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客家”主题全国期刊论文标题汇总(2003)
韦素琼.试析龙岩市旅游发展战略目标.福建地理,2003,(04):41-45.
钟晋兰.客家妇女生育信仰初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106-110.
万海燕,李国敏,邓明.论赣南客家话与汉语方言及普通话的相互关系.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4):17-20.
李小燕.客家人的“过番”习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45-47.
张嗣介.客家围屋——新围建筑文化研究.华中建筑,2003,(06):99-105.
李冰,陈义彬.论梅州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宿州师专学报,2003,(04):72-73.
刘大可.公王与社公:客家村落的保护神.世界宗教研究,2003,(04):122-132.
筱鸣.山歌唱出好兆头.广东艺术,2003,(06):35-37.
江金波,谭元亨.论粤东北客家民性及其生态成因.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1-17.
安国楼.客家人的家族教育.寻根,2003,(06):122-126.
王芳,钟燕红.关于赣南客家民间音乐创新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03-204.
樊洛平.谢霜天:拥抱乡土的客家情怀.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04):25-29.
.河源:以一流的投资环境欢迎你.经济前沿,2003,(12):94-95.
张学君.清代四川客家人农业经营状况.天府新论,2003,(06):86-91.
黄敏.惠州文化特征刍论.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2):150-153.
.梅州客家围龙屋.城市住宅,2003,(12):96-99.
周建新,周琍.《粤东之风》:客家传统社会经济与风俗的生动投影.南方文物,2003,(04):60-64+95.
周建新,周俐.《寻乌调查》与20世纪初的客家社会经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49-53.
林清书.释“娭毑和“(女哀)姐”.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91-94.
李婷婷,刘东江.梅州客家围屋庭院.广东建筑装饰,2003,(06):48-51.
康群,康永东.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关系.文明与宣传,2003,(12):42-45.
丘斌,张苇.赣县客家纸塑人.装饰,2003,(12):92.
曾汉祥.始兴县的客家民俗及其特色.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12.
田伟华.情系河洛故土.中州今古,2003,(Z1):50-54.
吴均昌.梦系中原:河南故土之旅.中州今古,2003,(Z1):55.
大东.下梅:千里外的客家村落.中州今古,2003,(Z1):56-57.
刘大可.论传统客家村落的纷争处理程序——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民族研究,2003,(06):54-63+107-108.
刘大可.女性:客家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1):65-68.
游文良.再论畲语.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上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16.
雷楠.凤凰山畲语词汇析.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上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19.
蓝雪霏.论中国畲族民歌结构的非汉语言因素.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下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11.
陈焕钧.广东凤凰山畲族的民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下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18.
谢重光.畲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述评.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下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17.
王克旺.畲族研究资料索引(1910—2002年).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下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56.
杨正军.从盘瓠形象变化看畲族文化变迁.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上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12.
雷先根.畲族源于山越.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上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13.
谢重光.畲族与客家早期关系史述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上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17.
刘大可.黎畲萧屋:一个可能源自畲族的客家宗族.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上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32.
邓晓华.畲族与客、闽族群的语言文化互动.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上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9.
杨彦杰.闽西畲族的女性崇拜及其意义.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下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9.
陈元煦.畲族研究回顾.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下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16.
谢留文.客家方言“鱼虞”之别和“支”与“脂之”之别.中国语文,2003,(06):512-521+575.
陈金泉.乡村古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江西赣县客家古建筑调研引发的思考.小城镇建设,2003,(11):38-41.
.图片新闻.中国房地产,2003,(11):31-40+80.
.图片新闻.中国房地产,2003,(11):31+40+80.
邹春生,朱钦胜.自然环境与客家人文特质的形成——以赣南自然灾害研究为中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5):84-88.
罗勇.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5):89-92.
黄文华,钟哲.论客家舞蹈的风格特点.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5):120-121.
吴宏敏,孙胤.装潢设计教学与市场的对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5):123.
