屯昌8个市县共同构成,近年来琼北8市县组成了区域联合体,成为海南岛新的旅游热点,古村古民居更是旅游路线中的精华。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琼北传统村落与民居虽然缘起于大陆,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琼北传统村落与民居不断地往变得简单和多元的方向发展,其所隐含的对自然、人文智慧的思考方式是理解特殊地域条件下的人居环境的宝贵资源,非常值得保护和研究。但其学术在学术上少人关注,近年来城市化加速,台风灾害肆虐,保护情况也让人担忧。琼北地区村落和民居在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闽系文化、南洋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织下,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村落格局风貌与民居建筑样式,是海南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结晶和杰出代表。现有的村落格局风貌与民居是怎样形成的?各种文化之间如何分异融合?笔者认为,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必须将自然、人文因素与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传统民居样式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探讨总结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形成原因、文化历史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状况。为此,笔者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文化地理学三个学科相融合,通过文献搜集、田野调查、数据普查、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琼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与民居进行综合性基础研究,该研究主要包括:(1)构建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文化地理信息图册;(2)划分不同的村落及民居文化区;(3)研究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文化地理学特征的形成动因;(4)探讨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与相关文化的关联。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受多种文化影响,存在多样化的独特地域文化地理特征。琼北地区各地传统村落及民居所体现出的多样化文化地理特征,是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两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31]张凯云.赣县白鹭村民间信仰研究[D].导师:林晓平.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研究区域地方社会及其民间文化,民间信仰是一个重要切入点。赣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族群聚集地,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以及人文环境,从而孕育了独具赣南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赣县白鹭村是赣南地区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一个典型的客家传统村落。它被国家文物局、住建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不仅历史悠久,古建筑众多,且民俗信仰非常浓厚并有着典型的特色。本文采取文献法与田野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赣县白鹭村的人文环境与民间信仰特色,分析了当地民间信仰的类型及特点。并深入探讨了赣县白鹭村民间信仰的生成与发展状况。这是由当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空间结构以及时间制度物化的结果,是民众对其生存状态得不到满足的额外需求,更是民众在单调的生产生活中对精神世界的建构。自南宋建村以来,白鹭村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便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变化,它与民众的生活、宗族的力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村落伦理道德的建构以及民间禁忌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福神庙作为白鹭村的村庙,是民众祭祀神明、祈吉避凶的重要场所,其内部的神明之间有着等级森严的权利空间,这是民众对超自然世界秩序的一种想象和建构,同时也是对村落社会结构和秩序建立的一种体现。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民众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村落民众生活中,有着一定的整合功能、控制功能以及心理慰藉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变化,民间信仰活动在农村逐渐普遍并形成一种趋势,面对民间信仰,我们要以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它,既要看到它对社会的积极功能,又要摒弃其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正确引导其发展,以期在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中民间信仰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32]梁嘉文.中山(香山)汉民系乡村聚落形态研究[D].导师:陆琦.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中山(香山)位于珠江三角洲,其传统民居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与广府核心区的传统民居相比,中山(香山)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在汉民系和乡村聚落两个方面。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丰富和细化广府地区民居,特别是传统民居地域性特征的研究与认识。本文首先阅读和整理中山(香山)乡村聚落的相关资料,分别对村落来源与聚落形态两方面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开展中山(香山)代表性乡村聚落的实地调查。在梳理中山(香山)汉民系的构成和聚落分布基础上,结合调查案例,详细分析中山(香山)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最后,初步总结出中山(香山)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论文主体分别对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论文第二章内容,通过对中山(香山)自然环境、社会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的相关介绍,综合分析中山(香山)乡村聚落的形成背景。其中,类型丰富的地形地貌对中山(香山)乡村聚落的影响尤为重要。第二部分:论文第三章内容,主要研究中山(香山)汉民系的构成与聚落分布。汉民系是研究中山(香山)乡村聚落的切入点,是造成其地域特征的重要原因。其中,古代香山的地理变迁和人口迁移,是中山(香山)汉民系形成的关键因素。第三部分:论文第四章内容,是本论文的核心章节,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中山(香山)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全面分析。本章首先对中山(香山)大部分的村落进行数据统计,然后结合典型案例对聚落三个层面的形态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论文第五章内容,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前四章对比中山(香山)乡村聚落与广府核心区异同的基础上,分别从民系、聚落和建筑三个方面初步总结中山(香山)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以便日后开展中山(香山)传统民居的更深入研究。以上的四章内容是相互关联、不可或缺的。第二章是论文研究的基础,第三章是论文研究的切入点,第四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第五章是文章的结论部分。
[33]刘芊盈.大余客家方言形容词程度表达研究[D].导师:陈青松.浙江师范大学,2016.
摘要:程度是测定或评价某种行为、关系、状态或心理态度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等级。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程度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上为程度范畴,其中,最主要的是属性程度范畴。语言学界将程度性作为形容词最本质的属性,并且在普通话范围内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汉语方言中形容词的程度属性各具特色,也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大余县客家方言形容词的程度表达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构成形式、表义作用及使用对象进行描写和分析,并且重点对程度状语和程度补语进行探究。考虑到人们的年龄、性别、文化等因素对形容词程度表达的影响,我们对日常语言生活当中,不同人群形容词程度表达的使用差异做出调查,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全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大余县的人文地理以及客家方言的使用情况,前人对于大余客家方言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等。第二章探讨大余客家方言程度范畴在句法上的表现形式,主要从程度状语和程度补语出发,并对其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进行分析。程度状语列举“蛮A、嘿蛮A、嘿A、有滴滴来A、有滴把来A、有一些来A、更A、死A”等,分别从微量、高量和极量等量级进行阐述;程度补语重点列举“A死人咾”“A咾去死”“A得恶赛赛”“A得袅怪”等几种形式,主要从组合式和粘合式的结构特征上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还结合湘方言、赣州西南官话及其他方言进行比较探讨。第三章讨论大余客家方言程度范畴在词法上的表现形式,分为重叠式和其他形容词生动形式两大部分。主要从其结构类型、语义特征等角度进行分类阐释,同时也从语法功能角度出发,将大余客家方言词法上的程度表达类型与其他方言进行对比。第四章将对大余方言形容词程度表达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各种程度表达类型的使用对象、使用频率统计分析以及程度表达类型发展不同步的原因。结果表明,程度表达类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与使用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等各方面有关,也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方言认同感有关。第五章为结语,主要从各个角度对大余客家方言形容词程度表达类型的特点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34]唐骁珊.新乡土营造的大埔村重建研究[D].导师:陶郅.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当前,新农村建设及规划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各学科的热点课题和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这些富有人情味、乡土特色的传统交往空间正在逐渐破败废弃,被更新为城市化的、新型的,可是同质化的建筑空间。2014年5月23日广东省增城区派潭镇的若干村落在暴雨后遭到山洪的袭击,损毁严重,亟需重新规划与建设。笔者开始参与到派潭镇受损村落的调研,深入走访多个受灾地区,选取了派潭镇大埔村作为为农村重建研究课题的设计实践对象。本论文通过对岭南地区农村乡土文化、建设现状和各方诉求来切实开展深入的研究,以广东省派潭镇大埔村重建研究设计为主要案例,提出了基于新乡土营造的重建、新建规划开发指导策略。新乡土主义思想认为建筑不可能脱离其环境而孤立存在,而各异的自然文化环境自然孕育出不同的地域建筑,新乡土主义的优势在于尊重当地文脉文化的同时,也承认现代生活和技术发展,让人们能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农村的自然环境直接面对着大地和天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同时新农村发展面对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冲击。新乡土主义及其设计策略对农村现代化规划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论文在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建筑规划的问题及原因、发展逻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课题研究的内容从新乡土主义的特征、内涵、方法策略、价值等方面逐一对大埔村重建设计进行相关调研和分析研究,最后总结了新乡土主义设计对整个农村文化根源和进步发展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建筑师应把建筑背后那些本土的、源本的内容在现代建筑中继续传承下去。
[35]万婧怡.赣南客家音乐风格的二胡作品探析[D].导师:王亮生.南昌大学,2016.
摘要:二胡艺术在百年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众多富有地域特色和风格韵味的二胡经典之作。江西境内的赣南客家音乐在赣音乐文化中独树一帜,其风格特色的二胡作品也多有问世并得以广泛流传。本文首先分析了赣南客家音乐风格二胡作品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并对近现代江西二胡的发展历史脉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以及对赣南客家民歌音乐做了简略的概述,以此来引出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在第二章,即赣南客家音乐风格二胡作品分析。笔者将从这些作品的音乐本体、创作特征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山歌》《出江号子》《春雨甜津津》这三首作品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节奏节拍、取材特点等特征,并对此类二胡作品的风格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然后笔者对此类作品在指法、节奏、装饰音等演奏技巧方面进行了解析。经查证,此项工作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可供查阅和参考的文献资料甚少。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对此类二胡作品的分析,呼吁作曲家们创作出更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江西音乐风格作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简要的概括了江西二胡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对赣南客家音乐风格二胡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36]文亚.论高校音乐专业融入赣南地域音乐元素的分层动态教学模式研究[D].导师:刘小兰.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赣南是客家人的摇篮,是红色文化的摇篮,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音乐绮丽动听。赣南地域音乐文化就像是一朵奇葩盛开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大花园中。自赣南特色山歌“兴国山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全国人民开始关注起赣南这片红土地,关注起这片红土地上孕育出的优秀文化。高校是集优秀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科研人才于一体的高等学府,在高校中普及赣南地域音乐文化有利于帮助推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有利于培养优质的传承人,也有利于发展与创新赣南地域音乐文化。但是如何系统地教学,如何使学生自觉的学习并热爱赣南地域音乐文化,是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分层动态教学模式是结合中外优秀教学法总结得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基础上加以动态模式,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该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同时又以彼此竞争的方式刺激学生积极向上,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成为相应新课标的创新教学方式。“哎呀嘞”组合是赣南师范大学一支极具赣南地域特色的表演唱组合,本文从“哎呀嘞”组合的具体实践经验中详述了融入赣南地域音乐元素的分层动态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流程与成效,以及就此引发的关于融入赣南地域音乐元素的分层动态教学模式的思考。希望从实践经验中可以由此及彼,使其走入其他专业与学科,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略尽绵力。
[37]杨根兰.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资源的运用研究[D].导师:李晓方;冯今.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新课改以来,随着对课改理念和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学术界对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亦愈加深入。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各地域文化独具特色,乡土史资源的建构与运用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乡土史资源的运用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源泉与活力。赣州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该地域高中乡土史资源的运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尝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和历史教学等理论方法,梳理和分析了赣州市高中乡土史资源运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运用赣州市乡土史资源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案例研究。主张挖掘地区特色加以运用,以期高中乡土史资源的运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梳理赣州地区乡土史资源,进而着重介绍赣州地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为乡土史教学运用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赣州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资源运用的现状分析,旨在为本地区乡土史资源的运用研究提供借鉴。第三部分是赣州地区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案例设计,试图探讨乡土史资源运用的策略和具体做法,这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第四部分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史资源的反思,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对策。
[38]程宝飞.新常态下江西乡村旅游景观热点研究[D].导师:周曙.南昌大学,2016.
摘要: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河南考察之旅中提出“新常态”以来,“新常态”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进入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新常态”从字面上的理解,“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正常的状态。“新常态”即不同于以往的,经过一段非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在我国,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实际上也存在“常态”、“非常态”和“新常态”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时尚热点也在不断的升温,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不仅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江西省乡村旅游为依托,分析江西省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非常态”,特别是对乡村整体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寻找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新常态”提出了构建“智慧旅游景区”“品牌文化景观”“互动式旅游景观”“乡愁旅游景观”等热点新型景观建设形式。本文围绕“新常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首先介绍了“新常态”与乡村旅游景观的相关概念与关系,并剖析了乡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其次介绍江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并对新常态下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了江西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所存在的“非常态”问题。并针对当前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热点,提出了新常态下江西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新思路。最后,通过对江西省乡村旅游景观热点建设模式的分析,总结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39]宋力行.广东阳江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D].导师:刘付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摘要:疍民,史籍中又称“蜑”、“蛋”,是对自古以来生产生活于我国东南地区江河湖海之上的水上居民的泛称。疍民祖祖辈辈过着以水为伴、以船为家的水居生活,其水上文化具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元素。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其传统文化习俗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外部文化侵蚀。因此,本文主要以阳江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为研究对象,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调查,主要对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做对比分析,并试图在这一过程中把握疍民传统文化习俗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思考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保护与传承。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包括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结合四次田野调查收集到的资料,梳理了历代管辖海陵岛的行政单位的沿革顺序。探讨分析了海陵岛地名的真实由来,介绍了海陵岛的自然地理情况,为分析海陵岛疍民的来源做了铺垫;在社会结构方面,分析了疍民社会管理组织的历代演变规律,指出建国前后政府组织的转型、内部经济关系的改变、学校和医疗体系的建构情况。第三章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宗族家庭、婚姻制度、民间信仰体系、传统风俗习惯及咸水歌六个方面做了描述,对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对比,详细介绍了海陵岛疍民在传统文化习俗上所具有的特点。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情况。在对疍民族属探究与居住区域变化的分析后,紧接着利用文化变迁理论,具体探讨了疍民传统文化习俗发生变迁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指出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面临困境。从而根据这一现实引出文化自觉理论。最后强调文化自觉才是疍民寻求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源泉,并对其给出建议。第五章总结了疍民传统文化习俗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惰性心理导致缺乏文化认同。面对当地旅游经济的突飞猛进,希望疍民能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从而获得疍民传统文化习俗新的生存空间。
[40]谢香香.福建客家医药卫生民俗研究[D].导师:肖林榕.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
摘要:客家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成的一支重要的独特民系,而福建客家作为客家民系的一部分,不仅沿袭了中华传统的民俗,并且在长期的生活中,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等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很多民俗活动都与医药卫生知识相关,蕴含着丰富的医药文化内涵。目前,关于客家的研究,很多学者侧重于阐述客家的源流及发展;而关于客家民俗的研究,多数是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表述,却较少从医药的角度对客家民俗进行剖析,从而存在客家医药卫生民俗的研究较少、资料分散零碎、研究不系统等问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分析与研究。这些存在的问题给客家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本文拟从中医药学角度为出发点,结合文献学、历史学等方法,对福建客家民俗内容进行整理,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中医药内涵、并进行整理和探讨,从而反映客家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开展对福建客家医药卫生民俗的研究,以有利于我们研究客家中医药文化,加深对福建客家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进而能够为客家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开篇主要从福建客家医药卫生民俗的背景研究入手,旨在探讨福建客家医药卫生习俗的背景,为整个文章作铺垫;第二至四篇,分别介绍福建客家医药卫生民俗中人生礼俗、岁时习俗、饮食习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探索与叙述其中特色的医药行为活动与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第五篇为结论篇,旨在对以上四个章节的论述进行总结,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总结其科学内涵,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41]杨慧娟.紫金客家方言语音研究[D].导师:艾红娟.广西大学,2016.
摘要:紫金是广东省河源市东南部的一个客家县,目前该县的客家方言尚未有人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选取紫金县客家方言为研究对象,以亲自调查的紫金县内四个方言代表点的第一手材料为来源,对紫金客家方言主要代表点的语音进行充分的描写和比较。本文重在揭示紫金客家方言语音的基本面貌,在此基础上,考察紫金客家方言语音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变异,并对其产生的变异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其演变的动因。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紫金县的相关概况,包括历史、地理及人口,同时还论及紫金县客家方言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意义以及使用材料的来源。第二章是通过对紫金县内四个主要代表点的客家方言进行详实的描写,归纳出各个代表点的音系,总结出其语音特点,并根据声韵调配合关系整理出了单字音表。第三章是对紫金县内四个主要代表点的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声母系统的比较、韵母系统的比较及声调系统的比较。第四章是紫金客家方言四个调查点的同音字汇。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
[42]冼文婷.广东阳江话研究[D].导师:唐七元.广西大学,2016.
摘要:阳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市内使用语言为阳江话。因古代曾居住过百越民族,阳江话的语言底层有与侗台语相似的语言现象;又因与客家话、闽南语频繁接触,阳江话也吸收了一些客家话或闽语的语言特征,这使得阳江话有着许多与其他粤语不同的特点,自成一格。本文选取阳江市江城区为代表点,希望在前人和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地描写和分析阳江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探讨阳江话与广州话的差异。以期全方位地揭示阳江话的面貌及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为阳江话的归属提供语言材料,推动两阳粤语的研究。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阳江市的概况、阳江话的研究现状与本文写作说明。第二、三、四章对应的是阳江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语音部分介绍了阳江话的语音系统、归纳了阳江话的语音特点、分析了阳江话语音的历史层次,将阳江话音系与中古音系、广州话音系进行了比较。词汇章节重点介绍了阳江话与普通话词汇、广州话词汇的差异性特点。语法部分介绍了阳江话一些有特色的词类和句法,分析了与广州话的异同。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今后将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43]李琦.符号学视野下的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竞选影视广告分析[D].导师:张剑.广西大学,2016.
摘要:在现阶段海峡两岸的发展中,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台湾地区有着与大陆不同的政党制度,党派之间每四年一次的政治竞选战如火如,国民党和民进党作为台湾最具竞争力的两大党派,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竞选中展开了各方面较量,竞选的成功直接取决于台湾地区选民的票数,而政党竞选的影视广告宣传在其政治宣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和分析台湾的政治竞选广告有利于我国更加明晰且全面地看待整个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在国际交往中的生态环境,研究台湾政治竞选广告具有时代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以2012年国民党和民进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台湾领导人影视竞选广告的对比分析,从符号学的表现体、对象、解释项三层次递进分析,以符号叙事学和符号影视学为基础,拆解文本、镜头、声音,在把握影视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其故事衍生意义,通过电视广告和微电影广告的两党异同对比,对其候选人性别、政党形象、族群诉求和意识形态进行深度广告符号分析。从而探究出:广告文本中可使用女性候选人形象来争取不同性别受众;政党竞选可通过攻防得当、善用主角、营造广告整体氛围等技巧来呈现政党形象;领导人特质、地方语言、有针对性的政绩和政见、族群文化符号、微电影、大小人物代言能被利用在争取族群诉求中;以及在竞选广告中隐含了女性从政、政党轮替、“台湾意识”、“中国意识”等意识形态。
[44]黄宏辉.广东河源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D].导师:庄丽娟;陈风波.华南农业大学,201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河源市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特有的旅游资源以及风土人情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旅游城市。近年来,河源地区依靠其特有的环境优势以及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地区生态旅游市场,在以休闲度假游项目为主体的旅游市场中,发掘地区农村旅游的项目,借助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不过同时河源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也面临着项目单一、知名度不高等问题,而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上,更是面临着各种威胁,如何利用好河源地区的旅游资源并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学说、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经济等理论,分析了的河源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河源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在于集山、泉、湖、河、瀑于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着力创造“客家古城、生态河源、温泉之乡、恐龙故乡”的旅游城市形象。调查资料整理表明,河源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类型主要有观光旅游式、文化教育式、参与体验型和休闲康乐型。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为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农民参与与多点结合。调查分析认为,河源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旅游项目单一、旅游知名度需扩大、旅游者的品味有待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受生命周期影响和旅游者的周期性变化;河源乡村旅游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可持续生态坏境面临威胁、开发投入对生态坏境保护投入的影响、开发的短期利益对长期生态保护的影响。针对性的提出河源乡村旅游开发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遵循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制定保护措施、坚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开发、采用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政策、从政策层面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等。
[45]蔡丽鹃.宁都县绿地系统规划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导师:刘纯青.江西农业大学,2016.
摘要:信息化时代带动了城市建设理念交流,城市建设趋同化现象加剧。宁都县位于赣南苏区,近年来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如何塑造地域性景观成为当今宁都城市建设的主题之一。为了研究宁都县绿地系统规划的地域性特色塑造,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归纳总结等方法,深入研究宁都县在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与人工环境地域性特色,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宁都县绿地系统规划中塑造地域自然环境特色、人文历史特色与人工环境特色的方法。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宁都在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与人工环境方面的地域性特色:宁都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拥有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全县分布有丹霞地貌、红豆杉等多个自然保护区;宁都素有文乡诗国、苏区摇篮之称,在悠久人文历史的影响下宁都形成了包括易堂九子文化、宗教文化、宗祠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客家民俗文化、风水文化等多元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自然人文作用下,宁都拥有翠微峰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龙千年历史文化名村等地域特色绿地空间,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宁都地域空间结构与布局以及产业特色。本文充分调查宁都绿地系统中地域性特色塑造的不足,结合宁都地域性特色的塑造分析,总结出从三个方面来实证研究宁都县绿地系统规划的地域性特色塑造:自然环境方面,制定自然绿地系统保护规划,同时挖掘自然资源,塑造地域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方面,总体规划目标与布局突出人文特色,详细性规划主要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绿化保护,以及不同城市绿地类型中塑造人文历史景观;人工环境方面,绿地系统布局强化宁都空间结构与布局特色,详细性规划主要体现在产业特色的塑造与城市特色绿地空间规划。通过宁都县绿地系统规划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为宁都城市建设地域性特色的塑造提供理论支持。
[46]梁筱茜.赣州章贡区古代园林研究[D].导师:刘纯青.江西农业大学,2016.
摘要:赣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而对于赣州古代园林的系统研究却少之又少。前人对赣州古代园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存园林建筑遗构及相关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缺乏对其发展历程及其园林遗存作全面而详尽的梳理。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的研读整理、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赣州市章贡区的园林历史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整理出先秦至明清的赣州古代园林年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对比研究,总结出赣州古代园林的文化环境、发展历程和造园特色。研究表明: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因赣州地偏、经济落后、文化开化较晚等原因,园林发展处于萌发期,并以台、寺为主;2、隋唐五代时期,赣州局势相对稳定,社会各方面也蓬勃发展,但园林类型单一,以寺观园林和士人园林为主,著名的郁孤台便始建于唐代;3、两宋时期:是赣州古代园林发展的辉煌时期,士人文人云集,出现了中国首个城市景观——“虔州八景”及极具赣州地域特色的寺观园林——通天岩。4、元明两代:园林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此时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书院文化独树一帜,书院园林也发展得尤为突出;5、经历“康乾盛世”的清代:造园风气盛行,园林类型以极为丰富,衙署园林和私家园林成为典型的代表,同时也明显受岭南园林风格影响,出现了岭南园林的元素。赣州古代园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客家文化、堪舆文化、书院文化为特色的地方园林风格,丰富了江西乃至中国的古代园林。
[47]卢梅芳.赣州客家乡村景观遗产资源与特色研究[D].导师:李敏;王喜平.华南农业大学,2016.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乡村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石和根脉,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乡村社会所特有的自然生态,不仅让人们对土地的博大与包容有了更深层次感受,也让人们在与乡土的长期厮守和融入中更深刻地感悟到了自然丰富的内涵。乡村景观是人类和自然多维互动的产物,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载体。乡村景观不仅是一个地区物质文化的传承,也承载了一个乡村社会形态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轨迹,表达特定乡村的地域精神。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景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特色逐渐消退,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客家是中华汉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先民向中国南方迁徙并定居客家地区,在当地土著文化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不断改造自然,演化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客家乡村景观。客家乡村景观保留中原遗风的同时吸收当地土著风格特点,具有鲜明客家文化特色,是客家文化的表征之一,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智慧。江西赣州素有“客家摇篮”之称,乡村景观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历史久远、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其遗产景观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物质景观、人文非物质文化三大要素构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山水格局、自然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传统建筑、公共空间、耕作景观等人文景观物质要素,还有历史文化、民俗民风、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要素。赣州现存乡村景观遗产的类型包括田园村落、客家民居、风景建筑三大类型。本论文选取七个遗产地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分别是赣县白鹭古村、宁都县东龙古村、赣县夏浒村、瑞金市九堡镇密溪村、会昌县羊角水堡、南康区谭邦古城、龙南县关西新围。通过对赣州乡村景观遗产的实地考察,记录和总结遗产的保存状态和特色。赣州客家乡村景观遗产与当地环境与文化相互融合,展示了客家乡村景观遗产的独特风貌,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智慧。受其周边的山、水、田、林等环境要素和传统风水观念、风俗习惯影响,使乡村景观形态呈现出许多相似的共性。同时,因不同时期和地理环境,又使其呈现出丰富的个性特色。其风格特色,主要表现为:传承中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民居建筑朴素精美;民俗文化古朴浓郁。最后,通过对粤闽赣三地的客家村落的对比,找到相似性与差异性。并结合赣州客家乡村景观遗产现状,针对不同的景观要素进行分类整治,从风景园林专业角度出发提出如何保护和传承客家乡村景观遗产有效策略。
[48]邓祥瑞.宁都客家民俗文化词语研究[D].导师:肖九根.江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宁都地处赣南北部,是旧时赣南古驿道的三叉口,较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宁都成为早期的客家摇篮,其方言民俗具有一定的特色。本文以汉语方言调查词表为蓝本,以宁都客家方言民俗词语为立足点,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对宁都客家方言的词汇系统进行了整理,并从中选取了生育、婚嫁、丧葬等最能反映日常人生礼仪特征以及农业生产、饮食、岁时节日、民间游艺等最能反映日常物质生活特征的民俗文化词语,采用描写和分析的方法来探析其民俗文化内涵,尽可能地真实地反映当地民俗文化事象,从而有利于人们了解其民俗风情。通过对宁都客家方言民俗词语的全面考察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只有部分民俗词语保留至今,而许多反映当地习俗的民俗词语已不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或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已经发生变化。宁都客家方言民俗词语反映了以下重要的思想内容:生育类民俗词语反映的是人们祈求母子平安、重男轻女的社会心理;婚嫁类民俗词语反映的是人们承袭古老婚嫁传统的思想;丧葬类民俗词语反映的是人们继承传统的“中庸和谐”思想,浓厚的宗法、孝道及风水信仰观念;农业生产民俗词语反映的是旧时自然经济生产的重要遗迹;而岁时节日民俗词语反映人们对自然神灵的崇拜、祖先灵魂的敬仰以及浓厚的禁忌迷信思想观念。总而言之,民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既具有稳定性又有变异性,而其承载民俗文化的民俗词语同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的。
[49]黄珊.南康客家方言地理语言学研究[D].导师:肖九根.江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地理语言学,是指方言研究时择取少量的调查条目,对较多的方言点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用绘制方言地图的方法来反映一个地区方言的分布状况,并说明同一方言内部或不同方言间的语言差异。本文以地理语言学研究方法为主,同时结合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通过对南康区方言代表点太窝乡进行方音调查和录音采集,整理出方言声韵调系统,并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语音条目和方言特征词。根据南康区境内21个乡镇50个调查点的实地调查结果,选出了38条具有区别特征的条目,绘制了方言地理分布图26幅,得到同言线17条。走向分布相似的同言线叠加后形成了三条重要的同言线束A、B、C,三条同言线束从地理上将南康客家方言分为坑头片、唐江片、太窝片及蓉江河片四个方言片。本文对这四个方言片的内部状况及差异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同时结合非语言因素如地势地貌、山川河流、区划调整、经济交通、文化教育、外来移民等对其方言地理分类的成因进行了阐释。总而言之,论文以简洁直观的方法,对南康区客家方言作了分区,补充完善了其方言内部的差异研究,为客家方言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可资的语料。
[50]卢小芳.赣南客家话方位词语义研究及其地理分布[D].导师:肖九根.江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本文采取传统的词汇研究方法,在尽可能广泛收集一、二手语料的基础上,将赣南几组方位词分成单纯和合成方位词,进行语义分析。“上”义方位词主要有“上”“脑”“高”和“上底”“上背”“上向”“墈上”。根据语法位置,“上”分为“上1”和“上2”;“脑”“高”作为方言词缀,粘附在名词和方位词后面,表义和“上2”类似。从历时角度看,“脑”在元朝北方官话里用作方位词缀,由认知隐喻而成方位词;“上”义合成方位词比单纯方位词表义单一,集中在地势较高和河流上游。“下”义方位词包括“下”“”“脚”和“下底”“下脑”“脚下”“肚下”等,“下”的方位义及其引申义有十多种,搭配的名词类型比较丰富;而单音词“”“脚”和合成词“肚下”“脚下”等表义单一且与其搭配的词语也有限,这跟其本义有很大关系。“前”义方位词中有“前”“先”“口”“面”“头”和“面前”“前头”“前高/前向”“先行”等,其中“先”多表示时间,后演变出方位义和次序义;“口”多附在如河、坑等表示地形的名词后面;“面前”表前面,跟“前面”相似,但意义略有区别;“前高/前向”为宁石片区的说法,表示前面,“先行”由动词结构“走在前面”虚化而来。“后”义方位词包括“后”“背”“尾”和“后头”“后背”“背向”“后屎背”等,“背”作为客家话特色方位词,多粘附在名词或方位词“上”“下”等后表示方位;“尾”附在名词后表方位,本文认为“尾”跟“脑”“口”等演变动因类似,是由人的认知隐喻形成而来的。赣南地方多,一个意义采取着不同语言形式表达。本文采用“上”“下”“前”“后”义类各分单纯和合成词的形式用共8幅图将其分布展示出来,并从历史成因、经济影响、地理交通条件、居民迁徙等角度解释其分布原因。这些影响因素中经济力量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其次就是地理交通条件的影响和居民迁徙的影响;文化心理与语言习惯只是影响少数词语的使用;推广普通话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51]欧阳小燕.翻译补偿理论在地域文化类读本英译中的运用:《客家人和客家文化》节译实践报告[D].导师:陈海员.江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客家人是华夏文明古老的负载者,古汉族的“活化石”。其创造的客家文化是中华灿烂的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华彩段章。《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是丘桓兴撰写的文化史读本,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该书力求用简洁平实的语言、生动充实的内容,加深读者对客家历史、传统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客家方言、人生礼俗、山歌、人物等方面的了解。本报告选取该书第二章节,《客家传统民居文化》为翻译文本,旨在通过该部分的英译促进对客家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民居文化的传播。客家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原文本涉及大量文化负载词,加之中英两种语言本身的巨大差异,如不妥善处理,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出现大量的信息缺失。因此,为对某些可能的缺失进行补偿,译者以翻译补偿理论为指导思想,力求减少可能的损失,将原文本信息完整地展现给译入语文化读者。基于《客家传统民居文化》此英译实践对象,在翻译补偿理论的指导下,本报告首先就此翻译实践的背景,目的,意义进行说明;其次就翻译补偿理论的相关国内外研究作一综述;第三部分对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夏廷德的翻译补偿理论进行具体阐述;第四部分结合原文文本特点,从语言,文化和审美层面三个层面,对翻译实践中所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地域文化类读本中,不同层面的补偿可同时发生,且语言层面中的语法补偿和文化层面补偿使用频率较高,审美补偿使用较少。此外,作者就此次翻译实践的译前准备,译中过程,译后感悟稍加提及,以为后来研究学者做出参考,同时对自身在翻译实践和报告撰写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加以说明。
[52]周珊秀.明至民国时期修河流域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导师:陈晓鸣.江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修河流域地处江西北部偏西,群山环抱,水网交织,山多地少,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孕育着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民俗风情。明清以来,修河流域经历了数百年王朝更迭与洗礼,其经济发展也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格。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因地制宜地种植经济作物提供了基础;通畅的水路交通为区域对外交流创造了便利;外来人口涌入及自然人口增长与有限的山地资源产生矛盾,客观上加快了山地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风气的变迁;五口通商以后,近代化的浪潮又为区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可见,不同历史阶段的机遇,使修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呈现不同阶段的特点,彰显出充分的韧性与活力。本文以修水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流经区域为中心,主要围绕该区域的自然区域特征、政区沿革、水陆交通状况、人口流动及商贸往来等,分三大部分对明清至近代的区域社会变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第一部分对修河流域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探讨了修河地区人口的流动、市镇经济的发展变化及社会风俗的变迁;第三部分着力阐释五口通商以后,商路变迁与修何流域市场结构的调整,并以修河流域宁红茶作为个案进行分析,力图简绘出该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轮廓,从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社会现实发展提供借鉴。
[53]魏萌萌.《梯云书院志》的整理与研究[D].导师:周秋生.江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本文在对《梯云书院志》点校整理的基础上,考察其编纂情况和版本,在了解书院创建的历史背景及其变迁的基础上,对书院的经济来源与支出、书院的组织管理进行探析,从而探讨梯云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梯云书院志》是一部完整的书院志,主要收入了劝捐呈词、官府批文、文契、捐款名单、院规、学规等内容,共六卷,同治刊本。梯云书院以其特色性,吸引着地方官绅对书院的关注,保留了地方文献,参与书院的建设。同时,书院志的编纂,扩大了书院的影响,对地方文化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梯云书院是客家人在义宁州城建的书院。当时土著人创办的濂山书院排挤客籍士子入学,而客家人自己建立的奎光书院因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客家学子很少前去就读。于是,士绅就倡导要创办梯云书院,以便求学上进之人进一步深造。把建立梯云书院提上日程后,地方官员倡导怀远都人踊跃捐款,士绅和民众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书院依靠充足的经费得以建立,在保证书院正常运行的同时,把多余的经费用在购置学田或者放在殷实之家生息,使经费得到了合理的运用。书院能够正常运转,不仅需要充足的经费来支撑,还需要规范组织管理。梯云书院为了加强管理,对聘请山长和推选首事都作了严格的要求。另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设置学长的职位协助山长的工作,借此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书院管理民主监督、师生共同合作的特征。梯云书院的修建和发展离不开地方官员、士绅的关注和支持,地方官员是倡导者,士绅是资助者和管理者,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靠他们才能维持下去。书院的发展对当时的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地方科举发展,为地方社会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54]李小芳.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文化特征研究[D].导师:胡碧松;马定国.江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伴随着全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的传统村落正在不断地消失,旨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全国传统村落评选工作逐渐拉开序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文化部、文物局、财政部于2012年12月评选并公布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2014年已公布三批。本文以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前三批名录的江西省传统村落(共125个)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从地理学的垂直立体式视角、村落形成及维系驱动机制纵向视角以及文化区划分横向视角对江西省传统村落进行类型划分,并且分析各种类型村落的特色,解读各个文化区域内村落的文化内涵。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省传统村落在全省区域数量分布不均匀,空间上分布呈现集聚状态,存在两个集聚中心区,分别是赣东北部上饶市的婺源传统村落集聚区和南昌市东南的南昌县-进贤县-丰城市交汇的传统村落集聚区,以及三个次集聚中心区,即抚州市的金溪县传统村落次集聚区、吉安市区次集聚区和吉安县传统村落次集聚区;(2)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大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或小丘陵区域,村落分布与海拔高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绝大多数村落逐水系而分布;(3)传统村落分布与社会环境因素关系密切,近一半数量的村落分布在距离县城、中心城市较远且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交通不便利,保护规划有待完善;(4)村落选址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从地理垂直立体视角,依据海拔和地形起伏度可将全省传统村落划分为平原村落、丘陵村落和高山村落三大类型,又可细分为平原川地型、平原汀洲型、丘陵谷地型、丘陵滨水型、丘陵岗地型、高山盆谷型和高山台地型七种类型村落;(5)基于村落的形成及维系驱动机制的纵向视角可将村落划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即家族耕读型、仕商反哺型、商贸主导型、防御自保型和衍生分割型。(6)从文化区横向视角可将传统村落分为赣鄱文化区村落、徽州文化区村落和客家文化区村落,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习俗特色等。
[55]林伟斌.利用于都县现存宗族资源开展高中历史活动课研究[D].导师:李江.江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政府对民间社会的管理趋于开明,曾经被当做“封建残余”受到批判的宗族活动悄然活跃于民间社会。笔者家乡位于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于都县,同样似乎出现了宗族“复兴”的现象,如:重修祠堂,编修族谱,举行大型的宗族活动等等。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开始重先解读宗族历史文化,并且研究成果颇多,充分肯定了宗族历史文化的积极意义。当地宗族“复兴”社会现象,引发了生活在当地的高中生的关注,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指导,对此有些困惑,无法正确认识。为此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重要内容的宗族历史文化应当被高中生了解和正确认识,让宗族资源走进历史课堂。结合新课改要求,让宗族资源走进历史课堂的适当形式是以此开展历史活动课。本文研究核心是结合历史新课标要求,以于都县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宗族资源开展历史活动课。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本文围绕研究问题核心,论述活动课、宗族资源等相关概念以及本研究的意义,研究意义主要在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有益尝试,服务于现实发挥历史的社会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服务于乡土史教育,培养热爱家乡感情等三方面。探讨利用宗族资源开展活动的可行性,可行性主要从新课标理念、于都县宗族资源的现状,于都县高中生对宗族历史文化的关注三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当地高中生对宗族文化的关注以抽样问卷调查为依据;其次,文本研究核心运用宗族资源开展历史活动课的策略与案例构思,其中策略分为运用在探究性活动课和体验式活动课的策略,构思以“走进宗族的祠堂”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课案例。最后论述了利用宗族资源开展活动课应该注意的问题: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辨别宗族资源的历史客观性,需要突出历史活动课的历史性特点。
[56]曾文媛.蕉岭县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导师:孙良媛;郑晶.华南农业大学,2016.
摘要:健康长寿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愿望,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医疗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满足了基本温饱需求后,开始重视如何提高健康水平,长寿现象、健康秘诀吸引着众人的眼球,在良好生态环境中开展有益身心的休闲旅游活动成为了新的追求,这些日益高涨的需求催生了健康旅游产业。近年来,中国接连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方针政策鼓励支持健康旅游服务业。健康旅游产业是融合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功能和效益的综合性产业,关联性强,影响力大,综合效益和带动效益突出,蕉岭县作为“世界长寿乡”,是否具备发展健康旅游产业的可行性条件以及成熟程度如何?本文运用可行性研究开展具体分析。首先,本文根据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和学者研究成果,整合归纳出了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可行性研究应包含的内容,确定了研究思路。继而是国内外关于健康旅游的研究综述,对健康旅游相关概念及涵义进行界定和分析,并明确理论基础。接着,选取广东省蕉岭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消费者行为理论、外部性理论与公共物品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蕉岭县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从该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条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等方面讨论发展健康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并深入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最后,本文对健康旅游核心产品、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以期充分发挥蕉岭县环境、资源优势,培育适合区域市场、经济社会的健康旅游产业。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调查和可行性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蕉岭县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具有充分有利的可行性,具有区别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优势。面对同质化竞争和存在的问题,当地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完善健康旅游要素,扩大旅游消费者需求,规避健康旅游的外部不经济性。
[57]郭敬一.《石倉契約》與清代石倉方音研究[D].导师:黑維強.陕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本文以《石倉契约》的别字异文為研究封象,结合现代方言调查及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清代石倉地匾的聲母、韻母和聲调。从别字異文的状况看,清代石倉聲母方面主要讨论了:濁音清化现象;塞音、塞擦音部分送所氣聲母和不送氣聲母相混;知、驻、章三组合流;見组和知、章、驻组的三等字相混;尖團音相混;精组和知、庄、章组部分字相混;泥、日、疑三母互代;霎、餘、影、疑、日、来母之間的互代;晓匣合口字與轻唇音聲母相混;見系見母與晓、影、餘母相代;端线與知、庄、章组部分字相混。韻母方面表现为:止攝阴合口分别;遇摄非唇音聲母三韻相混;蟹、止、遇三攝的關系;咸、山、臻、宕、梗、通攝内部韻的合併,-η尾、-n尾、-m尾之间的代用情况;咸,臻,梗,通攝内部合併,-k尾、-p尾與-t尾之间的代用情况。另外,得出清石倉方音无撮口呼,鼻音韻尾只保留了一套-η韻尾等相關结论。聲稠方面可信度存疑,仿照邵文列出了别字具文聲调表,以供参考。选择较為突出的五类語音现象进行分析:清平和濁平相代,清上與清平相代,次濁上和濁平相代,全濁上和清上相代,濁去和清上相代,清入和清去相代。
[58]钟韬.闽西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D].导师:徐立红.闽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语音学习是英语习得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学习者拥有良好的英语语音发音水平,对于其在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上的提高将会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对于我国的英语教学来说,语音教学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然而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学生英语语音学习时常常受到方言的干扰,最后形成负迁移影响。为了能学好一门外语,对于我们而言必须重视因方言带来的语音负迁移作用,并提出针对不同地区的教学建议或策略,以此来减少或者规避语言负迁移现象,从而促进学习者外语学习效果的提高。客家方言,是我国的七大方言之一,使用人数可谓众多,虽大多区域的客家方言语音系统大致统一,但不排除各个区域有着各自的某些差异性。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就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进行了研究,但过于理论化,且研究的对象集中于赣南、广西和粤北地区,对于闽西地区的探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以闽西客家区域的武平县第一中学高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语音测试等研究方法,剖析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并根据研究发现问题对闽西地区英语语音教学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具体来说,该研究围绕如下两个问题进行探究:一是客家方言是否真实存在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作用的现象。二是如果有此现象的存在,那么客家方言在哪些具体方面对英语语音学习造成负迁移影响。通过研究发现:1.确实存在闽西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造成负迁移影响的现象。2.学生在辅音方面受到的负迁移影响比元音方面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对单元音正确发音的掌握程度不如双元音。3.学生对于英语语音学习的重要性正处于较为微弱的认知状态之中。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英语语音学习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旨在提高闽西客家学生英语语音发音的准确性,从而促进他们英语整体水平的进步。
[59]郭萌.潮州筝风格之音乐学分析与阐释[D].导师:孙航.陕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筝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民间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流传过程中,与当地风俗、音乐、语言文化相互渗透、融合,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流派。在众多筝派中,潮州筝为其中影响较大,个性突出的一支,它与潮州文化、潮州音乐及潮州方言相互影响,其独特的魅力、典雅的气质、柔和的韵味,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潮州筝地方风格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即潮州音乐。潮州筝最初的自然形态主要在潮州弦诗乐、细乐等民间乐种中担任合奏乐器,与二弦、椰胡、扬琴等其它乐器共生。潮州音乐的旋律特征、表现手法为潮州筝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潮州音乐又与潮州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潮州筝汲取着民间文化的精髓,保留着潮州音乐的特征,形成了“潮筝——潮乐——潮人(潮州人)——潮文化”的文化链。本文以民族音乐学为理论支撑,以案头工作与实地考察为基础,沿着“潮筝——潮乐——潮人——潮文化”的文化链条,对潮州文化与潮州音乐的关系、潮州筝派历史源流、派系分支、文献研究及音乐本体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试图梳理其音乐现象形成的文化脉络。全文共分为五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提出选题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第一章:潮州文化与潮州音乐概述。本章分别介绍了潮州文化与潮州音乐的历史溯源、发展状况及潮州文化与潮州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潮州筝派文献研究。笔者对1949至2016年出版、发表的潮州筝派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统计。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分别将文献按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另类进行多维度的梳理研究,最后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第三章:潮州筝派源流考。本章考察了潮州筝派的流派历史及潮州筝派各派系,第一支以郭鹰先生为代表的潮筝派系;第二支以李嘉听为代表的澄海系;第三支以洪佩臣为代表的潮安系以及海外潮筝派系。在这里对各派系传人构成及代表曲目做全面细致的梳理。第四章:本章分别对四个不同版本《寒鸦戏水》结构形态、旋律形态、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梳理各筝派不同风格特征。第五章:潮州筝风格之文化阐释。本章结合梅里亚姆和赖斯的文化分析模式为基础,并结合潮州筝具体情况构建其自身的文化模式,将从传统社会文化、传统艺术文化和传统音乐文化三个层面对潮州筝进行全方位的文化阐释。结语部分:主要对以上五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抽离与整合。
[60]李海丹.创意产业视域下闽西客家民俗体育资源增值研究[D].导师:杨少雄.福建师范大学,2016.
摘要: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而且还可以使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相互渗透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并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历经千年的传统民俗体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如何有效地促进民俗体育的创新发展是我国相关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创意产业理论对闽西客家民俗体育资源增值进行了研究:界定了闽西客家民俗体育资源增值的概念;对闽西客家民俗体育资源进行了分类,同时探讨了闽西客家民俗体育资源的特征,分析了闽西客家民俗体育资源创意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闽西客家民俗体育资源增值的创意原则和内容;最后提出了促进闽西客家民俗体育资源增值的创意途径和策略,促使闽西客家民俗体育资源可持续创新发展。
[61]刘桂良.基于旅游开发背景下的福建土楼空间设计[D].导师:沈诗林;袁汝胜.大连工业大学,2016.