徐心希.试述清代闽人入川与川闽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论坛,2003,(04):58-61.
林文祥.点亮本色 融入角色——观杨苑玲扮演山歌剧《等郎妹》中的润月.广东艺术,2003,(05):28-29.
钱耕森.一位哲学家的“心迹”——《李锦全自选集》读后感.广东社会科学,2003,(05):165-168.
李海东.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评《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05):194-196.
温美姬,温昌衍.广东客家方言的源与流.嘉应大学学报,2003,(05):108-112.
曹保平,冯桂华.客家语讳的类型及成因.嘉应大学学报,2003,(05):117-119.
傅根清.从景宁畲话的语音特点论其与客家话的关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72-75.
陈涓.中国民歌的地理探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0):53-55.
张佑周.一双“解放”足 一把辛酸泪——也谈客家妇女的“天足”习俗.龙岩师专学报,2003,(05):59-60.
钟俊昆,曾晓林.赣南客家与宁都孙氏.寻根,2003,(05):118-120.
孙俊涛.崔灿:客家人根在中原.中州统战,2003,(10):32-33.
谭元亨.华南民居的“生态群落”与美学思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2-87.
刘东江,李婷婷.五叶联芳华—梅州市客家民居联芳楼.城市住宅,2003,(10):88-93.
李蕾.客家民居及其防御性空间特色.中国房地产,2003,(10):75-76.
曹志耘.浙江金华珊瑚村方言状况..中国社会语言学(2003年第1期).:中国社会语言学会,2003:10.
江宇崧.浅谈永定客家人与台湾的“缘”.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2003:7.
蓝雪霏.关于歌仔戏的三大来源.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2003:25.
杨载田.试论闽粤赣边客家传统民居土楼的文化适应.中国地理学会、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湖北省地理学会.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中国地理学会、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湖北省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2003:1.
李春泰.宁化石壁为客家人发祥地的地理分析.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03):32-35.
梅客.畲、瑶对客家山区经济影响述略.广西民族研究,2003,(03):95-99.
袁东艳.海南儋州调声初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3):26-31.
雷昌蛟.是“沉”还是“澄”——与覃远雄先生商榷.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03):33-34.
吴永章.客家人生仪礼中的中州渊源.中州学刊,2003,(05):142-146+174.
黄维钧.戏曲的现代品格.当代戏剧,2003,(05):4-6.
熊青珍.客家土楼民居建筑的色彩与人的情感协调.家具与室内装饰,2003,(09):52-55.
徐长青,严振洪,余江安.江西信丰小河镇明代客家民居遗址发掘.南方文物,2003,(03):21-27+14.
万幼楠.古柏故居——司马第.南方文物,2003,(03):102-106.
李辉,潘悟云,文波,杨宁宁,金建中,金力,卢大儒.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遗传学报,2003,(09):873-880.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第一部大型客家文化典籍客家研究文丛.出版参考,2003,(25):54.
陈水德.龙岩文化回归母体的历史认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泉州市政协.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泉州市政协: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10.
郭志超.闽客民间宗教差异的历史文化解析.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泉州市政协.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泉州市政协: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23.
吴明训.蓝鼎元家族与屏东平原拓垦的历史渊源.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泉州市政协.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泉州市政协: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27.
李怀宇.浅论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转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134-136.
陈华伟.一个传统客家村落的耕读文化与仕商精神——以连城培田为研究个案.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51-55.
钟俊昆.从文学地理学论宁都客家文学.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4):37-41.
李启福,钟善金.兴国山歌形式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4):107-109.
杨载田.闽粤赣边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探索.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4):9-12.
张应斌.黄遵宪与太平天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04):76-81.
李惠娟.论太平天国歌谣与客家山歌.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04):127-129.
谢栋元.客家话形成的三个阶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03):31-35+39.
李惠娟.海外客籍作家移民意识流变.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04):212-216.