摘要:福建客家土楼独具特色,土楼散发着极具乡土文化的民俗风情,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福建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吸引着各国的艺术家们,其本身也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随着福建客家土楼申遗成功,福建客家土楼也随之走上了世界的舞台,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逐年增长,土楼文化资源得以开发,每年接待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游客的增加,对福建客家土楼来讲也是一种负担。当地政府需要借此契机,发展福建客家土楼建筑文化,打造属于土楼的建筑空间特色,以此来满足海内外游客的参观,拉动福建客家土楼建筑文化的发展。福建土楼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更能体现出客家人的精神文化。
[62]杜连峰.宗族村落文化复兴研究[D].导师:王天鹏.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以宗族复兴与传统文化复兴的辩证视角,观察宗族性村落如何在全国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凭借自身内外部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宗族共同体的想象。任何全国性的宗族在当今时代变迁下都分布各地不再形成单一聚集的村落,然而在共同祖先带来的精神或物质的遗产影响下,宗族成员从分散的点再次连接成网,形成想象中的汇集。全文分成五个章节:绪论、田野点介绍、白鹭村文化的历史比较、复兴过程中多方主体参与、小结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起与文献综述。选题缘起于笔者在村落中的观察,白鹭古村近年来因为旅游开发等因素,不断上演了多年不见的传统民俗活动,并且新建了文峰塔、南迁总祠。文献综述集中在宗族复兴与文化复兴的探讨,前人对于在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宗族村落如何构建自我宗族共同体想象的研究较少,此文以此展开研究。二、三两章侧重现象描述,第二章是田野点介绍,包括白鹭村的现状调查以及历史考察。现状调查资料是对白鹭村当前概况描述,历史考察则是从白鹭钟氏建村开始,历经盛衰演变至今的考察。第三章进一步将白鹭村分成古代繁盛和现代复兴两个方面对比。在历史过程中白鹭村表现出来的先进文化具体表现在建筑、宗族文化、教育慈善、生活民俗等,而今复兴的文化又在古建筑重修、新建、民俗事项展演、慈善教育等方面重新体现并与先前的文化呼应。第四、五章侧重现象背后主体行为逻辑的探讨以及理论提升。在白鹭村这样一个场景之中,不断涌入各种主体共同构建了当前复兴的景象。除了本村的村民和村委会、乡政府之间的互动,媒体、游客、学者也加入并形成了多方互动。宗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复兴传统文化之时,掌握传统文化的宗族势力同时得到恢复,宗族复兴与其传统文化复兴是否一致在具体事项表现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原因在于政府主导的文化复兴与宗族势力主导的复兴在内容、形式、目的上均有区别。此外,宗族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共同祖先赋予的义务使得他们跨越距离连接一起。白鹭村是其中一支宗系共同体的具体呈现,同时亦承载了整个南迁宗族共同体的想象。
[63]林明明(KORAWAN PHROMYAEM).泰國曼谷地區中文地名研究[D].导师:王平.华东师范大学,2016.
摘要:华人在曼谷定居的屋史可从吞武里畴代说起,为擺脱贫困生活,华人把曼谷视为移民的目的地,移民者日積月累成了曼谷人口的大群体。曼谷华人社舍的规模巨大,汉语和汉字逐渐燮成日常生活的交际与害窝工具。地名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可折射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经济以及地理瑕境等方面。华人社舍的形成,促使曼谷中文地名的产生。本输文以曼谷市泰语的中文地名为研究封象,取材范围是1924年印刷的《暹京商埸街道图》与1924-1938年的曼谷华文报纸。通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统计方法封文献造行处理与研究。论文的主体共分为三部分,包括绪输、五个章节的正文以及结输,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缘起与研究目的,並封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造行梳理回颇,以及提出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一章,第一节专门描述各个时代华人移居暹羅的历史,形成暹羅华人社会机制的背景,以及介绍曼谷华人所使用的汉语方言。第二节概述了泰语地名的基本概况以及封泰语地名中常见的音译祠進行归纳。第二章,主要针封《暹京商埸街道图》造一文献造行分析,首先介绍地图来源与其价值,然後封地图的制作背景進行分析。地图上的内容丰富,查找《暹京商埸街道图》上的泰语封照地名必须借鉴静多泰语文献来造行比较,所以本章还介绍了泰语地名的文献舆地名的封照方式。此外,地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华人企业名录,我们用统计方法,封表上的誉业种类造行统计,以呈现华人富时的商业情况。另外,列表中的电语号码以苏州码子呈现,笔者再针封苏州码子造行分析舆释讀,体现了苏州码子的使用价值。第三章,主要描述曼谷华文报纸的背景及封地名研究的取材范围与方法。笔者从华文报纸上的广告摘取的中文地址,先封中文地址害写進行分析,然後才進行地名分析。地址害写研究结果表明,华人虽然身居暹羅,但是他们的地址害窝思维还是依照汉语的书写方式。这表示革人将其他语言舆自己的母语融合,母捂的思考模式反映在地址的使用上。第四章,基於前雨章的研究结果,我们造一步研究泰语中文地名的命名方法、中文地名中的构词及用字情况。研究发现,曼谷市的中文地名命名方法是音译地名、意译地名、音译兼意译地名与自取地名,其中以音译方法命名为最多,而最有特色的是音译兼意译地名。从构词法上看,音译兼意译地名的构词有的是以汉语的构词法构成,有的地名以泰语构词法构成。意味著华人封地名的命名思维基於他们的语言,即汉语思维,同畴也受到富地语言思维的影响。此外,经遇中泰地名封照研究,我们发现,有部分是无法找到泰语的封照地名,大多数自取地名是没有泰语翻译的。同时,地名中的汉字可反映华人的用字情况,从字形研究发现,在曼谷华人社舍中,俗字广泛流行,而且俗字和正字並用是正常的情况。第五章,音译地名的捂音封照是本输文一个研究目的。为了解华人封音译地名选用汉字的意图,我们将音译汉字的潮州音、广府音、客家音与泰语造行封照。封照结果发现,汉语语音和泰语语音在声母和韻母大致是相同或接近。结输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果,描述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提出将来的研究展望。
[64]杨书杰.连城客家传统民居大木营造技艺研究[D].导师:陈志宏.华侨大学,2016.
摘要:本研究主要针对闽西连城客家传统民居的大木作营造技艺做深入探讨。目前,国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逐渐从物质层面对建筑单体或群体的保护逐渐向非物质层面的营造技艺的保护转变。在南方传统穿斗式建筑的营造活动中,竹篙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竹篙技艺是传统大木营造技艺的核心和精华所在,针对竹篙技艺深入研究讨论,也是当前保存大木营造技艺的重要课题。穿斗式建筑的大木安装与北方抬梁式建筑的安装过程不同,有其作为穿斗结构的优越性之所在。本文借由匠师访谈、实地调查及竹篙的记录来进行连城客家传统竹篙技艺的解读、分析与研究,阐明连城客家传统民居中竹篙技艺的解读、绘制过程以及背后隐含的匠师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建筑大木安装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记录过程,整理出连城客家传统建筑大木安装的一般过程,发掘其中的规律。论文首先是绪论部分,说明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确定为匠师及其主导设计的建筑案例,然后是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等内容。其次,是对连城客家传统民居的概述,从自然地理环境出发,对连城传统建筑的平面形制、木构架类型以及传统民居营造的一般程序做概括性的阐述。由上述内容转入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大木匠师营造技艺传承,竹篙技艺的概念与绘制传统民居大木制作与安装三部分。匠师营造技艺主要包含学艺过程、工作方式,设计中的图纸类型、工法考究等内容。竹篙技艺主要从竹篙的形式内容、符号系统、绘制过程等方面阐述,总结出其一般规律。大木制作与安装部分阐明了传统民居中大木构件的制作与大木安装的重要过程及其安装中相关的仪典活动。最后结语部分对前文各部分研究内容做进一步的升华与提炼,得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待后续研究。
[65]张政坤.台湾客家文学中的民俗记忆[D].导师:钟俊昆.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作为台湾著名文学家钟理和的长子,钟铁民自小深受父母的影响,钟理和全家从北京返回美浓客家庄之后,客家社会的民俗文化,不断内化为身体的一部分,因而钟铁民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得以信手拈来。钟铁民承续父亲的衣钵,为书写客家社会而努力,为美浓客家社区的发展和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播而奔走。学术界对钟铁民及其作品关注较少,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其作品的文学评价,这与其在台湾客家社会中的地位相差甚远。因而,研究钟铁民文学作品的民俗书写、民俗记忆,对美浓客家庄来说,是对传统客家民俗文化的溯源,对其发展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美浓客家社会和谐发展的期许。民俗研究中的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应用于台湾客家文学中研究民俗,是民俗学研究范围的扩展,同时对文学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钟铁民文学作品中的客家人,包括客家妇女、平凡的小人物等形象。在钟铁民的笔下,美浓客家妇女既有传统客家女性“田头地尾、锅头灶尾、针头线尾、家头教尾”为家庭默默付出的经典形象,也有不堪忍受传统客家礼俗压迫而选择放弃人生的悲惨形象,更多是平凡世界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客家民俗很重要的一点是客家人与环境的关系,客家人多次迁徙的历史经历,促使他们逐渐养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也因此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之情。作为日常生活的客家民俗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为客家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从钟铁民的文字中能够看出,对于触犯美浓客家人心理底线的环境破坏行为,客家人表现出了强烈地反对,并且为了维护美丽家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客家社会环境保护的队伍之中。客家民俗,作为客家社会中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型溯每一位客家人,有效利用民俗的这一特性,对于当前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6]樊坤.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导师:周建新.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赣南客家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颇为丰富,散见于当地的十八个县市区中。每个地区的非遗代表性名录都各有差异,就同一地区而言,其非遗代表性名录的类别也不尽相同,存在着类别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但是,它们都集中体现着客家的文化内涵,直指客家的精神实质,并通过丰富且生动的展演活动将其呈现。近年来,赣南客家地区非遗四级代表性名录体系的逐渐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立、法律法规的制定、各类非遗活动的有序开展、专项资金的拨付,以及政府对代表性传承人的关照,这种种现状的综合呈现,虽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其中所暴露的问题也是极为突出的。笔者将其归纳为三类:首先是“游离于非遗之外”,主要探讨尚未被列入非遗代表性名录的相关非遗事象的存在和保护问题;其次是“置身于非遗之中”,集中探讨已经入围四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保护的路径选择问题;最后是“抽离于非遗之外”,内化身份的自觉复归问题。又分别从三个维度的不同侧面进行剖析,将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名录制度中所潜在诸多问题;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生活现状和保护现状等方面所包含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自觉保护中所暗含的社会保护意识的薄弱、专业人才队伍的欠缺、非遗本真性问题的探讨,以及法律保障等问题。面对赣南客家地区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从两大方面提出应对和解决的措施,分别从“广角与聚焦”的视角,关注非遗的整体保护和分类保护的有机结合,再者从“小政府与大社会”的视角,集中政府与学界、民众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合力保护,以期实现客家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合理进行、有效推进、活态开展。
[67]何龙.四川汉族地区传统民居木作营建特点研究[D].导师:陈颖.西南交通大学,2016.
摘要:四川民居自成体系,在整个中国民居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基于四川地域民居的自然性、地域性、多元性和独特性近年来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该论文通过大量的民居实例素材及相关资料收集、分析归纳,系统性研究四川地区汉族民居建筑营建中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及营建技术规律。本文从四川汉族地区的人文地理历史等地域文化层面出发,围绕民居营建当中与木结构体系相关的部分,探究传统民宅的营建技术与地域自然人文的关节点,总结概述出该地区汉族民居建筑的木作营造特点。然后从客观条件介入,尽可能遵循以研究对象的自身为基准,通过相关史料和实地深入调查研究的方式,分析该汉族地区单体民居建筑木构架构成,建构关系和结构体系内的主要构件的构造节点,加入营建过程及地方性差异性与环境、人文历史和建筑文化的关系,从客观现象来总结其的特征性和规律性。最后阐述出四川汉族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营建风格与建筑特点,加于实例佐证。文章第一章节从选题的角度对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主要研究目标、方法等作简要说明,列出文章总体信息脉络与框架;第二章阐述四川民居形成的区域环境与特点部分,为下面的论述做重要的铺垫;第三章是针对木构民居建筑的建筑空间形态和结构材料对木构架民居进行科学分类加以实例列举分析,总结分类四川汉族民居的类型与特色;第四章从民居木构体系为主线,进一步剖析该地区木构架体系、间架类型和围护体系的营建特点;第五章是木作筑要构件及其相关节点之间的构造,从其中来剖析木作构架体系;最后一章试通过前期调查研究的代表性民居实例总结出营建过程来阐述该地区在营建技术上的特点,并在田野调查与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四川各地域民居建筑在木作营建上的差异特征。
[68]赖玟伊.视觉符号与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D].导师:孙彤辉.上海师范大学,2016.
摘要:绚烂璀璨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追溯到起初是在赣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根成长起来的。孕育客家民系的土地——赣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客家文化,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衣食文化、建筑遗迹、语言文化等等。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不周和宣传不足,导致这一丰厚的历史文化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这种现象将导致历史文化的缺失,对历史传承非常不利,也为后代研究追溯历史带来困难。因此,需采取措施保护和继承赣南客家文化。在针对赣南客家文化展开的宣传活动中,视觉传达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赣南客家文化的调查和整合,从地域文化特点出发,深入研究地方的历史、方言、生活习俗、建筑特征、饮食文化等等。提取精髓的部分设计统一的形象标识,强化地区特征,继承地域文化的精华之处,再把这些特征进行解构和重组,用现代的方式去表现出来,使其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挥它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这一文化,促使赣南客家文化得到更新和发展。这样一来,提升了赣南客家文化在同系文化中的竞争力,促进了地区的交流性,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使赣南客家文化代代相传,让客家的精神得到延续。
[69]温永剑.广东省梅州市雁洋镇文化旅游问题研究与对策建议[D].导师:王明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摘要:一个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的粤北乡镇,却汇聚了4家上市公司,1个5A级旅游景区和3个4A级旅游景区,这在全国都比较罕见。这个小乡镇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有那些成功的经验做法?发展过程中又存在那些问题?今后发展方向又在何方?本文以广东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作为特定研究对象,以发展文化旅游作为研究主线,通过对雁洋镇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的调查,对整个文化旅游发展的历程回顾,主要景区景点的分析研究,遵循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轨迹,雁洋镇发展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70]何璇.龙岩美山村采茶灯“林氏”歌舞研究[D].导师:黄明珠.福建师范大学,2016.
摘要:龙岩美山村以著名采茶灯老艺人林水飘、林昌鼎为代表的“林氏”采茶灯是龙岩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千百年来,它凝聚了龙岩美山村客家人的共同认知和历史记忆,展现了客家人的风貌。逐渐成为整个龙岩地区客家人民用来为后人传递至关重要信息强有力的文化符号。时至今日,采茶灯又进入了新的时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本文以龙岩采茶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林氏”歌舞艺术为研究个案。文章采用了文献分析、田野考察、形态描述、文化阐释等方法,首先对“林氏”歌舞艺术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探究了“林氏”歌舞艺术形成的文化成因及文化意义,然后重点对美山村“林氏”舞蹈形态进行比较深入地分析,最后运用人类学民族志的研究视域对“林氏”采茶灯传承与状况进行分析。笔者试图将“林氏”采茶灯传承发展融入社区、学校及舞台创作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揭示“林氏”采茶灯传承与发展的某些规律。
[71]覃劼.粤北始兴县石下村空间特色与保护发展研究[D].导师:朱雪梅.广东工业大学,2016.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民族民系众多。在五千多年悠久的农耕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与历史的记忆。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加剧,乡村的地位日渐减低,导致其空间不断消减,人口大量流失,呈现凋零破败的景象。与此同时,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和田园风光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和赏识,特色景观旅游随之高涨。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可持续性的发展与利用也急需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对象石下村位于粤北地区韶关市始兴县境内。始兴县作为广东省欠发达的山区县,所受城镇化的冲击相对较轻,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与自然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留。石下村的“屋场”自古便因其显赫的历史、独特的形制、庞大的规模而名扬全县,同时也是粤北客家民居的典型案例之一。在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背景下,石下村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因此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社会、学术背景以及研究对象的典型性,提出了对于石下村传统空间特色与保护发展策略的研究。论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本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回顾并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以及粤北地区客家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本文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为石下村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本章对村落所处地理环境特征、始兴客家住民的迁徙背景、石下村开村历史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为石下村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的分析,本章将石下村传统格局的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对石下村的自然环境要素、选址与风水格局、整体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节点空间进行分析。第四章为石下村传统建筑特征的分析,本章分别对石下村的建筑类型、平面布局、防御性形制特征、形制源流探索、建筑构造与材料以及装饰艺术进行论述。第五章为石下村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本章对石下村保护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基本原则、工作重点以及可借鉴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石下村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72]罗宇.粤东蕉岭石寨村聚落特色与建筑文化保护研究[D].导师:朱雪梅.广东工业大学,2016.
摘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每个地方的人也有着独特的“乡愁”记忆,粤东客家地区作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历史上文化频繁交往的地区,是一代代客家人魂牵梦绕的“乡愁”。源于中原地区汉文化的传袭,在迁徙和定居过程中与本土文化适应融合,形成了客家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深深影响了客家古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文化、人文景观营造等,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往对粤东客家建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粤东地区的中部与南部,而对粤东与赣南闽西交界处的北部区域则明显不足,而经研究表明,北部区域的建筑文化与中南部区域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当前在城市化蔓延的冲击下,传统村落和民居面临着“建设性破坏”的问题,古村落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石寨古村为研究对象,以粤东客家地区的地域性与文化环境为背景,对当地古村落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研究地区典型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制。通过深入调研石寨村的村落布局、人居生活和建筑文化等方面,探究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方法与再利用模式,为梅州市蕉岭县石寨村的现状问题、历史遗产、保护模式及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也为将来的相关课题研究抛砖引玉。首先,本文主要概述了以粤东客家文化背景下的民系文化特点,从迁徙文化的形成脉络分析粤东客家文化与赣南闽西客家文化的差异性,探讨粤东客家民系在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其次,针对石寨古村的聚落空间特色,结合村落演变形成的环境、历史、经济、技术因素,从村落周边环境、客家人聚居文化等外部因子与村落格局、街巷肌理等内部空间特征两方面展开分析,挖掘石寨村聚落空间的价值特色;再者,针对石寨古村单元建筑,从建筑文化的一般性分析建筑风水、装饰艺术、材料与结构,继而针对各类型古建筑的特殊性从形制、平面布局、建筑工艺、历史脉络等要素进行研究,探究其建筑特色价值;最后,结合以上研究,明确石寨古村现状条件与存在问题,分析古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人口结构、空间形态、水网体系、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关政策体制等方面,从古村保护战略、传统风貌保护体系、空间设计、居民生活、文化内涵、居民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关保护和发展策略。
[73]于洪苑.沈鸿英与民初广东政局(1913-1925)[D].导师:李庆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6.
摘要:沈鸿英(1870—1938),北洋时期桂系军阀。出生于广东恩平客家人家庭,后因土客大械斗随母迁居广西雒容县雒容镇木良村。他为人机警,颇工心计,辛亥革命期间受到同乡客家人刘古香提携而走上革命道路。护国战争中受到陆荣廷重用。之后在桂系称霸两广期间,沈成为“陆荣廷时代”的得力干将,飞黄腾达,扶摇直上。在粤省相继出任钦廉镇守使、讨龙第一总司令、琼崖镇守使等重要官职,进而一步步进入权力中心。而沈鸿英在粤期间与孙中山的合作与冲突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1922年12月25日沈鸿英参与“白马会盟”,这是一场由滇桂军将领们召开的商量讨伐陈炯明叛变的军事会议,沈鸿英接受孙中山的任命,为打败陈炯明奠定了基础。沈鸿英欲做“广东王”,1923年1月20日发动了江防会议事变,但以失败告终,沈又向孙中山求和。从1923年2月开始,围绕广东督理问题,沈鸿英周旋在北京政府与孙中山之间。直到1925年被新桂系全部肃清,沈氏逃到香港,度过余生。沈鸿英与孙中山在粤省期间,时分时合,反复无常,致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遭受挫折。作为当时广州的主导力量,桂系参与了成立军务院、改组护法军政府等这些具有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政治角力。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搜集、整理当时的报刊、档案、函电、回忆录、文集等史料着手,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沈鸿英其人历史面貌,探讨民国初期变动不居的广东政局。
[74]李浩.基于WSR视域下成都市洛带客家体育旅游现状与开发研究[D].导师:刘建和.成都体育学院,2016.
摘要:坐落在四川成都市东郊龙泉驿的洛带古镇,其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85%,有保存完好的客家民俗文化、居住习惯、沟通语言和建筑风格,素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之称。以“成都市洛带客家体育旅游”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WSR系统方法”的为理论指导基础,结合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洛带古镇客家文化与体育旅游的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洛带客家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在洛带客家名录中,数刘家龙、水龙节以及灯舞类项目最被大众所熟知;客家体育文化在某中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参与者的老龄化现象和文化层次不高等原因,导致客家体育活动的发展受到局限;其次客家文化传承的手段单一且落后,对于客家体育的未来发展设立了阻碍,内有多重影响因素干扰着洛带客家体育的进步:传承人因素、生存环境因素是决定洛带客家体育发展程度和发展路径的重要影响因子。加强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培养专业化的开发规划人才,完善古镇与龙泉驿中心街区的交通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游客们的满意水平。对于客家体育旅游资源发展给予足够的引导,以游客的主体需要和满意度出发,坚定不移地朝着绿色低碳人文的发展道路更好的向前跨越。基于WSR系统方法对洛带古镇体育旅游适宜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洛带客家体育旅游开发新模式,对其内涵进行新的分析和界定,为致力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75]王丽丽.中央苏区妇女政治动员研究[D].导师:张根福.浙江师范大学,2016.
摘要: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领导方式,是中共把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参加革命的特色,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战争使男子奔赴战场,苏区生产和生活的重担落在妇女身上,妇女成了共产党动员的对象,对妇女的政治动员是中央苏区时期社会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从了解妇女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政治权利方面给予关注,保护妇女经济文化权益、保障参政议政权和婚姻自由权等权利方面构成政治动员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实践中对妇女进行的政治动员,调动了妇女的革命积极性,提高了苏区妇女的政治参与,使她们开始觉醒,不满自身所处的现状,从而开创了政治动员的新局面。同时,党领导的政治动员,使生活在压迫下的农村妇女得到了解放,进而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最终走向胜利。本文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中央苏区妇女政治动员的缘由。主要从当时妇女的生存困境及其现实诉求、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苏区政治动员的影响以及革命形势的需要三个方面来论述。第二部分,概述了中央苏区妇女政治动员的策略。在苏维埃土地革命期间,共产党领导苏区妇女开展政治动员,保障妇女经济权利,提升妇女经济地位;保障参政议政权,发扬民主精神;保障文化教育权,提升妇女素养;保障婚姻自由权,塑造自由女性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共在苏区对妇女进行的政治动员。第三部分,考察了中央苏区妇女政治动员特色及成效。本文通过“强制性政治动员”夯实动员基础,“诱导性政治动员”巩固效果。以此使妇女的地位和政治觉悟得到提高;苏维埃革命运动获得发展;苏区社会新风尚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得到发展。第四部分,揭示了中央苏区妇女政治动员的现实启示。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推进实现男女平等;推动实现平等就业,保障妇女经济权益;提高妇女参与政治的水平,维护她们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平等受教育社会机制,保障妇女教育权益;完善相关法律法令,保障妇女婚姻权益;不断创新政治动员的方法,提高动员效果。总之,本文依据国情,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以比较丰富的历史资料,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对妇女开展政治动员的研究,推动妇女解放事业进一步发展。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历史问题,试图在妇女政治动员和妇女解放的研究方面进行新的结合和尝试。
[76]陈萍.文化视野下的客家米酒包装设计[D].导师:常跃中;张坤.集美大学,2016.
摘要:自客家产生而孕育而生的客家米酒与客家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客家米在中国众多酒酿中独树一帜,其饮用口感和营养价值都深得群众好评。客家男人饮用客家米酒强身健体,客家妇女用米酒美容养颜和产后恢复。客家米酒除客家人自饮外,还成为客家各种礼俗活动的附带品。米酒使用场合众多,在客家民俗活动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广而流传成一种特殊的米酒文化。客家米酒不管是本身自带的具体价值,还是附加在精神领域的形而上的价值,都给客家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客家米酒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客家米酒却由于包装设计滞后,导致推广起来困难重重;客家文化是多元而独具一格的,但客家文化却因保护传承力度不够逐渐隐没于城市的喧嚣。本文通过客家米酒包装设计这一契合点,将客家米酒和客家文化联系在一起,以文化视野下的客家米酒包装设计为课题,对客家米酒包装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广大消费者对客家米酒、客家文化和客家米酒包装设计的了解与诉求;对市场上现有客家米酒包装进行调研,分析其设计优点与设计弊端。第二,深入了解客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客家米酒的酿制过程,联系客家米酒民俗剖析客家文化特色,找到客家文化和客家米酒之间的联系和契合点,分析客家米酒包装文化设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三,深入挖掘客家文化有形元素和无形元素,结合造型设计、外包装设计、运输包装设计、展示架设计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原则,根据米酒类别分析消费群体,定位产品层次,设计五套客家米酒包装设计方案作为文化视野下客家米酒包装设计的示例,并总结设计结果。第四,以张红梅为例说明世界市场需要文化包装,进而得出客家米酒包装设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设计师们需致力于文化性设计,使设计的作品具有灵魂,打动人心。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设计大背景下,客家米酒的文化包装设计既可以为客家米酒设计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包装,推广地域产品,拉动客家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通过在客家米酒包装上体现客家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77]凌华蔚.广西北流西垠镇田心村客家方言音系研究[D].导师:宋伶俐.西南交通大学,2016.
摘要:广西北流西琅镇田心村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河源紫金县,移民广西两百八十多年来,田心村客家话仍保持出发地客家方言重要语音特点。同时,田心村客家话也受到迁入地方言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新的语音特点。广西北流西琅镇田心村客家话有19个声母,62个韵母,6个声调。文章在历时层面将北流西垠镇田心村客家话语音与中古音韵进行对比,对广西北流西垠镇田心村客家话声、韵、调古今的演变情况进行考察,找出了田心村客家话语音历时的演变规律。在共时层面,将田心村客家话与梅县话、迁入地周边客家方言及迁入地强势粤方言(北流白话)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中的异同,考察其变异的基本情况,进而讨论变异发生的背景。田心村作为被强势北流白话包围的近郊纯客家方言岛,方言层次比较复杂,因此记录这一典型的客家话语音,可为客家方言研究以及语言接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素材。本文通过对广西北流西埌镇田心村客家话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分析,说明田心村作为近郊纯客家方言岛既具备大多数客家方言的共有特征,又产生了新的个性特征。
[78]黄诗琪.客家黄酒多酚抑菌及抗氧化性研究[D].导师:冯卫华;白卫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摘要:客家黄酒营养丰富,具有调节身体机能、抗氧化以及抑菌作用,黄酒多酚是客家黄酒中重要的活性物质,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是寄生在人体大肠中的有害菌,研究客家黄酒多酚的抑菌作用和抗氧化特性,有利于为开发客家黄酒的营养及保健价值提供理论依据。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HPLC-MS对客家黄酒多酚进行成分分析。检测出客家黄酒中含有绿原酸、香豆酸、芸香苷、阿魏酸、丁香酸。(2)通过自由基清除(DPPH)法和铁还原比色(FRAP)法等方法来研究客家黄酒中的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客家黄酒酿造过程中的变化。采用福林-肖卡法测定客家黄酒多酚的含量。客家黄酒多酚在酿制1个月时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1),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杀菌后显著降低,而铁还原能力在杀菌后显著升高。研究温度、光照、pH三个因素对客家黄酒多酚抗氧化性的影响。经相关性分析,在pH的影响下,客家黄酒多酚含量与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还原能力均呈正相关性;在温度的影响下,客家黄酒多酚含量与其铁还原能力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呈正相关性;而在光照的影响下,客家黄酒多酚含量与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还原能力均呈负相关性。所以,客家黄酒多酚抗氧化性可能主要取决于少量的酚类物质,这些关键的酚类物质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其抗氧化能力。(3)采用牛津杯法与动态测定菌种OD值法的抑菌方法研究客家黄酒多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客家黄酒多酚对大肠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是1.25μg GAE/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51μg GAE/mL,对沙门氏菌的MIC为5.02μgGAE/mL,客家黄酒多酚对三种有害菌均有较强抑制效果。研究浓度、温度、光照、pH、明胶、Fe3+六个因素对客家黄酒多酚抑菌性的影响。不同的pH、光照时间处理后,客家黄酒多酚含量与其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呈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双尾检验);温度、明胶、Fe3+因素下客家黄酒多酚含量与其对大肠杆菌抑菌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pH、温度、光照、明胶、Fe3+各因素的影响下客家黄酒多酚含量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沙门氏菌作用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经分析黄酒多酚含量可能不是影响其抑菌作用的关键原因,客家黄酒多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可能由某些组分的多酚所决定,当pH、温度、光照、明胶、Fe3+等因素对这些组分影响较小,尽管黄酒多酚总含量变化较大,依然不会造成对三种有害菌抑制作用发生较大改变。(4)采用电导率、碱性磷酸酶、蛋白质、pH、革兰氏染色五种指标研究客家黄酒多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沙门氏菌的抑菌机理。客家黄酒多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是抑制而不是杀死,低浓度(大肠杆菌:1.25μg GAE/mL,金黄色葡萄球菌:2.51μg GAE/mL,沙门氏菌:5.02μgGAE/mL)的客家黄酒多酚即可抑制三种有害菌的生长,且抑菌持续时间较长(大肠杆菌:32 h,金黄色葡萄球菌:48 h,沙门氏菌:44 h)。通过电导率、碱性磷酸酶、蛋白质、pH及电镜分析证实客家黄酒多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沙门氏菌的抑菌机理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壁的完整性,增大细胞膜通透性,进而改变三种有害菌的正常代谢,最终达到抑制细菌的生长。
[79]张利灵.承续与坚守:论钟理和的乡土小说[D].导师:李亚萍.暨南大学,2016.
摘要:钟理和是十分重要的台湾乡土作家,他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坚持乡土书写,游离于当时主流的“反共文学”的思潮之外,呈现出独特的创作倾向和审美追求。这种对台湾乡土的执着表现源于其对中国大陆原乡的幻灭。钟理和的《原乡人》及其在中国大陆时期的创作都充分展现了他原乡观的变化历程。回台后作者执着而坚韧地书写台湾人的各种困境及人性善恶,有作为寻求精神救赎存在的鲜明澄澈的女性形象、有在时代的暗涌下苦苦挣扎的悲苦农民群体、也有沉默悲哀的小知识分子,同时还倾心描塑了一群早熟、懂事的儿童群像。以此来表达钟理和对台湾乡土世界的认可和热爱。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钟理和也注意在语言及艺术审美上积极创新,客家方言入文、自传式书写、独特的叙事视角、系列小说结构的采用等都使其创作在三十年代日据时期的乡土文学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拓展。钟理和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台湾乡土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点,它既延续了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的苦难传统,也开启了七十年代乡土文学多样化发展的源头。
[80]叶思阳.从筝曲《摇曳》浅探古筝演奏中的气息运用[D].导师:祁瑶.上海音乐学院,2016.
摘要:古筝演奏主要由演奏技巧、乐曲内涵和情感表达等要素构成。在古筝演奏中,因为这些要素的存在,而使观众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所奏乐曲想要表达的思想。然而,关乎这些要素(演奏技巧、乐曲内涵、情感表达等),“气息”是贯穿它们的主线,起着连贯性的重要作用。演奏者的生理气息与古筝乐曲的音乐气息,在古筝演奏中都至关重要。生理气息,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中,气息是时刻存在的物质,例如当人们歌唱时,需要调动气息来做出语气、音调等进行表达。古筝演奏的气息,可将其视作古筝的一种“歌唱”状态。与唱歌一样,古筝的演奏也有语气、音调、分句、呼吸等等。每首古筝乐曲都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音乐内容构成,这些音乐内容在乐曲中组成若干乐段,每个乐段又由若干乐句组成,有些乐句又有大、小句之分,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对乐曲进行音乐气息的处理。因此在演奏古筝时,演奏者要将自己内心的歌唱,通过演奏古筝的方式去带动旋律,让双手使古筝“歌唱”。故此,本文通过阐述古筝演奏中气息的处理和把握,结合自身的演奏经验以及其他领域所给予的气息借鉴,以筝乐作品《摇曳》为例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古筝演奏中气息的定义及作用。主要是对古筝演奏中的气息从松弛度和艺术处理的角度进行基本的阐述,力求将这个听上去比较抽象的“气息”尽可能地具体化到古筝演奏中。第二章,筝曲《摇曳》在演奏中的气息运用。这一章主要以筝乐作品《摇曳》为例,从艺术化和理论化的角度来分析气息在《摇曳》这首古筝作品中的具体运用。第三章,其他领域给予筝曲《摇曳》在演奏中气息运用的借鉴。这一章分别从国画、书法以及太极之气中吸收气息的精髓,并以此作为借鉴将其以适当的方式运用到古筝的演奏中,使演奏更加“声韵传神”。
[81]殷敬伟.国家政权扩张下的客家乡村社会文化变迁(1927-1937)[D].导师:黎瑛.广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新桂系统治的十年(1927至1937)是国家政权不断扩张的十年,国家权力的不断延伸改变了传统乡村的文化权力结构。文章以广西客家第二大县陆川县莲塘村为个案研究在国家权力扩张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其客家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及其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其社会文化嬗变的原因。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收集了大量口述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谢氏族谱》大量民国时期莲塘村客家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爬梳,旨在更加真实的反映国家政权扩张下客家村落的生活实态以及客家乡村社会的嬗变。首先,对莲塘村的概况及其传统的风俗、社会结构、民间信仰以及生存状况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以便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莲塘村客家传统的社会文化。民国以前,莲塘村保留着客家人所共有的传统习俗;在乡村的地方控制中,宗族在治理乡村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莲塘村客家人的信仰也呈现出“多神性”、“功利性”、“敬祖性”、“神秘性”等的特征;由于闭塞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经济条件,该村的人们过着“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和“勤劳朴实”的生活,是小农经济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体现。其次,揭示了国家权力在新桂系统治时期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过程,随着基层政权建设的加强,尤其随着“三位一体”制的建立,国家政权逐步渗入到了广大农村地区。再次,对国家政权扩张下莲塘村客家社会文化的变迁状况进行了阐述。国家政权的扩张对莲塘村客家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以及生存状况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仍比较微弱,多数文化习俗只是暂时被“隐藏”了起来,并没有真正消失。最后,对莲塘村客家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莲塘村客家社会文化变迁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国家强制力不能从根本上彻底使莲塘村客家的社会文化发生嬗变。通过对莲塘村客家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更加说明了社会文化的嬗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靠国家强制力不能真正地做到移风易俗。同时也为当今社会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82]李霞.来宾双语双方言语音研究[D].导师:吴小奕.广西民族大学,2016.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西来宾市兴宾区马则村的壮语、客家话和桂柳话,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采用描写语言学、实验语音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来宾兴宾区五山乡马则村的壮语、来宾汉语客家话、来宾汉语桂柳话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和对比分析,并通过当地较弱势语言(方言)——来宾客家话与中古音和梅县客家话的比较分析来宾客家话在与当地壮语、桂柳话接触中以及当地村民双语双方言的使用中所受的影响。本文的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了调研点——来宾兴宾区五山乡马则村的基本概况及语言使用情况,总结了关于来宾壮语双语双方言研究的主要现状,阐明了本文对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目的、意义,说明了本文的材料来源;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详细地介绍了来宾兴宾区五山乡的地理和人文历史、当地语言使用情况以及双语双方言的调查情况;第三部分为第三章,主要内容是来宾壮语、来宾汉语客家话及来宾汉语桂柳话的声韵调系统的详细描写和语音特点的归纳;第四部分为第四章,主要内容是来宾客家话与中古音的历史比较研究和其与梅县客家话的差异比较,并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出发,探究这种差异与来宾马则村双语双方言之间的互相影响的关系;第五部分为结语,对于全文进行了简要的要点概括总结,提出本项课题未来可发展的方向。
[83]曾冰华.梅州市城区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研究[D].导师:刘学谦.广州大学,2016.
摘要:广场舞正随着群众健身观念的增强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梅州市城区广场舞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广场舞开展的具体内容,从调查中发现问题,总结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建议,为促进梅州市城区广场舞更快的发展,更好地推动梅州市健身活动开展,从而也为梅州市其他地区广场舞的开展提供借鉴模式。研究结论:(1)梅州市城区广场舞参与者以女性为主。(2)梅州市城区广场舞锻炼者锻炼的时间多为晚上,音乐选择为中等偏快节奏的流行音乐,锻炼强度为每周4次以上,锻炼时长为1-1.5小时,锻炼形式以自发组织为主,锻炼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锻炼资金来源以自筹为主。(3)梅州市城区广场舞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缺乏专业指导、缺乏科学健身知识、宣传不足、噪音扰民等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如下:(1)加大对广场舞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市民投入进来。(2)加强政府对广场舞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3)合理开发传统民间舞项目,丰富广场舞内容。(4)政府应对广场舞活动点进行科学规划。(5)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指导员业务水平。
[84]韦妮.广西武宣庄园民俗文化研究[D].导师:黄桂秋.广西师范学院,2016.
摘要:位于广西中部的武宣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又特别是军事将领之才。例如被天地会重要首领之一的陈亚贵、太平天国四王之一的肖朝贵、被受封“振威将军”的刘季三、以及民国时候的将军军官刘达庆、陈天泰、刘炳宇、黄肇熙、郭松年等。这些将军们在当时集权力和地位于一族,他们的官邸自然也就是其中的一个体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迭,名门望族的权势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庄园却是难得的文化遗产。武宣境内有如此集中的将军庄园,是与武宣富庶的土地和武宣是通往南北的要道、以及历史上为多个朝代的驻军、兵家必争之地、还有崇尚对外开创天地的客家人迁入有很大的关系。有民族的入迁,就有不同民族的碰撞和融合。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观念、信仰、历史、审美、价值观等也会体现在建筑当中。这些庄园就蕴涵着庄园主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及入迁民族与当地民族的不同文化碰撞和文化的融合。本文即通过现存较为完好、名气较大的六个庄园进行庄园民俗文化的探索。采用了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口头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工作,对武宣庄园主的生平和事迹以及对庄园本身历史和其中蕴涵的民俗文化进行总结,挖掘武宣庄园的蕴涵的民族家族观念、传统美德、艺术特色等。笔者希冀能够引起社会人士对武宣庄园文化的关注并且能够充分了解建筑背后所蕴含的这些民族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审美文化等。此外,更加希冀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对武宣庄园的重视和合理的利用开发,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推动武宣的经济和发展旅游文化等。
[85]许颖.粤东梅县白宫乡村的社会变迁研究[D].导师:肖文评.南昌大学,2016.
摘要:本文以传统客家地区粤东梅县白宫地区,从宋朝至近代的社会变迁作为研究对象。从白宫地区最早有记载的北宋开始,研究一个民间信仰的神明——明山公王是如何融入到当地,进而变成整个地区的保护神;明清时期随着科举的兴盛和宗族的建构,士绅在倡导乡民供奉神明的同时,又操控神明崇拜。近代以来随着乡人“下南洋”和华侨对家乡的建设,白宫地区经历了一个近代化的过程,成为典型“侨乡”。对于这个既传统又开放的地区,本文将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料探寻这个社区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以及神明、宗族、士绅、华侨的相互联系。宋元时期的白宫只是一块隶属程乡县下万安乡、万安图的区域,因宫成聚落,明山公王也随当地居民的汉化而变成当地汉族神明。明代以来,当地望族取得科举的巨大成就使得白宫闻名梅州,开启了白宫地区的兴盛时期。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梅城危机频发,白宫人士多次救梅州于水火。清末民国初,受国际形势和社会动荡等因素影响,许多白宫人“下南洋”。华侨在海外致富后,在家乡创办新学,修路建桥,改造市政,使白宫地区经历了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成为“华侨之乡”的代表。宋朝以来,明山宫祖庙一直是当地的信仰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地方信仰保佑当地宗族,宗族主导民间信仰。华侨的出现又加固民间信仰和当地宗族的内部关系,三者互有裨益,又互相交融。
[86]贺连花.台湾屏东长兴国小与广东梅州新城小学客家山歌课程的比较研究[D].导师:马达.广州大学,2016.
摘要:客家山歌作为我国的地方民歌,传承客家山歌是客家人、音乐教育者、音乐学者等义不容缓的工作。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得知,目前台湾中小学实施客语生活学校,重视客家文化的传承,在校园内开设客语课、客家歌谣课、客家口说艺术课等,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客家文化,而梅州有部分中小学开展客家山歌进校园,计划把客家山歌引进梅州市的每所中小学校。两岸重视客家山歌,两岸客家音乐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使得客家山歌由山里走向了城市走向了世界。本文以台湾屏东长兴国小和大陆梅州新城小学作为研究对象,以客家山歌课程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比较研究促进两岸客家山歌课程的发展。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梅州新城小学与台湾屏东长兴国小的客家山歌课程开发的概况,内容包括两所学校客家山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师资;第二章比较两所学校的异同,并从教育政策、人文地理环境和音乐课程标准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三章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音乐师资培养四个方面,为两岸客家山歌课程开发提供启示。
[87]巫惠兰.客家方言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导师:温小军.广州大学,2016.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从事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专用的职业语言。课堂教学语言作为语言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语言发展。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发展更具有直接性,它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效果以及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方言地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更为集中和突出。这严重影响了方言地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此,文章以客家方言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案例,较深入地归纳了客家方言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文章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并对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其现状加以阐述。此外,该章还包括了全文结构的分析、文献综述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章重点找出客家方言地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普通话语音基础差、使用普通话的意识淡薄、课堂教学中经常混淆客家方言和普通话;第三章主要分析第二章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学校管理不力;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所致;受语言使用大环境的影响。第四章主要是针对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策略有:提高教师的普通话使用意识、教师要正确运用普通话、教师要克服客家方言习惯用语对自己教学语言的不利影响、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其他相关修养。
[88]陈玉佳.程贤章小说对客系士族意识的文学书写[D].导师:王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摘要:程贤章是客家文学的标杆,在创作时间、作品数量、文学影响等方面都堪称“客家文学的擎旗人”。作者创作客家文学50多年,深受客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身体力行地践行客家精神。客家群族是南迁定居的士族后裔,它拥有中原正统血统,传承士族遗风,服膺儒术,追求社会政治与经济的上层地位,恪守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全民崇文尚教,高擎伦理与道义。程贤章用笔端书写客系典型的儒风、根宗、德业、学业、功业、等级等士族遗风在客籍人们生活中的生存法则与意识形态。文章主体共五章,第一章主要概述对客系士族意识探源。第二章则从程贤章小说的情节构建分析作者的士族意识,主要从作品的主题创作、家族情节、功名意识、崇文尚教4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从程贤章小说的人物形象构建来分析作者的客系士族意识,分别从“男权”形象、勇敢型人物形象、文化特质的人物形象与矛盾结合体的客家妇女形象来论证。第四章则从作家笔下的典型客家风物来体现客系士族意识,如围龙屋、客家山歌、宗堂族谱。第五章总体评价程贤章在发扬客系士族意识所做的贡献,他在批判中继承客系的士族意识的同时致力于从客家文学到文化客家的创建,提出“大写的客家人”的号召,促使客家后进承传正能量的士族遗风,推动客家文化、经济的发展。
[89]李利娜.程贤章论[D].导师:陈南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摘要:论文用作家研究的方法,论文对从事创作五十多年的客籍作家程贤章的经历和作品进行分析探讨。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历程,分析作家对客家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纵观程贤章多个时期的作品,其主要以“近距离地表现生活”和“强烈的时代感”为创作特色,大多以客家地区为背景,描写客家的人和事,无论是人物性格、社会风情还是语言风格都具有浓郁的客家地域特色。通过分析《樟田河传》、《胭脂河》以及《神仙.老虎.狗》这三部代表作品,探索作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特色。程贤章的一生都致力于弘扬客家文化,将客家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以弘扬客家文化为已任,以“客家人写客家人”的创作推动着客家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为建设“文化梅州”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参与筹备建立客家文学院,创办全国第一座作家庄园,收藏捐献客家文化文物等等,他对客家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创作在当代中国文坛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90]邱记庭.广州三所高校岭南传统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D].导师:马达.广州大学,2016.