.信息.广东艺术,2003,(04):71.
吴永章.百越与畲、瑶混同说辨正.嘉应大学学报,2003,(04):91-94.
雷近芳.结构调整是客家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嘉应大学学报,2003,(04):95-99.
宋德剑.试论客家地区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功能.嘉应大学学报,2003,(04):100-103.
陈云龙.广东电白旧时正话.方言,2003,(03):265-276.
.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方言,2003,(03):289.
温昌衍.江西石城话属客家方言无疑.江西社会科学,2003,(08):49-51.
周建新.客家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04):113-117.
姜秀红.《土楼回响》:客家人的交响曲.龙岩师专学报,2003,(04):28-29.
龚文瑞.九堡旧梦.寻根,2003,(04):137-141.
杨金涛.闽台文化自古一体.统一论坛,2003,(04):57-60.
杨天松.《雕版》:精神孤儿的命运与客家文化的彰显——吴尔芬访谈录.出版广角,2003,(08):70-72.
曾桓辉,张俊华.论客家武术的价值.体育师友,2003,(04):52-53.
谢重光.台湾客家文学述略.现代台湾研究,2003,(04):64-68.
刘大可.从地名看客家村落的历史与文化——以闽西武平县村落为考察对象.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03):31-36.
林爱芳.客家民间春节喜庆纸饰.装饰,2003,(08):85.
刘晓春.民俗学问题与客家文化研究——从民间文化研究的普同性与线性视野之困境反思客家研究.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3:25.
张国雄.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与类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79-84.
新.客家探源.福建农业,2003,(07):38.
殷宗文,徐晓红.客家女儿 赤子心——访广东叶剑英基金会会长、广东叶剑英研究会副会长黄桂清女士.中国经济快讯,2003,(27):16-20.
张木狮.广州有个“秀篆村” 秀篆有条“广州街”.中国老区建设,2003,(07):59.
杨彦杰.闽西畲族的女性崇拜及其意义.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06):70-72.
叶世明.台湾族群形成探析.贵州民族研究,2003,(02):168-172.
苏子裕.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艺术百家,2003,(02):9-12.
江金波,司徒尚纪.以文化生态学解读围龙屋建筑的风水观——兼议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文化发掘.福建地理,2003,(02):26-30.
谢明礼.闽西客家民居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以永定土楼和连城培田民居为例.福建地理,2003,(02):34-37.
谭元亨.维系不坠的客家精神—— 谈《客家研究文丛》第二辑的三部传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12-17.
杨文丰.论客家散文的审美品格.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18-22.
刘正刚.论客家文学的自觉.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23-27.
黄鹤.论转型期客家文化语境中的爱情观.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28-32.
甘甲才.中山客家话代词系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71-75+150.
郭小刚,蒲亨建.民间音乐发展现状与大众社会心理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127-131+152.
李国敏,万海燕.从赣南客家话看客家文化.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19-23.
.六堆客家文化园区.建筑创作,2003,(06):20.
梁锦梅.客家文化形成、传播与地理环境关系刍议.岭南文史,2003,(02):3-6.
江金波,司徒尚纪.粤东北社会环境与围龙屋建筑文化景观.岭南文史,2003,(02):12-14.
吴小玲.浅论北部湾地区的独特居民群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74-77.
江水莲.浅析客家山歌四句体结构.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02):47-50.
黄崇岳.南粤客家围与中原文化.中原文物,2003,(03):63-67.
钟俊昆.从文学地理学论宁都客家文学.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6.
肖邮华.抓住机遇 在创新中发展.中国博物馆学会.赣博论坛——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前瞻论文集(一).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2003:6.
周建新.从客家民间信仰看粤闽赣山区开发和客家族群的发展.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2003:6.
于永旗.秋江雁影临川梦 游子归宗费踅旋(上)——汤显祖家族南迁客家始祖有关资料的解读、厘订和蠡测..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2003:7.