摘要:中国是个地大物博、民族繁荣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岭南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它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音乐藴藏量来看具有很高的音乐文化教学价值。而高校岭南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是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不仅能够提高各地学生对岭南传统音乐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它自身的传播和发展方向。随着广州地区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势头,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形式也更加新颖和创新。因此,笔者通过对广州三所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活动现象的观察,分析高校岭南传统音乐教育的教学现状,这对促进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笔者选取广州三所高校为调查对象,采取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广州三所高校岭南传统音乐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三种方式,针对三所高校岭南音乐教育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论述,深入了解三所高校岭南传统音乐教育的教学师资和教学对象的结构组成以及从教学内容、资源、活动、教材建设来考察它的教学成效等各方面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广州三所高校岭南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从已取得的教学成效上分析其目前的发展态势和优势,揭示高校音乐教育中岭南传统音乐教育的现实作用和价值,再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高校岭南音乐教育目前需要继续改进和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上述的调查和分析后,总结三所高校在岭南传统音乐教育各自的特点。提出构建符合高校岭南传统音乐教学成效、与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相关想法和建议,使目前高校岭南传统音乐教育真正做到“传承本土文化、服务高校学生”,进而有效促进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
[91]黄敏欣.广东客家黄酒产γ-氨基丁酸的影响因素及代谢调控研究[D].导师:赵文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摘要:广东客家黄酒是集营养保健为一体的低度酿造酒,γ-氨基丁酸(GABA)是客家黄酒中的一种功能性成分。GABA具有提高记忆力、降血压、活化肝肾及防止动脉硬化等功能,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有必要对广东客家黄酒中GABA进行研究。本文从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的红曲、原料大米、发酵工艺以及微生物代谢调控入手,对客家黄酒中GABA进行研究。(1)红曲对广东客家黄酒产GABA的影响。研究酒曲的发酵性能和红曲对客家黄酒发酵及GABA含量的影响,分离红曲中的微生物并对其进行生化鉴定及16S rDNA分子鉴定,最后研究微生物产GABA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红曲糖化力和液化力最高,酯化力较低;酒药的糖化力和液化力最低;麦曲酯化力高。红曲对广东客家黄酒发酵过程中总糖、总酸、pH、氨基酸态氮、酒精度、GABA含量影响较大,添加红曲与麦曲、酒药共酵的客家黄酒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旺盛,pH、酒精度较低,总糖、总酸、氨基酸态氮、GABA含量较高,其中GABA含量是未添加红曲的黄酒2.16倍。从红曲中分离出红曲霉、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它们都具有产GABA的能力,其中红曲霉产GABA能力较强,达到43.94mg/L,植物乳杆菌次之,酵母最少,为9.85mg/L。(2)原料大米对广东客家黄酒产GABA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分析糯米、粳米、籼米的原料及其蒸煮米饭的微观结构,并研究糯米、粳米、籼米对客家黄酒发酵过程中总糖、总酸、氨基酸态氮、GABA含量及谷氨酸脱羧酶(GAD)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糯米颗粒排列较整齐,粳米颗粒体积较大且堆积在一起,籼米颗粒排列疏松且有明显间隙。蒸煮后糯米和粳米由固态变为熔融的液态,糯米孔洞数量多、孔径小且密而均匀,籼米固态物质厚度大,仍保留有大颗粒未糊化。因此糯米和粳米在加热时易于糊化,易于吸收水分、糖化分解及发酵,在酿酒过程中易被微生物利用来进行代谢活动。在总糖、总酸、氨基酸态氮指标下,糯米、粳米、籼米都适合酿制客家黄酒,但糯米黄酒、粳米黄酒总糖和氨基酸态氮含量较高,因此在糯米黄酒、粳米黄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较剧烈;发酵过程中,GABA含量糯米黄酒最高,粳米黄酒次之,籼米黄酒最低;贮藏一个月后,糯米黄酒GABA含量达到260.45mg/L,分别为粳米黄酒、籼米黄酒的1.13倍、1.44倍。糯米、粳米黄酒的GAD酶活性较大且两者接近,而籼米GAD酶活性较小,与糯米、粳米相差较大。(3)发酵工艺对广东客家黄酒产GABA的影响。研究红曲添加量、主酵温度、主酵时间对客家黄酒产GABA的影响,并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客家黄酒产GABA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红曲添加量、主酵温度、主酵时间对客家黄酒中GABA含量有较大影响,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红曲添加量、主酵温度、主酵时间三个因素得到模型方程:y=298.36+40.84*A+27.68*B+5.02*C-14.10*A*B+11.71*A*C+52.21*B*C-41.44*A2-26.54*B2-30.01*C2(其中,A为红曲添加量,B为主酵温度,C为主酵时间),确定了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红曲添加量6.5%,主酵温度32℃,主酵时间6d,此条件下酿造的广东客家黄酒中GABA含量达到309.09mg/L,高于市售客家黄酒,且电子舌分析得到工艺优化黄酒与市售黄龙客家甜黄酒在滋味上差异不大。(4)广东客家黄酒产GABA的代谢调控。监测客家黄酒发酵过程和主酵阶段GABA和GAD酶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外源添加谷氨酸(Glu)、丙氨酸(Ala)、抗坏血酸对微生物产GABA进行代谢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客家黄酒GABA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呈动态变化,主发酵阶段GABA含量增加较快,加米酒进入后发酵,GABA含量急剧下降而后呈波动状态,到30d时GABA含量上升到310mg/L左右。主酵阶段GABA含量和GAD酶活性大幅度上升,因为此阶段微生物生命活动旺盛,产生更多的代谢产物。适量外源添加Glu、Ala、抗坏血酸对酒醪中GABA有影响,在第2d外源添加3%Glu,发酵过程中酒醪GABA含量较高,发酵6d后,GABA含量达到403.63mg/L,比CK组提高了48.96%,这说明Glu作为底物在GAD酶作用下生成GABA,在发酵第2d时添加3%底物Glu能显著地提高酒醪中GABA含量;第4d外源添加1%Ala,发酵6d后,GABA含量达到最高,为360.3mg/L,比CK组提高了32.97%,这说明Ala作为GABA发生转氨反应的生成物,在发酵第4d时添加1%Ala能促进GABA的积累;第6d外源添加1%抗坏血酸,GABA含量达到最高,为355.2mg/L,GAD酶活性达到最高,为3.22μmol/h?ml,这说明抗坏血酸调节酒醪pH,使得GAD酶处于最适pH范围内,提高了GAD酶活性,较好地促进了GABA积累。
[92]张娣.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探析[D].导师:秦岩.北京林业大学,2016.
摘要:本课题以村落活态保护研究为主题,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提出对银滩村的保护与更新发展。传统村落处在不断地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村落景观涵盖村域环境,村落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人居景观等等方面,传统村落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村落景观的发展与演变有着紧密的关系,而村落景观规划就是要保护村落景观风貌的完整性,包括村落街巷风貌、建筑风貌等等;提高村落经济的发展,包括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农业等等,并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受到破环的自然环境,增加地域发展的吸引力。
[93]祁艳丽.基于台湾省原住民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与应用[D].导师:杨祖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是以农耕文化文明为主的农业国家,而村落是发展农业文明的载体之一,村落的逐渐消失现象在农业发展历史上、城镇一体化发展方面越来越突出。传统村落不一定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也包括大量的历史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目前全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纳入2555个村落;去年,国家专项拨款100亿元用于古村落保护;正在进行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正在进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让许多年轻人走出原乡,到工作机会多大城市谋求发展,很多村落已经成为“空巢村”,没有人的村落会渐渐成为“空壳”,缺少了历史文化传承者的村落,就相当于一个没有生命的博物馆。然而,为了农业的生存和农民的生活,“乡村旅游”“古村落旅游”等旅游模式引入农村,但是村落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却遭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例如游客的介入使原本村落的生活秩序、节奏、氛围被随意干预,导致农民原本生活的改变,而失去了村落的本真;村民搬入新房而老屋遭到长久的弃置。所以,都市人在为当地人带来便利和利益的同时,应该逐步提升他们对待村落保护的意识,充分理解保护村落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所谓的“旅游价值”,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台湾省作为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农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市场上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本文从台湾省原住民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了解现今台湾存在的四种农村形式:传统的农村、社区总体营造下的农村、灾后重建重生的农村、休闲农业的农村。了解原住民族如何将文化保护与传承深入农业生产中,如何结合休闲农业形式、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农业发展,又如何“救活”农业的发展脉络,进行整理与分析。从而通过案例分析,包括以原住民族阿雅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为特点的马太鞍休闲农业区为例,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分析、人文资源分析、活动规划分析、发展方向分析、农业区规划分析等方面,进行相应研究,以期为内地村落规划与设计的方向、规划理念、规划原则等方面获得启发。本文以双湾村案例为设计实例,突出从传统村落村民安置、村落保护原则与方法方向出发,针对性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达到传统村落的再生。另外,对比分析发现,台湾省农业发展进入“小型”、“主题式”、“体验化”、“特色化”、“生态化”、“知识化”、“健康化”、“合法化”、“区域化”发展趋势中,特别是“小而美”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区成为救活农业的方式之一。相比之下,内地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较为单一,在东部发达地区及大城市郊区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存在着旅游产品以观光、采摘为主,渡假农场、租赁农场尚未发育,旅游产品及市场开发能力薄弱。[1]总体来说,休闲农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城乡差别大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台湾省原住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下的休闲农业与农村状态,同时研究该农业形态的产业定位与布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94]余欣.移民、市场与社会流动:清代人口增长的内在动力[D].导师:孙竞昊.华东师范大学,2016.
摘要:清初,浙西的衢州府山地开始大规模开发。闽赣二省移民涌入山地,种植经济作物、从事手工业,挖掘了未开垦山区的经济价值,扩展了生存空间:他们参与到贸易之中,将山区经济与更广阔的华北和长江下游市场联系起来,增加了经济机会;他们通过联姻、商业活动、科举考试、参与地方事务等途径成长为以山区为根基的新势力,提升了在地方社会中的话语权。这些条件使清代移民在人口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优势,保障了人口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地方人口结构的改变。到清末民初其后裔已占地方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衢州的大多数村落也因之变成多姓混合居住的聚落。我们可将这种开发方式称作“山区模式”,将由此而崛起的新势力称为“山区精英”,这一模式保障了移民在迁入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利益。显然,这一模式在衢州并非处于边缘位置。民国初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乃由这一模式所生发,足以证明它对该地清代人口增长的解释力。若将这一模式推演到其他地区,我们就能在看到在“山地模式”中起作用的因素在整个清帝国范围内都很活跃:移民、包括边疆在内的新土地的开发、市场化、频繁的社会流动。因此可以肯定:有相当一部分的清代人口,其增长来自于类似的动力。这些动力表明,清代的人口增长可以突破耕地面积的制约,通过扩展和充分利用“生活资料”(土地、资源、技术、市场)的方式达成,因此并不会造成普遍贫困。移民、市场、山林经济与社会流动消解了潜在的人口压力,打破了马尔萨斯及其后继者所建构的“人口是传统中国贫困主因”的成见。
[95]阮媚.广东梅州新大地油茶基地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研究[D].导师:叶向斌;董运常.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以广东梅州新大地油茶基地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为例,对休闲农业规划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文献查阅了解休闲农业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类型划分和国内外发展研究概况;通过对广州、深圳大城市近郊的四个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地调查,从园区的发展概况、规划布局、景观效果、项目活动设置和文化主题应用等方面开展。调查发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农业生产活动,以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园更具生命力,客流量的浮动不影响园区的经济发展;而以营造农业景观发展的休闲农业园,园区的经济发展受客流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建设开发休闲农业园时,应建立在一定的产业基础上,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农业景观,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活动,促进园区经济发展,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阻碍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广东梅州新大地油茶基地进行调查分析,一方面,该园区油茶产业发展正常运行,并拥有大规模的农业景观资源和空间活动场所可供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在政策上油茶产业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产业发展上受到政策保护。由此可知,该园区具备已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适合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来促进油茶产业发展,促进园区经济发展。在分析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上,提出适合于以油茶为主题开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规划理论,主要从景观提升改造、道路规划、水体规划和服务设施等方面开展,丰富园区项目活动,为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对其他同类型的园区规划提供参考。
[96]卢继芳.赣语昌都片语音研究[D].导师:罗昕如.湖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赣语昌都片是赣语分片之一,分布在江西北部,包括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安义县、武宁县、修水县十一县市方言。赣语昌都片至今仍缺乏全面系统的语音研究,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本文根据赣语昌都片182个方言点的材料,综合运用历史比较法、层次分析法、地理语言学、实验语言学、历史文献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昌都片赣语语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全文除结语以外,分为6章:第一章概述了赣语昌都片人文历史背景及方言研究价值,综述昌都片以往研究成果,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第二章赣语昌都片各县方言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共有11小节,第1-10小节描写了各县方言的语音系统、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第11节归纳昌都片语音特点,根据历史条件及平面共时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将赣语昌都片分为3个小片:南昌小片、武宁小片、都昌小片。第三章赣语昌都片声母研究,共有7小节,根据125个方言点材料,讨论了中古声母在昌都片赣语中的今读特点及演变规律。第1节全浊声母今读特点,运用实验语音学方法着重分析了全浊声母今读送气清音、浊音现象及特点。第2节泥来母今读特点,描述泥来母今读类型的地理分布,根据共时差异及历史文献成果分析了今读类型的历史层次。第3节来母逢细音今读特点,根据115个来母字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来母逢细音今读塞音现象的地理分布、韵摄条件,结合共时平面差异、语用现象、历史文献成果着重讨论了来母逢细音今读塞音、边音类型的历史层次,并构拟音变过程。第4节透定母今读特点,着重讨论透定母今读边音现象,描述了边音现象的地理分布,根据194个透定母字的调查结果分析了透定母今读边音的音韵条件,结合共时差异、语用现象、相关研究成果、历史人文探讨了透定母今读边音音变及分布成因。第5节精知庄章组今读特点,据官话研究成果及赣语历史文献研究成果分析了精知庄章组今读格局历史层次,着重探讨了知三章组今读塞音的地理分布、人文成因、历史层次,并构拟了音变过程。第6节见组今读特点,梳理见组今读类型的历史层次,重点探讨了溪母今读[h]声母、溪群母今读零声母现象;根据137个溪母字的调查结果及历史文献研究成果,分析了溪母字读[h]声母现象分布及成因;根据137个溪母字、84个群母字的调查结果及历史文献研究成果分析了溪群母今读零声母现象的成因;本节还讨论了溪母今读[h]声母、溪群母今读零声母现象的相关性,构拟溪群今读音变过程。第7节曾梗通摄见系及非组字今读清鼻音现象,重点探讨了清鼻音现象的地理分布、韵摄条件及历史层次。第四章赣语昌都片韵母研究,共有7小节,结合125个方言点材料,讨论了中古韵母在昌都片赣语中的今读特点及演变规律。第1节遇摄韵母今读特点,梳理了遇摄韵母今读格局类型及历史层次,结合汉语史、历史文献研究成果着重分析了各韵母的历史层次。第2节蟹摄开口一二等韵母今读特点,梳理蟹摄开口一二等韵母今读类型,探讨了各类型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层次,本节还讨论了蟹摄开口一二等特殊韵母现象及其成因。第3节止摄开口精知庄章组字韵母今读特点,梳理止摄开口精知庄章组字韵母今读类型,结合汉语史、共时差异、语用现象、历史文献研究成果分析各韵母历史层次,构拟昌都片赣语止摄开口三等韵母的早期形式及音变过程。第4节流摄韵母今读特点,梳理流摄韵母今读类型,根据共时差异、汉语史、相关研究成果讨论了流摄韵母的历史层次,构拟流摄韵母早期形式及音变过程。第5节一等字今读韵母带[i]介音现象,分析了昌都片一等字今读韵母带[i]介音现象的分布特点,结合共时差异及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一等字今读韵母带[i]介音现象的音韵条件及成因。第6节中古鼻音韵尾今读特点,梳理中古鼻尾今读类型,着重探讨了3种鼻尾音变现象,并结合汉语史及历史文献成果分析历史层次、形成原因。第7节中古入声韵尾今读特点,分析了中古入声韵尾今读类型的分布特点,从地理分布、影响因素、演变途径方面分析了入声韵尾今读特点,并结合汉语史、历史文献成果探讨了入声韵尾的历史层次。第五章赣语昌都片声调研究,共有4小节,按平上去入探讨中古声调在昌都片赣语中的今读特点。第1节中古平声字今读特点,着重探讨了全清平与次清平分调,次浊平与全浊平分调现象。第2节中古上声字今读特点,讨论了浊上字今读阳上调、全浊上(兼顾全浊去)归阴平、清上送气分调3类有特点的音变现象,描述此3类音变现象的分布情况,并结合共时差异、语用现象、历史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对此3类音变现象的历史层次、成因作了探讨。第3节中古去声字今读特点,从清去字调值、调形的共性特点,送气分调现象,区域性演变特点三个角度来讨论中古去声字调类演变特点。第4节中古入声字今读特点,着重探讨了入声字今读演变的条件、浊入字与清入字今读同调现象、入声字舒声化现象。结语部分对全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进行总括,并提出赣语昌都片语音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7]张勇华.明中期以降赣闽粤客家聚居区的联宗与族群关系[D].导师:钱杭.上海师范大学,2016.
摘要:赣闽粤客家聚居区自明中期出现联宗活动以来,联修表现活跃,其功利目标呈现多样性。从联宗目标表现出来的利害关系来看,明清与民国时期的同姓联宗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利己不损人的功利目标,如表现于防卫、科举等方面,这有助于同一地域生活的同姓宗族的团结并提高社会地位,通常能获得社会与官方的默许或支持。另一类是利己损人的功利目标,如表现于对生存资源的争夺、诤讼等方面,这会增加社会治理的困难,通常招致社会的批评或官方禁止。从功能性目标引发联宗来看,参加联宗的宗族通常都在同一地域内,并且最终形成地缘性的功能性集团。然而,联宗活动延续至今,赣闽粤客家聚居区的同姓联宗目标的设定趋向于文化、社会地位等功利性不那么强的目标。随着联宗功利性的淡化,联宗范围也呈扩大趋势,以姓氏为符号建立的同姓网络逐渐增多。赣闽粤客家聚居区的联宗具有客家人群性背景,是历史移民形成的,这一人群性背景并且成了对同姓宗族的认同依据。赣南因唐宋移民与明清移民返迁形成了新、老客家。清代表现出新客家同姓宗族联宗,当代出现新、老客家同姓联宗。闽西石壁在客家移民中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并对当代客家族群发生着影响,在当代闽西兴建的客家百氏祠堂,供奉着首批入迁客家聚居区的百氏祖先,吸引着海内外客家族人前来祭祀,形成了独特的同姓个人联宗现象。因客家公祠是由地方政府与族群领袖共同合作完成,在同姓个人认同在联宗的政治过程中具有变动性。粤东客家经过石壁迁入,客家利用了这一历史情境,将移居石壁作为共同建构“客家祖先”身份的依据,也将这种身份的建构作为联宗的目标。上述联宗体现出在客家这一人群性背景下,以族群认同作为对同姓宗族的选择,也是以族群认同形成个人联宗活动。同时联宗也以族群边界作为对同姓宗族的区分。粤东刘氏以族群方言作为区分同姓宗族的依据,排斥了操闽南话的刘氏联修,这是文化差异下的宗族边界。在联宗共祖的情况下进行祭祀安排、世系拟制、辈号设置,是为了在形式上进行的统一完整。联宗的最低限度是共祖,祭祀安排是追认共祖的简约形式,世系拟制、辈号设置都处于可有可无的两可状态,因为世系拟制、辈号设置不是联宗所必备的内容。如果三者齐备,联宗在形式上看起来就更像一个统一的联盟,或更像一个同姓网络。赣闽粤客家聚居区的联宗具有客家族群这一人群性背景,笔者将这种联宗概括为以族群认同的同姓联宗,它以同一地域内的地缘联盟为基础,趋向同姓网络的联宗类型,即是以客家聚居区为基础形成的客家同姓网络。
[98]韩毅勇.民主与民族:陈鼓应与台湾1970年代的社会运动研究[D].导师:何卓恩.华中师范大学,2016.
摘要:由于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台湾的军事和经济的援助,以及国民党实行的政治集权、经济推进的政策,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到1970年代初,台湾经济、教育及社会结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成就,中产阶级阶层崛起。一部分受过国外或台湾本地良好教育的青年知识精英利用台湾当局领导人新老交替之际短暂的、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掀起“青年问政运动”,强烈呼吁进行政治改革,开启了战后台湾史上意义重大的七十年代的社会运动。陈鼓应是这些青年知识精英中的一员。陈鼓应是生于福建长汀客家地区的“外省人”,受到过台湾大学殷海光等思想家自由民主观念的熏染,自始至终参与了以自由民主为目标的七十年代的台湾社会运动。《大学杂志》的创办可谓七十年代台湾社会运动的起点,表现为新生代知识精英的“青年问政运动”。陈鼓应在其中担任编委,参与发表过《给蒋经国先生的信》、《国是诤言》、《国是九论》等重头文章,与其他编委一起呼吁台湾当局进行社会改革,尤其是政治方面的改革,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大学杂志》问政期间,钓鱼岛问题爆发,引起海外和台湾青年学生的保钓运动。陈鼓应和《大学杂志》知识人群体积极参与到爱国保钓舆论中,且在保钓中自觉将学运从对外捍卫领土的方向引导到向内追求自由民主的方向。陈鼓应以台湾大学教师的身份在校园内呼吁保障言论自由、发展民主生活、开放学生运动,反响极为热烈。不过,在学生运动中也引发“民族主义论战”,“统独”之争开始浮出水面。随着蒋经国接班大势确定,接班团队成形,当局遂恢复了对言论的控制,校园民主运动遭受打击。1973年“台大哲学系事件”的发生和《大学杂志》群体的分裂,宣告“青年问政运动”和校园的学生运动均以失败告终。然而,社会运动之火既已点燃,便很难真正扑灭。陈鼓应等追求政治革新的知识精英逐渐将视线从校园内转移到校园外,推动社会改革的方式也逐渐由言论的参与向行动的参与转变。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起了维护人权的运动。当时台湾仍处在戒严时期,人权运动的展开多为隐蔽的、分散的,有时需要配合国外的组织和个人来进行。70年代后期出现突破这种隐蔽、分散性的新型社会运动机会,这便是新一轮台湾地方选举的时间到了。从《大学杂志》集团分裂出来的张俊宏、许信良等本省人,从70年代中期开始,有意利用合法参选的时机,逐渐与基层民众结合,发展出公开的、较大规模的自由民主和政治抗议运动。陈鼓应等外省知识分子也参与到选举当中。虽然不同省籍的知识分子在民族认同上已经出现分歧,但他们在自由民主这一共同目标下暂时搁置了争议。正当这场公职选举运动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发生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的事件,蒋经国借此宣布选举延期举行、停止竞选活动,使运动戛然而止,遭受重挫。陈鼓应所全程参与的台湾七十年代社会运动,显示出多种意义。其一,从中可以看到台湾的民主转型不是蒋经国晚年一纸文书解除戒严那么简单,而是台湾中产阶级崛起后,社会精英一波一波逐层推进的反抗运动所积累的结果,当局最后的退让是情非得已的选择。其二,从中可以看到外省籍知识分子在台湾政治转型历程中的奋斗、牺牲和贡献,不像当代一些台独人士所宣称的民主是本省人对外省人的“翻身”,台独派以民主为名谋求去外省化、去中国化,是毫无根据的谬论。其三,从中可以看到,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民主与民族的关系,在不同情境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面向。1949年之前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的时期,社会民主运动常常表现为服从急迫的民族使命,民族压倒民主,这种情形在国民党退到台湾初期仍然延续,但到了七十年代,从中产阶级内生的民主运动,却能表现出求民主之同存统独之异的一面,这种特别年代里民主先于民族的现象所形成的反差,特别值得精细了解历史运动的学者观察。
[99]李天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探究[D].导师:刘弘涛;凌云翔.西南科技大学,2016.