魏明枢.晚清时期客家华侨在国内的经济投资.史学月刊,2003,(06):127-128.
谢重光.客家文化在台湾的变迁.东南学术,2003,(03):128-135.
甘甲才.试论中山客家话发展现状及走势.学术研究,2003,(06):151-153+136.
.食住游娱 成龙配套.对外大传播,2003,(06):43.
徐杰舜,何国强.崎岖山路上的攀登人——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二十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39-48.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全国新书目,2003,(06):31.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导师:张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曹春平.闽西南地区土楼的形态.建筑史论文集,2003,(01):103-124+276.
.客家音乐主奏乐器“凤头琴”诞生.乐器,2003,(05):107-106.
方尤瑜.别出机杼 自显秋色——山歌剧《等郎妹》文学文本解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02):59-62.
刘丽川.中国客家士文化与韩国士文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02):63-65+69.
张振兴.评马重奇著《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147.
李映发.清初移民与玉米甘薯在四川地区的传播.中国农史,2003,(02):7-13.
曾毅平.石城(龙岗)客话常见名词词缀.方言,2003,(02):177-186.
吴玉华,曾飚.赣南闽西客家风俗与中央苏区体育文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3,(05):161-162.
罗可群.古大存形象的文学再现——《喋血东江》述评.广东党史,2003,(02):47-49.
杨宁宁.“刘三姐”——壮汉民族文化交融结出的硕果.民族文学研究,2003,(02):37-40.
李小燕.为毛主席治过风寒的客家阿婆.源流,2003,(05):40-41.
曾伟东.龙岗农村城市化的发动.珠江经济,2003,(05):51-53.
钟晋兰.客家研究的新视野——评刘大可《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与《传统的客家社会与文化》.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02):78-81.
王晨.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与文化研究.导师:杨豪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谢庐明.客家文化视野中的清代赣南农村市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2):90-93.
周建新,周琍.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发展形态与地方社会.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2):94-98.
肖承光,刘勇勤.客家服色中的蓝色情结.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2):99-100.
洪毅.传承与创新——龙岩市行政中心方案创作谈.华中建筑,2003,(02):44-48.
李小燕.梅州市传统社会撑排业考察.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74-76.
郑向敏,谢朝武.客家文化在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市场作用及其开发体系.嘉应大学学报,2003,(02):100-103.
张应斌.宋代诗人与梅州.嘉应大学学报,2003,(02):104-109.
梁锦梅.客家文化形成、传播与地理环境关系刍议.嘉应大学学报,2003,(02):110-113.
温昌衍.客家话否定词"(口+盲)"小考——从香港新界客家话说起.嘉应大学学报,2003,(02):114-116.
李小燕.客家祠堂文化.嘉应大学学报,2003,(02):119.
甘满堂.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04):80-81.
曾新方.发展来自思路创新.老区建设,2003,(04):18-19.
赖龙扬.客家文化的教育生态价值初探.龙岩师专学报,2003,(02):65-67.
刘泽煊.潮州意溪的客家会馆.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02):19-23.
邢丽凤.黄遵宪与客家民间文化.导师:裴世俊.山东师范大学,2003.
刘涛.梅州客话音韵比较研究.导师:伍巍.暨南大学,2003.
何梅兰.兴国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见成效.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04):45.
.挖掘客家文化丰富资源 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龙泉驿区开发利用客家文化资源的实践和思考.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2):59-62.
布南.好听好看 雅俗共赏——观山歌剧《等郎妹》.南国红豆,2003,(02):36-38.
翁芝光.民进党的竞选三主轴与争取中间选民策略.现代台湾研究,2003,(02):20-25+57.
陈晓清.探寻逝去的文明记忆.全国新书目,2003,(04):19.
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导师:高伟浓.暨南大学,2003.
刘新华.兴国境内两个客家话点的语音研究.导师:陈晓锦.暨南大学,2003.