摘要:历史街区是历史遗留给人类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人类社会变迁的脉络,是原住居民赖以生存的场所,是大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发生的舞台。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极为频繁的今天,更是特色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城市抵挡文化冲击的王牌。本文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苏州平江历史街区、重庆磁器口三处较为典型的历史街区保护案例的深入分析,归纳出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特征。在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从中国城镇化的宏观视角预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实地勘察、文献搜集,剖析西平历史街区在街巷格局、建筑形态、传统民俗多方面蕴藏的历史文化特征,发现西平历史街区保护在历史原真性与街区活力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具有完整性、真实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的保护规划建议,以实例来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进行探索。也希望为处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紧要关头的西平镇提供值得参考的规划建议,为今后的历史街区保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00]甄照国.赣南客家传统门饰艺术研究[D].导师:刘勇勤.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赣南客家传统门饰艺术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江西赣州管辖的18个县市区主要建筑的门的装饰艺术。赣南客家传统门饰艺术产生的背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民俗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社会经济面貌,在演变和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原门饰艺术的优秀“基因”,又另辟蹊径形成了具有赣南客家特色的门饰艺术。赣南客家传统门饰既有理想化的门饰题材,其图案多样、技艺精湛、彩画精美、手法抽象;也有程式化的门饰形象,其线条曲直刚柔、布局精妙、色彩简朴,这是与客家人长期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相吻合的。由外及内的门饰题材与门饰形象,体现了客家人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赣南客家传统门饰之美,分为外门、内门、主要门饰构件、岁时习俗门饰。外门按身份地位可分为普通农家大门的自然朴实、城镇平民大门的美观小巧、乡绅商贾大门的华美与绚丽;内门即格扇门;门饰构件分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门头,崇古尚今、爱惜名节的门匾,趋吉避凶、寓意丰富的门扇,镇宅守户、香火永传的门当户对;还有关于门饰的岁时习俗,如对联、“福”字、安门选日择时、鲁班尺等。客家门饰的核心观念为“天人和一”的自然崇拜、祈福纳吉的生命观念、宗法孝悌的伦理观念、崇儒重孝的教化风尚。研究其门饰之源、门饰之道、门饰之美,这不仅可以显示客家人在建筑门饰艺术上的伟大创造和辉煌成就,同时也生动反映了客家族群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模式。尤其是透过那些古香古色的庭院祠堂门饰,以及集字画雕刻于一体的牌匾楹联,在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客家古民居门饰将地理学、建筑学、文艺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元学科有机融合的深厚文化艺术内蕴的同时,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生活在赣南大地上的千千万万客家儿女,是如何秉承先辈追求光明、追求幸福生活的传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创造出独特的、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的客家精神。最后的美学特征统领全文,概况出客家门饰“以祥为美”、“以礼为美”、“大俗大美”主题思想,这正是本文研究赣南客家传统门饰艺术之所在。
[101]崔亦茹.饮食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文化建构[D].导师:温春香.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客家族群作为汉族的一个支系,是赣闽粤边区一个特殊的族群,他们以中原文化为族群的正统文化,从语言、服饰、饮食习惯等都在试图寻找中原文化的特征,而自清中期以来,客家族群的族群意识就逐渐崛起,同时也在不断地建构着自身的族群文化。无论是语言、服饰、饮食、建筑还是节日习俗,都开始被客家族群所重视,并不断建构起自身的族群文化。饮食,作为与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一种文化活动,能够清晰地折射出人们的社会发展状况。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就是以饮食文化变迁来展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饮食文化的变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以饮食文化活动作为切入点来窥视社会变迁与发展,是最为贴切和真实的。近年来客家饮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被大众所追求,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同样也是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到客家文化的变化发展。本文便是对赣闽粤地区客家族群的文化塑造过程进行研究,来看这一族群在新的时代背景是下如何塑造自身文化的。通过对客家族群建构历程的梳理,以客家人饮食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代客家人是如何借助市场、政府以及媒体等不同力量来打造客家饮食文化品牌,塑造客家文化形象的。最为平常的饮食,是如何参与到客家族群的文化建构之中去的;客家人又是如何通过饮食文化的传播及发展来标识客家人的独特身份,展现客家人的优秀品格,提升客家人的族群意识,凝聚客家人的精神力量。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经由客家饮食文化发展的状况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客家族群文化建构的历程,对其正在进行中的建构行为及活动的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客家族群,促进其文化的多元发展。文中认为,客家人自有了族群意识以来,都在汲取各方力量促进自身族群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市场机遇、政府支持,还是媒体宣传,都能从中找到客家人在饮食文化活动中进行自我文化塑造的身影,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为客家族群的自我文化建构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与方法,在客家族群身份的声明以及客家形象的建构中给予了更多的思路。而客家族群在文化建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的表述自我,通过何种强有力的工具来进一步实现自我文化塑造,并使得客家族群得到更多的发展与进步是在当代的多元化时代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02]杨林.于都银坑禳神仪式中甑笊舞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导师:赖丹.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人类信仰神灵鬼怪是历来已久的,而且信奉的神灵由于中国的疆域的广大而庞杂繁多。通常在我国的一些学者眼中,这些信仰都是杂乱无章的“大杂烩”。原因就是各地民间所信奉崇拜的神袛和鬼怪缺乏统一性的、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当今的学术界对这些民间文化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认为这是落后的、愚昧的传统封建文化的糟粕和陋习,但其实在整个民族的万神殿里人们都沉浸在对神灵的膜拜的兴奋中,就算是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的人们也仍然逃脱不了向神灵找寻精神的慰藉,所以当我们以现代人的视野和思想来审视这些,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些禳神仪式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带给人们思想上的冲击或者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些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中流传下来的一些精粹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研究时,我们应该思考这些经过历史淬炼的艺术,是否能够对我们从事现代艺术研究和学习起到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这是本论文对赣南于都银坑禳神仪式中甑笊舞艺术形式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本文是建立在笔者对于都银坑禳神仪式进行田野考察、民间采访的实践成果基础上而作的关于甑笊舞这种民间艺术舞蹈文化研究,在论文的写作与论述过程中,笔者注重对于都银坑禳神仪式文化资料的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试图对这种禳神仪式中甑笊舞艺术的表现形式、产生的文化环境、包含的文化内涵、形态特征、风格特点进行逐一的分析研究,从而对甑笊舞的历史嬗变、艺术形态、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透彻的认识与理解,并最终揭示甑笊舞这种民间艺术在特定的民俗时空与地域中的艺术特征以及甑笊舞背后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功能。本论文主要由这几个部分构成他们分别是绪论、三个章节以及结语,在开头的绪论部分中主要是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方法。在论文的第一章当中笔者主要阐述了于都银坑禳神仪式的文化空间。第二章着重描述了田野考察纪实方面的内容,这一章节主要是包括记录于都银坑禳神仪式整个过程以及仪式的结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在阐述甑笊舞的道具、服饰、队形及动作等表演形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文化解读,主要包括甑笊舞形成的文化成因、发展动因以及文化嬗变。
[103]吴莎.赣南客家传统妇女与儿童服饰研究[D].导师:曾筱英.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作为赣南客家民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是在漫长的迁徙,多元化融合的特殊族群构建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艺术,承载了客家这个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了客家人的审美特征、艺术意蕴、精神面貌、生活观念等方面。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现如今基本同化,客家传统服饰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因此,研究赣南传统客家服饰就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现实意义,帮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客家特征、客家精神、客家艺术等。使我们能深深地认同客家文化,并自觉地保护、宣扬、传承客家文化。文章根据实地调查和结合文献资料,首先对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渊源开始分析,概括性地解说客家文化体系发展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客家传统服饰特色形成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其次从形制多样的客家传统妇女与儿童的服饰特色类型进行分析,从而对赣南客家传统妇女与儿童服饰的特色种类有个总体的细致了解;再次从传统服饰的服饰材料、传统工艺、服饰色彩、文化融合、装饰艺术、设计理念去探析服饰所蕴含的艺术特色及艺术本质;最后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和解析赣南客家传统服饰,传承了中原文化内涵及中华传统吉祥文化内涵。
[104]幸莹洁.赣南客家民俗“九狮拜象”音乐的调查与研究[D].导师:李启福.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九狮拜象是产生于江西省上犹县营前镇的一种大型赣南客家民俗仪式。文章对该民俗产生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地理文化空间、族群迁徙历史;对民俗的源流产生过程进行了探究,得出九狮拜象是一种地方文化的融合和民俗创造的结论;梳理了九狮拜象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原生阶段、半原生阶段和再生阶段;对原生阶段九狮拜象组成部分、制作工艺、表演过程进行细致深描;对九狮拜象的音声建构进行分析,包括对乐班及其成员、乐器组成、营前主要唢呐流派、师承关系、传承方式等的详细记录;最后对九狮拜象的隐喻及象征意义、功能作用进行文化人类学阐释。笔者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该民俗开展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在调查过程中注重对族谱、地方志、文史资料等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同时把对局内人的采访口述资料作为论文的重要参考。本文立足民族音乐学的视野、思维、方法对九狮拜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以期探讨民俗与相关行为的深层关系,揭示音乐之于民俗事象、行为的关系,阐释其社会、文化功能。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揭示九狮拜象具有秩序空间的生存策略、宗族竞争的文化符号、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的功能和作用。文中最后还提到,面临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的冲击,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这一传统民俗仪式受到挑战,失去了原本生态环境的九狮拜象的遭遇,面临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并对在“非遗”背景下存在的再生民俗的功能嬗变进行了探讨。
[105]刘阳.赣南石雕艺术研究[D].导师:吴宏敏.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赣南石雕艺术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经济发展的见证,它作为特殊的历史文化载体,折射出当地的民俗信仰、生活方式等风俗特征,通过了解赣南石雕艺术,可以更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赣南石雕由石窟到府邸民居,直至今天的公共空间的装饰,都表达了赣南人民祈福纳瑞的精神追求,是赣南文明时代的一个缩影。以赣南石雕艺术为主构成的赣南民间美术,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赣南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状况。赣南石雕以其独特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展现了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的艺术特色。本课题从赣南石雕艺术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学科结合交叉的研究方法,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搜集的照片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从其主要类型、图案特征等综合多方因素,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研究赣南建筑雕刻艺术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及民俗信仰,和各种表象背后所表现的本质因素,本课题将历史记载和现存建筑相结合,将专家的观点和自身见解相结合,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并辅以大量图片说明,总结建筑与文化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以及赣南石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之路。
[106]吕秀菊.客家黄酒文化研究[D].导师:罗勇;温春香.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客家黄酒是客家人用糯、黍、秫、粟等主要原料,经蒸煮、加曲等工艺酿制而成的发酵酒,俗称米酒、水酒等,它醇香甜美,富含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驱寒除湿、活气养血、滋阴补肾、润肤美容等功效,是老幼皆宜的日常饮品。文章从赣、闽、粤毗邻区的历史生态环境入手,探讨饮酒之风的产生。指出由于客家地区独特的林菁深密、瘴疠肆虐的自然地理环境,客家人形成了“造酒服药”以抵御瘴疠的习俗,同时,客家人包容开放、热情好客的秉性,也促成了酿造糯米酒风气的形成和兴盛,亦由此积淀了深厚的客家黄酒文化。并根据“客家大本营”各州、府、县方志史料,对客家黄酒酿制原料、酒曲、工艺流程等层面进行了梳理。“客家黄酒文化”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侧重人生层面的保健养生功能,生命礼俗和社会层面客家酒风、酒习,黄酒与客家好客品性,黄酒与客家族群叙事。研究认为,在客家人的生命礼俗和社会生活中,黄酒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已然成为联接客情、亲情的纽带,成了吉祥和礼俗规格的象征物。换言之,客家黄酒不仅具有一般饮品的天然属性,而且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属性,既是客家人好客品行的代表,也是客家族群叙事的载体。客家有“蒸酒磨豆腐,毋敢称师傅”的俚语,其酿制工艺复杂,在传统商业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至今已有20余项客家酿酒技艺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客家黄酒也从客家地区普及饮品也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出现了客家黄酒品牌、代表性生产企业、客家酒文化博物馆、黄酒生产标准的产生和发展。这是健康生态理念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客家文化能够走向市场的有力抓手,充分展现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客家文化的现代魅力。
[107]蔡文聪.Z城市品牌发展战略研究[D].导师:冯冈平;钟智宏.广东工业大学,2016.
摘要:Z城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15876.06平方公里。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将有很大的发展,Z城市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城市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也是一个巨大的企业或产品,如何吸引资本和人才必然是城市发展的必修课题。一座城市成功的品牌塑造,能大大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增收致富,同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Z城市生态环境优越,资源条件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打造城市品牌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Z城市政府制定有效和可持续发展品牌战略提供研究基础。文章通过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的分析,阐述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明晰Z城市品牌发展的外在环境潜力和竞争性有利地位;运用SW0T分析方法概括Z城市目前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为品牌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在研究Z城市品牌战略现状的基础上,指出Z城市品牌战略不清晰,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要素组合不科学,品牌传播途径单一等问题。在重新确定Z城市品牌战略目标后,明确品牌战略选择。通过对Z城市品牌理念、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要素构建等方面梳理,提出Z城市品牌发展战略的优化策略方案。同时结合现代传播工具和手段对Z城市的品牌传播提出了解决办法。为了保证Z城市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文章从机制保障、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三个方面对Z城市提出要求。本研究希望通过对Z城市在品牌战略方面问题的深入分析,对国内城市的品牌建设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08]郭婳.基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研究[D].导师:王从华;黄清英.赣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当代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新课题,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之一,它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为五大板块。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课程的特点为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并不理想,语文新课程改革推行十多年里,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的学习领域比较陌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内涵是什么,它与综合实践课程、语文课外活动有何联系和区别,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是何种关系,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有效实施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语文综合性”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需要给予回答。近十年来,一线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许多优秀案例,值得借鉴。因此,系统梳理国内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探究结合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研究在梳理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成果和调查问卷中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开展需要以下条件:(1)在课程和教材层面呈现确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2)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开发选择学生熟悉的地方课程资源;(3)选择合宜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4)依据教学内容、分析学情,精心设计学习支架和评价工具。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笔者以自己学校的地方课程资源为例,并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支架的设计和评价工具的设计四方面建构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模式。本论文围绕论文的核心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逐次展开研究,首先是理论探究,接下来是现状调查分析,然后在课例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基本路径。
[109]黄文清.客家文脉下的福建南靖草坂村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D].导师:吴小刚.福建农林大学,2016.
摘要:休闲农业是随着近代社会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类型,有着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特点,其将传统旅游业的精华带入传统农业中,使其兼有并发挥出传统农业与传统旅游业两者的优点。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日益增长,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已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性趋势。为了使休闲农业更能适应如今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更能满足消费人群越来越高的消费需求,如何让休闲农业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成了如今休闲农业在现代发展道路上再向前迈进一步的绊脚石。当下,我国正出于经济发展的机遇期,正在面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推动迅速所带来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如今的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休闲农业园的建设,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的同时,又能有效地缓解这些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通过进行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休闲农业的理论体系,同时可以让这些理论体系在实际的休闲农业园建设中得到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理论体系或者单个理论的不足,便于人们进行修改。对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休闲农业园的建设,因为有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人们在进行休闲农业园建设的过程中,就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也会有理论的支撑去解决它。我国的休闲观光农业虽然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叶,但真正加速发展是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这是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后所面临的新课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此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在我国发达地区得到扎实推进,在推进过程中,生产发展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意。缘此,准确把握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其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通过收集、分析、综合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和休闲农业园案例,归纳总结出各个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特点,并结合不同的相关案例进行不同方面的比较和分析,找出其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靖城镇草坂村休闲农业园的差异性和统一性,总结出适合于草坂村休闲农业园的的规划设计原则及规划设计要点,再将这些规划设计原则和要点与客家文化结合起来,最后将这些归纳总结出来的要点应用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靖城镇草坂村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上,同时也为以后相关的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一点参考。
[110]高楠.生态公园规划研究[D].导师:赵鸣.北京林业大学,2016.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的工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日益频繁,干扰的强度不断增加,人们所处环境的生态质量日趋下降,雾霾、沙尘暴、噪音污染、热岛效应等诸多城市病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体验大自然带来的美好氛围,渴望体验返璞归真的生活情趣。生态公园作为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广大游客提供自然观光、森林旅游、森林疗养、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天然场所;更承担着恢复地区生物系统多样性和维持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任。同时,生态公园还为周边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涵养水源、提高地区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本文在研究生态公园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外生态公园相关建设案例的基础上,将以深圳金龟生态公园为例进行生态公园规划项目实践。期待通过生态公园的建设改善金龟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并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让场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被完全发掘,大大提高金龟生态公园的游赏价值,使其成为游憩胜地。引导游人在游园的过程中了解地区历史,认识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协调发展,并拓展生态公园的旅游发展空间,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
[111]李辞.恭城县莲花镇客家话研究[D].导师:陈小燕.广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方言地区,境内主要通行汉语、瑶语、壮语。全县27.8万人中只有莲花镇和蒲源村的少部分人说客家话,因此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客话方言岛。在西南官话和瑶语的影响下,这个方言岛在逐渐缩小。目前学界尚无人涉足恭城县客家话的研究。本人通过对恭城县莲花镇客家话的实地调查以及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得出了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希望能对广西客家话研究以及语言接触研究有所帮助。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一、引言:主要介绍了广西客家方言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材料来源、发音人简介,并对文中使用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进行了解释。二、第一章:介绍了恭城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县内客家人的来源、分布以及全县的语言概况。三、第二章:恭城县莲花镇客家话语音研究。这一章在对恭城县莲花镇客家话语音进行全面描写的基础上,将莲花镇客家话音系同中古音音系进行比较得出了莲花镇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后又选取了柳州怀宝镇客家话、梅县客家话、桂林官话三个点的音系,将它们和莲花镇客家话的音系进行了计量比较研究,从中我们发现莲花镇客家话受到了桂林官话的影响,但是仍然保留了客家话主要的语音特征。四、第三章:恭城县莲花镇客家话词汇研究。总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从构词方式、词形、词义三个方面比较了恭城县莲花镇客家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异同,从而揭示了恭城县莲花镇客家话的词汇特点。二是将莲花镇客家话的词汇和柳州怀宝镇客家话、梅县客家话、桂林官话三个点的词汇进行了计量比较研究,得出了两条结论:即在词汇方面,莲花镇客家话受西南官话影响较大,对于梅县客家话的继承逐渐减少;由于地缘的关系,莲花镇客家话与柳州怀宝镇客家话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我们推测广西客家话正在形成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词汇。三是对莲花镇客家话的词汇进行历时比较研究,其中包括承传词、变异词和创新词的研究。五、第四章:恭城县莲花镇客家话语法专题研究。总共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于代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封闭性词类的研究;二是动词的体貌研究;三是疑问句研究;四是特殊句式的研究,其中包括差比句、处置句、被动句。莲花镇客家话的差比句主要有“比较主体十比较标记+比较基准+比较结果”“比较主体+比较结果+比较标记+比较基准”“比较主体+比较标记1+比较基准+比较标记2+比较结果”三种类型。处置句主要以“把+NP+VP”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直接用祈使句表达处置义。被动句主要用“分/着”两个介词表示被动。六、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这部分对恭城县莲花镇客家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七、附录:含同音字表和分类词表。
[112]凡艳艳.桂林市荔浦县双堆屯客家话研究[D].导师:白云.广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客家话在桂林分布较广,但是目前对广西客家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客家聚居区,对桂林客家方言的研究还比较少,还没能够全面的反映出桂林客家话的真实面貌,因此双堆屯客家话的研究拥有较大的空间和价值。双堆屯客家话作为客家方言的一支,还保留着客家方言的一些主要特征。双堆屯客家方言处于强势方言荔浦官话包围中,在经历了三四百年的与族源地客家话的分离之后,由于语言接触、语言自身的发展等原因,双堆屯客家话的语音、词汇、语法与其族源地梅县客家方言存在着诸多的不同。本文在全面深入调查双堆屯客家话基础上,运用描写与比较相结合、定性分析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双堆屯客家话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详细描写,然后再与其族源地梅县客家话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双堆屯客家方言在语音、词汇及语法上的差异,从而揭示双堆屯客家方言的特点。并通过与当地强势方言荔浦官话及族源地梅县客家方言的计量比较,探讨双堆屯客家方言的传承与发展,以为广西方言的深入研究以及语言接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荔浦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双堆屯客家人的来源、分布以及荔浦县的语言使用概况。并且介绍了广西客家方言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材料来源、文中所用各种符号表示的意义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第二章:在对双堆屯客家话语音系统进行全面描写的基础上,通过双堆屯客家话语音与中古音的纵向比较,以及双堆屯客家话语音与族源地方言语音的横向比较,全面揭示双堆屯客家话的语音特点。第三章:通过横向比较分析,揭示双堆屯家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通过纵向比较,揭示双堆屯家话词汇系统中古代通语承传词、古代方言承传词、变异词的面貌与特点。通过计量比较,揭示双堆屯客家话与荔浦官话和梅县客家话的传承与影响。第四章:对双堆屯客家话的实词、虚词以及双堆屯客家话的特殊句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专题描写与分析。第五章: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双堆屯客家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双堆屯客家话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附录:含同音字表和分类词表。
[113]陈玲.桂林阳朔县金宝乡客家话研究[D].导师:白云.广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广西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阳朔县有汉、壮、瑶、回、苗、藏、侗、朝鲜、土家、满、白等十一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也是一个语言富矿区。阳朔客家人深处其中,其客家话必然呈现出自己独特之处。而目前学界对阳朔县客家话的调查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本文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描写、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揭示阳朔县金宝乡客家话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一、引言:重点介绍广西客家方言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材料来源、文中所用各种符号表示的意义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二、第一章:主要介绍阳朔县金宝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阳朔县客家人的来源、分布以及阳朔县的语言使用概况。三、第二章:在对金宝乡客家话语音系统进行全面描写的基础上,通过金宝乡客家话语音与中古音的纵向比较,以及金宝客家话与族源地客家话的横向比较,全面揭示金宝客家话的语音特点。例举金宝客家话不符合中古演变的特殊字音,并试着说明原因。此外,还分析了金宝客家话的连读变调。四、第三章:通过横向比较分析,揭示金宝客家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说明产生差异的内外因。五、第四章:对金宝镇客家话的词类、句法特点进行描写与分析、“去”的意义和用法。六、第五章:本文的结语部分,对金宝客家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金宝客家话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七、附录:含同音字表和分类词表。
[114]钟彦.微信平台下的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导师:罗双兰.广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客家是一支独具特色的汉族民系,由历经五次南迁的汉人与当地土著相融合而形成,其在漫长的迁徙、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与魂,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席卷而来,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危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传播的新契机。当前对于客家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承探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研究成果只停留在理论和呼吁层面,而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客家文化的传承实践研究还十分有限,本研究正基于此缘由,对新媒体环境下,探索运用微信平台构建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进行客家文化传承教育的可行性,旨在为客家文化在信息时代下的传承发展探索出新的途径,并为我国其他民族、民系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承给出一些建议和启示。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研究绪论,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论述。该部分对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客家文化、微信移动学习平台、新媒体时代客家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的分析综述,为接下去的探索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客家文化的田野考察,通过对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探访,特别是以闽西纯客县——武平县的文化考察,分析梳理了客家文化的各个分支情况,以及客家文化在当下的传承现状、困境以及局限性,为后期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以及传承启示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第三部分为“新媒传古”,对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这部分内容主要从资源的选取、资源的设计以及运用微信平台的可行性和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悠悠客家”微信公众号将设计开发的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上传网络,并对资源的应用进行设计,为接下来的效果检验做好前期准备。第四部分则为“新媒传古”——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课堂准实验研究以及对学习资源效果的反馈分析。依据前期对关注“悠悠客家”的用户问卷调查数据,有针对性的为学习者推送客家文化相关移动学习资源,并且将“悠悠客家”移动学习资源运用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以及向社会用户群体开放学习,通过后台数据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学习者的线上线下交流互动,不断调整改进学习资源,以保证学习资源的优质性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最后,通过3个多月的学习,用问卷、访谈以及学生作业的形式收集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整理数据,得出运用形式新颖的微信平台进行客家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好的传承教育效果,在学习者中得到很好的反响,值得大力推广。第五部分是新媒体环境下透过对客家文化传承个案的研究,对我国其他民族、民系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通过对上述研究实践的总结,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从文化的源头进行保护,培养个人保护意识,还应在信息时代的变迁下调整文化传播形式,选择最恰当的媒介途径进行文化再创新,把握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注意资源的设计开发,关注用户的数据动态,才能让文化遗传的传承抓住时代的契机,立于历史长河不败之地。
[115]曾洁婷.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现象调查研究[D].导师:铁生兰.青海师范大学,2016.
摘要: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学生的写作建议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要求初中学段的学生在作文中力求做到文从字顺、没有语病。然而从实际中发现,许多学生到了初中毕业,作文中依然语病百出,仍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初中生作文语病现象进行研究。语病问题历来为许多专家、学者所重视,关于语病方面的调查研究也有很多,但是就某一地区学生的作文语病研究还比较少,就客家方言对学生作文语言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是空白的。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客家方言区的三所学校的初中生作文进行调查统计,按照语病的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对作文中出现的语病做一个归纳,并分析语病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客家方言区学生作文的语病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结合初中生语言特点和语病现状,对本论文要研究的语病概念进行界定,对客家方言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明确本文判定语病的方法及语病分类。第二部分是对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的现状调查,选取清远市三所不同区域、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学校,抽取三所学校共120本作文进行调查研究,按照语病的类型进行归类统计,对客家方言区的初中生作文语病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产生语病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认为造成语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客家方言对学生作文语言的影响,思维能力对学生作文的影响,教师教育对学生作文语言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减少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现象的教学策略研究,对学生、教师和教学、语言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本论文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言的规范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减少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尽绵薄之力。
[116]陈姣艳.厦门市凤凰花旅游节事研究[D].导师:刘祥学.广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国际旅游节事活动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不仅充当了地方旅游资源和风俗文化等向国内传播的先锋,而且大大地提升了当地的旅游竞争力和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发展无序、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很多地方的旅游节事活动最终并没有坚持下来,也未能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节事品牌。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节事活动的发展方兴未艾,而且旅游节事活动的主题更加多元化,运作方式更趋市场化,旅游节事活动的构建方也更加重视节事活动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和旅游品牌塑造方面的作用,对于旅游节事活动带给当地的综合性效益也更加看重。厦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厦门举办的凤凰花旅游节也有较长的时间,在提升厦门市的城市形象,扩大了厦门市的城市影响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比较而言,当前厦门市凤凰花旅游节事活动的建构,与国内同类型的节事活动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这主要表现在:旅游节事活动缺乏长远规划;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参与不足;脱离节事主题,活动名不副实:节事活动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手段单一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厦门市凤凰花旅游节事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与台湾客家桐花祭、上海南汇桃花节、菏泽国际牡丹会等旅游节事的比较,笔者认为厦门的凤凰花旅游节应该提升旅游节事活动的系统性和规划性,形成市场化的参与机制,紧密结合节事主题,以特色活动为主导,增强营销力度,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旅游节事才有可能持续下去。当然,从厦门本身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来看,厦门在凤凰花旅游节的活动内容上还具有充分的可供挖掘的资源,而这些,将成为未来厦门凤凰花旅游节不断发展的新动力,这也是未来的研究者可以重点拓展的方向。
[117]李桂兰.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特殊语法构式研究[D].导师:韦树关.广西民族大学,2016.
摘要:状语后置构式中,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的数量义及其义场的下位增添义等数量状语后置构式和先行后续义等时间状语后置构式都广泛分布,壮侗语中表频率、程度和情态方式否定义等构式形式在汉语东南方言中较少见,而汉语东南方言部分语言中的重新义构式形式在壮侗语中与增添义后置构式混用;双宾构式中,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内部都有基础构式形式双宾B式,壮侗语双宾句A式、介宾补语式为常用构式,与汉语东南方言的双宾构式存有异同;差比构式中,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此构式类型分布同中有异,部分语言类型较为丰富,固有和借用类型竞争发展,同时,两语言中各差比构式的来源、形成有相同点也有区别。本文尝试用构式语法等认知语言学理论、类型学理论和语义特征、语言接触等理论解释其缘由。本文将按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和研究目的;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共有三节,第一节主要是比较分析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状语后置构式的异同,状语后置构式按照语义分类,本节将按照数量程度范围义及其领属的增添义后置构式、时间频率义后置构式和情态方式否定义后置构式的顺序展开,先分别从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内部比较分析各构式的异同从而呈现其状语后置构式的特点,再从整个范围的角度整体比较其异同和特点。第二节用类型学等理论解释其缘由,分别解释地区分布和语义分布的异同点以及各突出特性的缘由;第三节为本章的小结;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共有三节,第一节主要是比较分析两类语言双宾构式的异同,本节将按照双宾构式具体形式:双宾A式、双宾B式、介宾补式和复合词式的顺序展开,先对各具体形式的两类语言内部做比较,之后跨语言对比比较,再整体上比较分析各构式形式的异同和特点,第二节用类型学等理论解释其缘由,并探讨该构式的固有形式并做出解释;第三节是本章小结;第四部分是第三章,共有三节,第一节主要是比较分析两类语言差比构式的异同,本节将差比构式按照标记词的数量及位置分类,按照无标记差比构式、单标记差比构式和双标记差比构式的顺序展开,后两者内部再根据标记词的位置进一步分类并做比较分析,也是先两语言内部比较再跨语言比较。第二节用类型学等理论解释分析其缘由并试图探讨差比构式的形成和层次,并做出解释;第三节是本章小结;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全文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文章最后附有致谢词和参考文献以及攻读硕士期间的发表论文情况。
[118]袁鑫.广西平乐县同安镇客家话研究[D].导师:陈小燕.广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平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临钟山县,南接昭平县,西邻荔浦县,西北与阳朔县接壤,东北与恭城县交界。平乐县是一个多民族(民系)聚居的地方,境内有汉、壮、瑶、回、苗、侗、满、仫佬、毛南、塔塔、普米尔、黎、布依、朝鲜、土家等15个民族。人们南来北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得这片土地语言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对平乐县语言资源的调查主要集中在汉语方言官话、粤语、土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壮语、瑶语,对客家话的调查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鉴于此,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可信的方言材料,运用计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描写与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同安镇客家话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描写和分析,力图理清其声韵调系统,明晰其词汇内容和语法面貌,也为后续的研究做好材料上的准备。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广西客家话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材料来源以及文中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第一章。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平乐县及同安镇的人文地理概况,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客家人的分布来源和平乐县的语言概况。第三部分,第二章。该部分主要对同安镇客家话的声韵调系统进行全面的详细的描写,并将其与中古音进行比较,观察声韵调的今读分化情况,归纳出同安镇客家话的语音特点。由于同安镇客家话在族源地、迁徙地和居住地上语音的多样性,本章将其与梅县客家话、桂岭镇客家话和平乐官话进行了比较,观察其保留的客家话语音特征,并判断其在语音上是否受到官话的影响,同时梳理各方言点的异同点。第四部分,第三章。该部分主要通过横向比较的方式从词形和词义两方面概括同安镇客家话与普通话词汇的异同,再与梅县、桂岭镇客家话进行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展示,以期展现同安镇客家话的整体面貌。并对同安镇客家话所保留的特征词进行考察,由于特征词较多传承了古汉语词的语音和词义,在考察特征词的同时兼具用字上的辨析,以期明确部分有音无义的字。最后结合客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同安镇客家话词汇所展示的文化内容进行简单归纳。第五部分,第四章。该部分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对同安镇客家话常见的九种句式与普通话相比较,进行描写和讨论,分别有比较句、被动句、处置句、双宾句、判断句、存现句、否定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第六部分,第五章。该部分为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同安镇客家话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简要总结,并对同安镇客家话可能存在的语言接触情况和该客家话的归属问题进行简单讨论。第七部分,附录。同安镇客家话同音字汇和词汇分类词表。
[119]冯婷婷.桂东南民间道教闾山教“四教合一”之宗教特色研究[D].导师:刘道超.广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在广西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民间宗教,即道教闾山派,又或闾山教,是华南道教重要流派之一,流行于中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台湾以及海外东南亚等地。以博白客家为典型的桂东南闾山教,源于古闽越之地的闾山巫法,在历史的洪流中入佛入道顽强扎根异乡,并且逐渐发展强大,显现出儒、释、道、巫集于一身的宗教特色。而且,巫之色彩最为浓重。作者以桂东南客家地区的闾山教为田野调查对象,以该教的法器法印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该教“巫、道、儒、释”四教合一的宗教特色。该论文课题来源于作者导师的研究领域影响,以及作者的田野调查经验。客家研究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中外学界在研究客家民间信仰问题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相比,大陆学者对客家民间信仰的关注起始较晚,且大陆地区之间研究成果也相距较大,同作为客家大省的广西,对于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则远不如福建地区的丰富。作者运用田野调查法、材料分析法、文献法以及比较法,以闾山教的法器器物为着眼点,分析该宗教的特色。民间信仰在各地人们的精神空间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普遍世界观的展现。广西民间的闾山教奠基着汉人大部分的生活常态,生、老、病、死、灾,都可以通过闾山教的仪式去达到解厄禳灾祈福的目的。该论文课题的创新点在于望能稍许填补广西民间道教闾山教研究的不足,与对田野调查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解读而达到资料创新,通过对桂东南客家人集中地区的闾山教法器尤其是法印这样一种文化典型的阐释和对比研究,以探讨该民间宗教的特色。而撰文的难点则在于材料的收集与分析解读。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研究闾山教则有利于更深地了解广西客家社会乃至汉族社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变化,以法器法印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不仅弥补现存该类研究的空缺,也可完善对广西道教的研究,亦有利于政府更加明确地把握民间宗教的功能和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把握广西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现状等,目前学术界对于闾山派的研究并不是很丰富,尤其是对广西客家地区闾山教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第二部分分析闾山教的历史与传播:闾山教源于古越国民间闾山巫法,雏形显于闽越民间人物信仰的流行,然后在制度化宗教下寻找庇荫,不断完善,最终在唐宋年间形成。第三部分对闾山教法器进行分析解读,选取铃刀、龙角、麻蛇鞭、七星剑、珓、五雷令牌、法杖、法水为代表性法器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析法器在闾山教仪式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闾山教法器与闾山教的宗教思维方式的认识。第五部分着重分析解读法印这一法器,选取五枚闾山教典型法印展开研究,认为闾山教对道教是一种借鉴关系,而非传承关系,并分析法印与闾山教传度进职、加补加总之关系。第六部分将法印在闾山教仪式中的应用分为五大类型进行论述。第七部分以前文总结闾山教宗教特色及成因,认为桂东南闾山教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巫、道、儒、释四教合一的宗教特色,此宗教特色形成原因之可能性,是巫教、道教、儒教、释教四者在内涵上有较多的交叉地带,必然性是民众逐渐增长的宗教需求与精神追求,同时也是根本原因。第八结语部分总结前文,并认为闾山教对于研究中国民间信仰具有“范本”价值,研究闾山教有助于了解社会道德如何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进一步认清儒家社会,也是研究民间宗教需求与民众心理的最佳入口。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田野调查搜集的资料不够全面、详实,在比较分析方面做得尤为不够,且文章在理论分析上面仍欠缺深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田野材料的收集,并且加强比较分析研究,强化文章的理论深度。
[120]方玉佩.台湾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研究[D].导师:贺祖斌.广西师范大学,2016.
摘要:通识教育又叫博雅教育,旨在培养更加全面性的人才。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特别强调通识教育,旨在消弭大学专业化、特殊化的对立,拉近人与社会、历史的距离。深受美国通识教育的影响,台湾高等学府的通识教育可以追溯到2959年东海大学创校即推动的通识教育。一直到1985年,台湾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其发展又迈上了新的里程。1995年,台湾相关教育部门官方报告揭示未来台湾教育的十大核心之一就是人文精神,又因通识教育正是旨在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以及加强社会、文化与学术不同部门的联系,因此通识教育顺理成章地成为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笔者亲赴台湾获取的有关通识教育的第一手资料,重点介绍有关彰化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内容,并且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进行科学材料分析以构建有关台湾师范院校的基本通识教育系统。本文采取层级递进地方式分析有关台湾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主要分为四大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笔者为何选择通识教育毕业论文为主题,详细地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动机。在综合分析各项文献之后,理清目前台湾与大陆通识教育的文献研究成果,为本篇论文的写作积累丰富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为文章的发展构建清晰的脉络。同时,针对本文非常重要的两个慨念做准确界定。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台湾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情况,文章以分层递进描述,从一般到特殊,从台湾通识教育到台湾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详细介绍有关通识教育特别是有关台湾师范学院的通识教育历史,目的是希望让读者对通识教育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以史为鉴。第三章是文章的重中之重,本章从彰化师范大学着手,介绍了校史与通识教育发展的情况,围绕本校通识教育的课程、在彰化师范大学师资培训中的角色、本校通识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做了详尽地分析论述。最后结合对本校学生的访谈,对该校通识教育做了简要评价。第四章主要记录了笔者对台湾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思考,无论是最初的兴趣,还是之后花心思地分析,笔者着笔该文的最终目的还是期待本文可以在研究台湾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分析出有关台湾通识教育的启示,将这些启示从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大陆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另外,值得—提的是为了亲身体验台湾通识教育课程,获取论文相关研究资料,笔者亲赴台湾学习半年。因此论文相关资料的真实性高,新鲜感强。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了文献法及调查法。在文献方面,笔者主要参考目前台湾本土有关通识教育的第—手资料,同时结合大陆对台湾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且细致的分析。在实践方面,笔者以国立彰化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亲赴该校体验其通识教育课程,参与教学现场,获取第一手现状调查。同时,笔者就彰化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状况,对在校生代表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本校通识教育的认识,进而分析出彰化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文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121]黄巍.客家土楼空间关系研究[D].导师:李晓抒.河南师范大学,2016.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蕴藏着不计其数独特的建筑。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建筑。不论你是多么见多识广,当你踏进中国福建省龙岩市永定一带的山地,面对客家土楼,一定会和我一样感到震撼和好奇。在中华民族统建筑中,客家土楼凭借自己独特的建筑空间,美丽的造型结构赢得了全世界的公认。建筑空间作为艺术设计和文化表现的载体,在发展迅速的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土楼是传统民居中的一朵奇葩。为了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土楼在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下,建筑空间的结构表现特征和空间规划。本人通过去实地的考察,以客家土楼空间关系为主题,从土楼的空间规划和空间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客家人是中国汉民族的分支之一。本文基于客家民居的形成和文化研究,通过对客家居民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两个大方向,对客家民居的形成和分布,民族文化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土楼的形成背景。对于客家土楼空间多样性和复杂的关系,本文从传统民居的空间规划到客家土楼的空间规划;从周围环境空间到土楼主体内部空间;从整体空间到局部空间;从空间的平面布局到空间内整体家具物品的摆放四个大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更具体的分析客家土楼的空间与客家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更清楚的了解客家土楼独特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规划的关系。客家土楼以自己独有的建筑空间形式,闻名于世界,许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观点对土楼进行研究。客家土楼影响着现代建筑的空间设计,通过实地的考察和研究,本文对于客家土楼空间的保护和发展两个问题,展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阐述如何从真正意义上来合理的保护和发展土楼文化,更好的宣传土楼的文化精神。
[122]赵晓锋.连续梁桥施工应力监控及零号块应力分析[D].导师:冯仲仁.武汉理工大学,2016.
摘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在实际工程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桥型,它具有外形流畅美观、整体性能好、施工方便等特点。客家大桥主桥为(85+3×138+85)m连续梁桥,施工方法采用悬臂浇筑法。在整个施工阶段,随着悬臂越来越长,零号块内部应力不断发生变化且分布复杂,故需对连续梁桥墩顶零号块进行有限元模拟及空间应力场分析,为施工过程提供指导。本文阐述了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阶段应力监控的方法和内容,并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全桥模型和墩顶零号块实体模型,对零号块进行局部应力场分析。主要完成内容如下所述:(1)简要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国内外发展的过程和现状,并介绍了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国内外应力监控的基本理论。同时,叙述了对零号块进行空间应力分析的重要性。(2)针对客家大桥全桥施工过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全桥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充分考虑结构自重、预应力荷载、施工荷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桥面活载、二期恒载、施工过程中的结构体系转换和边界条件变化等。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得到桥梁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各关键截面应力变化数值。(3)介绍连续梁桥应力测试的方法和应力测点布置的原则。针对客家大桥,通过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得到各节段浇筑后和张拉后关键截面的应力值,并与现场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产生误差的原因,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验证。(4)采用Midas Fea建立客家大桥墩顶零号块有限元实体模型进行最大悬臂阶段和成桥阶段应力场分析。在实体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纵、横、竖三向预应力筋和风雨亭的荷载,分别对零号块顶板、底板、腹板、横隔板和人洞位置进行三向应力分析。(5)建立零号块水化热模型,定义对流边界条件,分析零号块温度和应力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结合应力分析结果了解零号块施工阶段可能产生裂缝的位置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123]应姿.客家山歌有咁多[D].导师:李月红.中国音乐学院,2016.
摘要:兴国山歌是流传于江西省兴国县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歌,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客家人在劳作中消解疲劳不可或缺的工具。兴国山歌是历代客家先民在生活中积累、提炼的智慧结晶,其中蕴藏的音乐价值、文学价值及民俗价值不容小觑。笔者于2014年7月始先后四次到兴国县对兴国客家山歌进行实地考察,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梳理归纳。本文尽可能全面记录兴国山歌的活态现状及其生态环境,揭示兴国山歌在历史变迁中传承与发展的历程。本文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第一章为兴国山歌兴起的背景,介绍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生态,为音乐事象的研究提供支撑。第二章是对兴国山歌田野调查的记录与思考,笔者对山歌的生存境况与文化背景进行全面阐释。第三章是音乐本体分析,从文学特点、社会功能、音乐形态三个维度对音乐本体进行客观描述。第四章是兴国山歌的文化解读与社会维护,同时对兴国山歌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目前,兴国山歌的维护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2006年兴国山歌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当地政府开展了各种以山歌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山歌从民间原生形态上升到国家保护层面,其艺术表现与传播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本文采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传播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兴国山歌置于不同历史背景下,分析其传承传播模式,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得出兴国山歌是国家、群体、个人共同维护下的结果的结论。
[124]钟媛.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作用研究[D].导师:廖洪中.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6.