黎明.出场与退场.导师:陈本益.西南师范大学,2003.
杜通平,王元珑,王桂兰.今年花胜去年红——成都市龙泉驿区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思考.国土经济,2003,(03):34-36.
檀小舒.客家文化与永定土楼旅游资源的深开发.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01):19-22+45.
陈世松.贡川陈氏家族源流考.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01):52-56+90.
郭启熹.客家民系在闽西的形成与发展.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01):57-60+82.
李志文.客家土楼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与精神性建构序列浅析.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01):91-96.
侯井榕.从语言探讨三江六甲人的族源.广西民族研究,2003,(01):81-88.
陈潇儿.南方筝派漫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1):31-32.
唐永葆.在罗九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1):106.
陈天国.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1):107.
陈立中.湖南客家方言演变原因探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2):123-128.
刘纶鑫,田志军.客赣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2):115-120.
温昌衍.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2):121-125.
胡性初.英东客家话记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1):110-118.
刘大可.闽西客家人迁台与定光古佛信仰.台湾研究,2003,(01):86-91.
吴碧玲.三明山歌的艺术特点.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92-97.
杨载田,钟顺清.闽粤赣边客家文化与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25-28.
陈金泉.客家古村白鹭的民居建筑.小城镇建设,2003,(03):55-56.
刘深.一个人的海.招商周刊,2003,(09):48.
罗昕如.湘南土话词汇研究.导师:鲍厚星.湖南师范大学,2003.
张海华,肖承光.客家童帽文化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1):78-81.
林晓平.赣南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1):82-85.
赖观扬,赖祯伟.赣南最早的客家人——宁都赖氏.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1):86-87.
康洪生,谢征.论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与赣南客家山歌音乐文化之传承.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1):118-119.
韩小林.近代西方教会在粤东客家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述略.嘉应大学学报,2003,(01):110-113.
周建新.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嘉应大学学报,2003,(01):114-117.
李寿麟,牛田人.客家采茶戏源流考.嘉应大学学报,2003,(01):118-119.
冯光钰.客家筝乐之光——纪念岭南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诞辰百年.乐器,2003,(02):31-33.
周建华.客家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理学.江西社会科学,2003,(02):74-76.
吴炳玉.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闽江学院学报,2003,(01):115-118.
金甦,胡军华.闽西客家睦族恳亲简论.闽江学院学报,2003,(01):119-122.
陈弦章.唐宋闽西汀州蜡贡谈.龙岩师专学报,2003,(01):71-73.
丛琳娜.客家文化与图书馆建设.龙岩师专学报,2003,(01):74-81.
廖云白.客家吉祥文化——铃帽.寻根,2003,(01):134-137.
谭元亨.小康社会与民系意识的自觉.学术研究,2003,(02):10-9.
陈红燕.小析客家山歌的语言艺术.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01):44-46+53.
陈红燕.小析客家山歌的语言艺术.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01):44-46+53.
熊青真.熊青真作品.东方艺术,2003,(01):172.
王崇惠.全国台联出席澳门客家崇正总会和澳门商贸总会成立大会.台声,2003,(02):32.
黄明秋.龙南关西客家民居门窗雕刻艺术初探.装饰,2003,(02):64.
谭子泽.英德市明迳镇民俗调查.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75-78.
宋全忠.他们终于既认“爹”又认“爷”了——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会长肖光麟河南寻根记.中州今古,2003,(01):37-39.
陈丽明.方志与客家研究.中州今古,2003,(01):43-44.
周华平.广西贺州:处处闪耀治火经略.时代消防,2003,(01):60-61.
李冬环.客家土楼,山地聚落环境的奇葩.环境,2003,(01):36-37.
王崇惠.赣台客家文化研讨会在江西举行.台声,2003,(01):9.
陈华伟.一个客家村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变迁.导师:汪毅夫;牛康;林怡.福州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