摘要:在二语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因为,依据二语习得理论,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其中在语音上表现尤为明显。而语音作为交流的媒介,其准确性自然会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进行。因而,要想有效地使用二语与他人沟通,则必须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习得标准语音。在中国,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以方言为母语,英语为二语。基于此现象,国内不少学者对方言在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作用做过不少研究,但以客家方言区中的瑞金市方言为研究对象的至今仍无一人。为此,笔者在语言迁移理论的指导下,将瑞金市客家方言的音系特征同英语的音系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预测在瑞金市方言的负迁移作用下,英语学习者可能会出现的语音偏误。在此基础上,笔者还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和语音测试等方式加以验证与补充,以尽可能全面地探析出瑞金市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作用,并提出克服该方言负迁移作用的教学对策,好为提高该方言区的英语语音教学质量尽一份绵薄之力,也为其他方言区的英语语音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沿着发现问题、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笔者用六个章节对全文展开了论述。先从研究的背景、现状、内容及意义入手,进而对理论基础加以阐述,然后进行标准英语与瑞金市客家方言的对比分析及实证调查研究,以挖掘出客家方言负迁移作用的成因及表现,并提出克服此影响的教学对策,最后用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及局限性结束全文。
[125]贺婷婷.梅州市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导师:葛孚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摘要:梅州市梅县区作为客家历史文化悠久的山区县,该地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有着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梅县区将乡村旅游发展计划纳入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中,鼓励农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旅游人数逐年上升,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农村的面貌。本文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切入点,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SWOT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全面研究和分析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明确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最后,在研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结论,对梅县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本篇论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通过归纳、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出现的关于乡村旅游基本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列出了本文所应用的相关理论。第二,评述梅县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况、动因、历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梅县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然后介绍了较为成型的旅游产品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给梅县区带来的成效,结合SWOT的分析,明确梅县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机遇、挑战。第三,研究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中梅县区值得借鉴的发展经验。通过这些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乡村旅游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围绕本地特色,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其中。第四,探讨梅县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该部分对梅县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期望能够为梅县区在定位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和战略需求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
[126]沈志君.梅州市梅县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导师:王明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梅县区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当地“三农”经济区域化发展。近年来,梅县区作为梅州市加快发展的排头兵,随着梅县撤县设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而且,梅县区发展好了,大大促进临近县(市、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要看到,现在梅县虽然是城区,但是城乡二元化发展矛盾问题仍然存在,有待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梅县区城乡一体化。本文以梅州市梅县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为例,通过走访调查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梅县区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梅县区梅县区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当前梅县区新型城镇化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参照国内类似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对梅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合理建议。
[127]劳楚静.粤北始兴四角楼建筑研究[D].导师:程建军.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始兴位于粤北韶关,地处三省交界,扼守南北通衢。自古以来,这里商旅往来,货物集散,文化交流频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因其位于五岭之南麓,关山险固,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战火纷争的年代,军事设施和民间设防以各种形式广泛的分布着。基于上述背景,催生了始兴四角楼建筑,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景观。四角楼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特殊类型,由来已久,分布广泛,具有形制规整,布局严谨,体量雄壮,坚不可摧的特点,是社会文化,建筑技艺和地域特征的反映。时至今日,其现存遗构面临衰败之危,因此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紧迫而必要。在此生活的是明代中期从邻省迁入的客家族群。这一次的大规模移民所带来的生活习俗与价值观念等,在建筑的空间和样式上呈现出来,聚族而居、对外封闭、大型的围楼、多样的角楼,都是客家建筑的典型特征。传统民居和聚落的设防,是为避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所必需的,是传统民居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今日其防御功能早已失去作用,但是人类生存的忧患意识是永不过时的,防御体系的设计思路和营造技艺的内涵,至今仍有启示作用。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在大量文献资料研究和田野调研的基础下,确定了研究选题和研究范围。第二章对始兴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进行整理分析,以地方文献和相关研究为基础,从地形地势、兵匪活动、交通开发、人口迁徙等背景入手,试图总结出四角楼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第三章是对四角楼形式的系统研究,结合前人研究和现场建筑测绘调查,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总结其特征。第四章,选取了典型的建筑案例,分析其村落环境、建筑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第五章,从规划和建筑两个层面,探讨其建筑营建技术和防御机能。
[128]刘骏遥.龙岩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D].导师:肖大威;陈军.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福建闽西,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处,历史上也被称为“客家大本营”。而龙岩地区地处闽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受到客家文化的影响,亦受到来自闽南福佬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影响,因此其传统村落的布局和民居的形式在多种文化影响下自然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然而,目前对于龙岩地区乃至整个闽西的村落和民居的研究多以单个村落和土楼民居研究为主,其研究成果并没有形成由点及面的状态,并多有重复性。因此,需要从另一种崭新的角度对该片区的传统村落和民居进行研究,从而获取更多、更具体的、更有价值的资料。而文化地理学正为本次论文的研究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通过地毯式的调研和收集资料,梳理出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和民居的文化景观特征,并从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中的趋同性和差异性,其次通过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从当地的地理特征、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分析这类村落和民居形成的原因,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形成,亦可以了解龙岩地区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土著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而不再将村落和民居的研究停留在表面上。本次论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的研究,其一,通过对村落和民居文化特征的梳理构建龙岩地区文化地理学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图册;其二,通过空间分析划定文化分区;其三,分析文化区和村落、民居文化特征的形成机制。龙岩地区村落和民居的特色与演变反映着该片区的文化特征和地理情况,并也侧面折射出了历史各阶段的信息,这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料,不仅有助于理解龙岩地区每个村落的发展背景,更能为村落和民居研究这一方面提供理论经验,从而能够为以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资料和意见。
[129]刘鑫鑫.福建土楼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导师:彭兴黔.华侨大学,2016.
摘要:福建土楼是将夯土建筑建造工艺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闽南和客家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土楼建造者的科学技术水准,也是土楼原住民传统风俗、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于福建土楼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由于缺乏有效的关注和研究保护,福建土楼在数量上慢慢减少。而目前我国对于夯土建筑的研究比较欠缺,相应的适用于福建土楼的标准规程就相对更少。因此,对福建土楼整体的抗震性能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对夯土建筑的研究作重要的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福建土楼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是在保护传统生土结构和福建土楼的背景下进行的。(1)通过对福建土楼多次的实地考察,对福建土楼展开了全面准确的数据收集。通过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12座具有代表性的土楼,最后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圆形土楼“如升楼”和方形土楼“庆福楼”作为本论文的试验原型。(2)综合考虑实验场所、实验设备、测试准确度及相似关系等各种因素,采用1:20的缩尺比例设计了2个墙厚分别为120mm、145mm的圆形土楼模型和2个墙厚分别为95mm、120mm的方形土楼模型。并选取了El Centro波、Kobe波和上海人工波作为模拟地震振动台台面输入波,且地震模拟试验时,三种类型地震波的最大加速度峰值和持续时间均按相似系数进行了加大与压缩。(3)利用福州大学实验室的振动台开展了4个土楼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圆形模型和方形的试验现象,得到了2种模型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并分析了其裂缝扩展规律和结构破坏机理。最后从自振频率、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三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得到了形状、原始裂缝、墙厚及地震波类形等因素对土楼模型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福建土楼整体结构及其他夯土建筑的抗震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130]涂惠玲.梅州蕉岭客家方言语音研究[D].导师:陈泽平.福建师范大学,2016.
摘要:本文详细描写了梅州蕉岭蕉城客家话的声韵调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出了声韵配合表和音节全表。从声韵调三个角度,将蕉城话语音系统和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进行了对比,详细地描写了两者间的对应关系。列出了本方言的同音字汇。整理归纳出蕉城话连读变调规律,蕉城话两字组连读变调蕉城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类型比较单一,其连读变调全都属于前变型,即都是前音节受后音节影响产生变调,前字变调,后字都不变调。三字组连调规律以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为基础,可分为“1+2”式(单字+两字组)和“2+1”式(两字组+单字)两种格式。蕉城话文白异读现象主要表现在声母和韵母上,大致有五种类型:“异声同韵同调”、同声异韵同调”、“同声同韵异调”、“同声异韵异调”、“异声异韵同调”。本文对蕉岭蕉城镇话与武平平川话进行语音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蕉城平川两地的客家话声母、声调在与中古音的对应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而两地的韵母则有较多不同。究其原因,还需进一步探究与分析。
[131]潘波.“梅州足球之乡”校园足球开展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导师:蔡向阳.福建师范大学,2016.
摘要:梅州作为中国足球摇篮之地,具有丰富的足球底蕴和浓厚的足球氛围。在强民健身的时代背景下,最初是由英国的传教士传入,后因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促使梅州的足球得到快速发展,现已演化成梅州开展足球运动的传统。基于政府的鼎力支持,足球在梅州地区成功开展。具有“世界客都”称号的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因此,独特的梅州客家足球文化是客家文化与足球文化的融合,,并融入客家人的特点:第一,刚强、不屈不饶、赋予对抗精神;第二,团结奋斗、兄弟和睦、独立自强;第三,勤劳、不怕苦、敢于冒险。自足球传入梅州地区,深受客家人的青睐,促使现代足球球员的性格特点与客家人的性格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州足球也因此声名鹊起,涌现一批批足球人才,如世界五大球王之一的李惠堂、国家队教练曾雪麟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各地掀起了足球职业化的热潮,梅州足球的辉煌也日渐消退,究其原因是因为后备力量人才的缺失以及后备力量建设重视度较低。而校园足球作为育人工程,是培养足球人才的重要来源,为梅州足球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后备人才,校园足球建设对梅州地区的足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对梅州足球开展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再以同样的方式调查广州市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广州市是广东省里面开展校园足球较好的城市之一,目前有两支中超球队,广州市中学校园足球曾多次代表国家、省市参加各级别的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存在以下特点:1、梅州市中学在开展校园足球运功中,混泥场地和水泥场地的比例高达46.7%;对学校场地满意度仅为6.7%,课堂气氛冷清的所占比例达到了33.3%。2、在小学阶段,梅州市地区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每周1次和2次的比例加起来达到了60%。3、在师资建设方面。梅州市地区小学和中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达到了36.7%,非足球专业的老师比例为63.3%,梅州市校园足球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普遍都比较低,大部分都集中于D级和没有等级梅州市地区在此次的调查中,没有教练员等级的有14人,所占比例达到了46.7%。4、梅州市地区的小学生每周参加足球活动的次数都集中在1-2次,所占比例为32.3%,喜欢参加活动的比例高达80.6%。5、对于小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态度,梅州市的小学生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足球活动的比例为70%。梅州市地区中学支持孩子参加足球活动态度持支持的所占比例为32%,6、造成梅州市地区青少年联赛少的原因主要有:(1)校园足球足球活动的经费少,梅州市校园足球的建设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投入,政府每年投入的足球建设方面的资金本来就不足。(2)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度不高,支持度要明显低于广州市。7、学校有关方面认为开展足球文化建设和宣传是体育老师的事,把学校足球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两者区分开来,导致了梅州地区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这一方面几乎为空白。8、在有关领导对校园足球支持方面。客家人历来重文轻武,学校领导对开展校园足球方面都基本保持中立的态度,支持所占的比例仅为22.9%;一般支持的比例达到了42.9%。总体来说,梅州校园足球的发展受限传统观念,对待足球走进校园,都持观望的态度,对校园足球的建设也只是停留在形式。
[132]李娜.1970年代以后台湾电影中的抗日书写[D].导师:朱立立.福建师范大学,2016.
摘要: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史对台湾电影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研究台湾电影中的抗日书写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具体电影文本,对1970年代以后台湾电影中的抗日书写进行研究。1970年代台湾的抗日政宣电影具有鲜明的政治意味,能有效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消解日本殖民色彩。80年代后的抗日书写聚焦庶民阶层,重在书写他们的被殖民记忆和生存体验。台湾电影的抗日书写在伦理认识水平上不断提升,关注的焦点也逐渐由民族抗日走向族群抗日。在进入新世纪后,台湾电影的抗日书写一度走向迷失,这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
[133]罗金满.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大腔戏发展研究[D].导师:高峻;林国平.福建师范大学,2016.
摘要:文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两重属性。文化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空间现象、空间过程及规律的科学。以文化区域地理、文化发源、文化扩散、空间分布、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以及文化分区差异为主要研究主题和对象。戏曲文化地理是文化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大腔戏是明代弋阳腔入闽后与地域方言、民间宗教、民间音乐、歌舞以及木偶戏等相关因素融合形成的古老声腔剧种,流布于福建中北部的永安、大田、尤溪、沙县、南平、三明等县市,其历史悠久、渊源复杂、积淀丰厚、形态独特,至今仍为福建乃至全国戏曲保存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大腔戏的形成、发展、生存及分布与地域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交通、宗族社会、地域方言、民间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在文化地理学理论指导下,结合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音乐学、文献学等多门科学知识,采用文献梳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大腔戏流行区的地理背景,大腔戏的发展历史与分布,大腔戏艺术形态的文化整合,大腔戏发展的文化生态,大腔戏发展的文化景观,以及大腔戏发展的分区差异等方面,对大腔戏发展的文化地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蕴涵,探究其内在联系及规律,不仅是对大腔戏文化遗产进行及时抢救、挖掘和整理、研究,为其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经验与思考,而且是对戏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进行新的探索与开拓,从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借鉴。
[134]陆露.同源异境视野下闽台客家方言的音韵比较[D].导师:马重奇.福建师范大学,2016.
摘要:从福建移民至台湾的客家,其原乡主要集中于闽南漳州市诏安县秀篆镇与官陂镇,闽西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与下洋镇。移徙至台湾后,这些福建客家方言不仅有与原著民语言的接触,还有与强势方言闽南方言的接触,而且亦有与“四县腔”“海陆腔”等强势客家次方言之间的接触。这些不同层面上的接触,使这些源自相同移民原乡的客家方言在台湾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在综合调查、获有相关语料—尤其是台湾语料的前提下,本论文透过同源异境视野下的比较观察,密致梳理了由闽入台的客家方言在台湾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演化嬗变;并通过以中古音韵为纲的各点之间(主要是与移民原乡之间)的共时比较,考察出语音的历史面貌及演变路径。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台湾闽籍客家方言在语言接触背景下语音存古与嬗变的不同规律。
[135]王法祯.村落节日民俗传承中的媳妇角色[D].导师:黄涛.温州大学,2016.
摘要:论文基于对丰岗村的田野调查,选择村落的媳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围绕媳妇与村落节日民俗传承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选题的意义、回顾前人的研究以及阐述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客家文化对节日民俗传承中媳妇角色的影响。这一章主要介绍丰岗村这一传统的畲汉混居的客家自然村落的客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客家媳妇的地位以及客家文化对媳妇的的基本要求,以便更好地阐释传统的客家媳妇在节日民俗传承中的角色特点。第二章主要阐述媳妇在节日祭祀、节日饮食和节日礼仪中是如何参与节日活动的。媳妇不再仅仅是我们传统想象中节日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是节日活动中的主要构建者,她们运用积极的实践活动来影响节日活动的进程。在“拨灶灯”的过程中,媳妇是祭灶的主要承担者;在节日饮食活动中,媳妇是节日饮食的准备者和饮食文化的传承者;在“走亲戚”的活动中,媳妇是节日礼品与回礼的主要操办者,并积极构建着自己的亲戚关系。媳妇不再是幕后被淹没的存在,她们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在节日活动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第三章主要介绍外来媳妇过节的再习俗化。节日的传承离不开媳妇的参与,外来媳妇的再习俗化是当地节日传承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外地媳妇越来越多,而且不像以前一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当地的节日文化模式,她们为当地节日习俗带来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节日传承。结语主要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的内容以及日后节日传承可能面对的一些问题。
[136]彭文娟.红色经典歌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演唱分析[D].导师:张惠冬.四川师范大学,2016.
摘要:《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是抗战时期产生的红歌代表作之一,它取材于井冈山发生过的一个真实故事。讲述的是红军战士李有才和妻子池育华的一段凄美红色爱情故事,基于该故事的曲折、凄美,作曲家在创作时其演唱技巧和情感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综合上述条件,本论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对于《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演唱分析,目前学术界对于红色歌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它的专著还是比较少,笔者检索到的有关文章只有一些大概的介绍,具体对此曲研究的内容也少,而对其特点和演唱分析研究几乎没有。本文首先从《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创作内涵出发,分别阐述创作背景和创作价值与意义。其后《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整体的歌曲分析,包括歌词分析、旋律分析、曲式分析。最后也是本文的重点分析,分为情感表达分析和演唱技巧分析两个部分。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为演唱者提供一些理论支撑,同时也使广大的声乐爱好者能对该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137]钟琰娉.成都客家方言的被动句研究[D].导师:何文彬;刘海燕.四川师范大学,2016.
摘要:客家方言是现代汉语的基本方言之一。由于迁移的频繁,客家人散落在中国各地,而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客家方言各自出现了新的特点。而迁移到成都的客家人,在与成都人的交流中,深受成都方言的影响,自己的方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成都客家方言,除了本身的被动标记依然在使用,同时还吸纳了成都方言的常用被动标记,即“着”。本文是以成都客家方言的被动句为研究对象,按照成都客家方言的源被动句和接触性被动句将成都客家方言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第二部分描写成都客家方言的源被动句,第三部分描写成都客家方言的接触性被动句。在第二部分中,又依据被动句的强弱将源被动句分为显性被动句和隐性被动句。显性被动句是指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被动性较强。隐性被动句是指没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被动性较弱。之后,再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对显性被动句和隐性被动句进行描写和分析。在显性被动句的句法成分方面,本文在对每个成分进行分析之后,还研究了其对整句被动性的影响,从而归纳出一些影响整句被动性的因素。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是描写“着”字被动标记,从成都客家人使用“着”字被动句的情况,“着”字成为成都客家方言的被动标记的原因,“着”字被动句的句法特征以及地域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描写,最后对比“着”字被动标记和“拿分”被动标记,得出异同,二者的差别不大,所以那些细小的差别便是价值所在。通过描写和对比,本文力求最大程度上客观地展现成都客家方言的被动句现状,总结成都客家方言的被动句特性以及其受成都方言的影响所呈现出的新状态。
[138]蒋京含.视觉编辑设计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导师:孙迟.沈阳建筑大学,2016.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视觉编辑设计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功能、特点和方法的运用研究,利用视觉编辑设计中视觉元素设计,版式设计,字体设计,以及图形表现设计的相关理论,分别对不同形式的视觉编辑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对其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视觉编辑设计的分类与餐饮空间设计的需求特点的研究,概括出不同的餐饮空间中人的需求不同,所应用的视觉编辑规律的改变,提出了不同的餐饮空间设计需求与视觉编辑设计相互融合的设计原则方法,即视觉编辑设计在餐饮空间环境设计的应用研究,它的提出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平面设计更合理的应用,唤起对餐饮空间中视觉编辑设计的重要性的认识,实现在餐饮空间装饰与展示中,视觉编辑设计的应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能烘托其餐饮空间店面的特点,又能在突出所表现的内容含义。在餐饮空间装饰设计中,视觉编辑整体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餐饮空间档次的高低与否。正因为如此,视觉编辑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餐饮空间室内设计师的关注和重视。视觉编辑设计等设计元素对于餐饮空间的装饰设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视觉编辑要融入餐饮空间设计中表现其餐厅的文化、历史、韵味等,同时也要向用餐者表现设计者所要表达的饮食信息,使用餐者完全置身于就餐环境中,能够身处其境,也要在思想感情上使整个餐饮空间的设计力量的感染而产生相互共鸣,达到餐饮空间中视觉编辑元素的充分表现的力量。视觉编辑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涉及领域广泛。餐饮空间设计是人为环境的创造,其实质是一门空间与场地的规划艺术,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创造出一个彼此交往的中介,是为视觉编辑设计的展现提供一个具有实际属性的空间结构。由于餐饮空间环境具有审美客体多样性以及人人均可把握的直观性,因此又必然保持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即更多的采取紧凑的、提炼的、序列的艺术形式。首先,本文对现代餐饮空间设计背景概要做了简单的阐述,并总结了视觉编辑设计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设计方法、原则和要求,然后对视觉编辑设计内容应用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进行了整理,同时提出了的相关理论基础。最后,利用各种手段改善餐饮空间设计复杂化、重复化等过度修饰的状况,带动餐饮空间设计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将视觉编辑设计与餐饮空间设计结合的创意应与时俱进,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与审美取向,需要准确定位人们的审美取向问题。要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形式和设计语言上突破成规,具有创意,必须更新设计意识,融合多种视觉编辑艺术的表现形式,才能使设计不致平庸,具有出新、出奇、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139]陈礼梅.景宁畲话与其迁徙地词汇的比较研究[D].导师:刘力坚.浙江师范大学,2016.
摘要:本文将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词汇(湘语隆回话、客家梅县话、赣语南昌话、闽东语福州话、闽南语潮汕话、吴语温州话)进行比较,试图从词汇的角度探讨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的亲疏关系,为景宁畲族的族源问题提供语言方面的佐证。主要包括绪论、核心词的比较、特征词的比较、语义场的比较、结语五个部分,具体说明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综述畲话及词汇研究概况,介绍词汇比较的方法,并对文中的材料来源做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是核心词的比较。我们通过比较斯瓦迪士一百核心词,统计出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的同源词百分比,并由李兹公式计算出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分化的时间。第三章是特征词的比较。特征词共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畲话独有特征词,这部分特征词是畲话独有,与迁徙地方言词汇没有任何关联,可能是畲话最原始的词汇;第二种是关系特征词,这部分特征词是畲话词汇融合迁徙地方言词汇的某些语素造出的新词,很明显受到了迁徙地方言区词汇的影响;第三种是同现词,这部分特征词是畲话直接从迁徙地方言区引进的词汇,.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我们可以依据李如龙的特征词学说,探索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第四章,语义场的比较。根据刘叔新的语义场理论,我们将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的语义场进行比较。通过核心词、特征词、语义场这三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与景宁畲话最为接近的都是湘语隆回话,其次是客家梅县话。可以这么推想,景宁畲话与湘语关系最为密切,可能是渊源关系,与其他方言可能仅是接触关系。最后,本文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希望这些问题在以后能够得到有效的研究。
[140]曾艳.广东传统聚落及其民居类型文化地理研究[D].导师:肖大威.华南理工大学,2016.
摘要: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保护迫在眉睫,多学科综合研究有利于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认知。作者通过建筑学与文化地理学的交叉运用,在民居研究中从时空维度把握人与文化的动态特征,提出了民居文化地理的研究理论。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之上,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研究手段,进一步提出了广东省传统聚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论文首先从国内传统民居研究与文化地理学研究两个方向入手,集中分析发现既有民居研究在时空关系上不对等,忽视了空间的主体作用,偏重静态特征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将民居文化地理概念引入民居研究的意义。基于对地缘性、聚居性等居住文化现象的解析,指出地理空间给民居文化系统带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提出构建传统聚落及其民居类型形态、文化原型、因子图谱、文化区划等研究内容,以此揭示其文化景观与时空对应的衍生关系。根据广东传统聚落及其民居的具体情况,综述了省域历史文化地理背景,同时提出数据库的构建准则与方法,以此为前提建立广东省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基于全面系统的普查数据,以数据库为平台综合分析了各类民居文化因子的影响因素、地理分布等特点,确定以聚落及民居类型作为主导文化因子进行切入研究,并分别从聚落、民居两个方面对其文化景观特征进行探讨。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中的文化分区,可以拟构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民居研究提供新视角。基于文化景观特征的深入分析,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结合文化区划理论与聚落民居分区特征得出广东省七大传统聚落民居文化区,并分别阐述了各区文化景观特征。通过地理环境与生产、社会文化与制度、观念风俗与礼法、营造技术与材料四个方面深度解析了各聚落民居文化区及其文化景观成因。传统聚落及其民居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研究的核心目标,它们主要表现在文化边缘地带,因此选取聚落民居文化区边缘地带的非典型民居文化景观,对其形成及演变规律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案例的分析总结,揭示了在聚落及民居的“形式”研究已经相对成熟的条件下,对其时空双向维度和宏观到微观多层次的文化地理研究,能让我们对聚落及民居建筑形成更为本质与系统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