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黄乐之、平翰等修,郑珍、莫友芝纂贵州《遵义府志》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印
(本站收藏电子版本)
参考阅读一:
参考阅读二:
清道光年间,贵州局势大体安定,由于巡抚贺长龄的督令,“西南巨儒”郑珍与莫友芝合编《遵义府志》 ,记载了大量遵义府重大的人物和事件。梁启超曾誉其为“天下第一府志”。《遵义府志》始于道光十八年,历时3年,成书48卷、80余万字。张之洞在其列出的清代25部省志、府州县志善本名录中,《遵义府志》与《汾州府志》、《嘉兴府志》并称三部优秀府志。
郑珍、莫友芝着手修志,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此时上距万历年间遵义知府孙敏政修纂《遵义军民府志》(简称《孙志》)已逾二百多年。《孙志》二十二卷,刻本已佚,仅留前半部抄本藏民间,咸、同间毁于战火。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诏令修志,遵义知县陈瑄代替因公赴省的知府督修《遵义军民府志》(简称《陈志》),迫于时限,《陈志》三十二卷,仓促成书(只三个月),几乎尽抄《孙志》,实为搪塞之作。其后一百五十多年毫无记载。修志之难,于此可见。当时的郑、莫亦茫然无所措手足。郑珍后来回忆说:“议之始,盖茫然无刺手处。留心一年,始知有《孙志》《陈志》及各州、县《草志》而得之。又一年,乃悉发荒碑仆碣及各家所遗旧记、事状。知不可复得,乃始具稿。稿盖数月间事耳(贺长龄《遵义府志序》)。据此可知,郑、莫得到的现成资料极少,绝大多数资料是从“荒碑仆碣及各家所遗旧记、事状”中重新搜集来的。为使资料准确可信,郑、莫又征引近四百种图籍进行考订,耗去的时间已经两年多了,动手写稿的时间仅几个月而已。编务如此繁重,时间如此短促,郑、莫及其同仁的辛苦程度不言而喻。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冬,史贯二千余年,共设四十八卷、计字八十万言的《遵义府志》成书,一方之全史得以问世。
参考阅读三:
遵义府志
[清]黄乐之 平翰 等修 郑珍 纂
(中华民国五十七年成文出版社据道光二十一年刊本影印)
遵义府志序
今之府州志,即《周官》小史所掌邦国之志也。后郑称如《周志》《郑书》之属者,皆亡矣。自班氏始著《地理志》,而志特史中之一,地理又志中之一耳。江文通云:作史莫难于志。余谓志府州则尤难,盖史志取一朝掌故,事具大指,即称完善。府州志虽一地理,而天文、五行、食货、职官、艺文及纪、表、列传,靡不较史加详,则志也而全史矣;分门别部,上下数千年,使相贯属,则志也且通史矣。又史志取材者,一朝之实录、起居注、会典、档案,纷罗于前,仅待裁剪,府州志则零搜碎采,事事钩稽,访古或故老无闻,摭今或谱状难恃,潜光隐德,历久愈湮;金石遗文,在远日晦。甚即六曹陈牍,非灭裂于胥吏,或灰荡于水火。文献不足,作者慨诸。至志边远之府州,则尤难之难者:欲雅则古籍无征,欲赡则名流鲜及,偶有劄录,率是俗簿,而一二贤牧守思文泽吏治,辄以无足论述置之,置之既久,则即其时可言者亦且坠失无传,以故陋益陋,缺益缺,此志之大较也。
遵义之有志,创于前明孙太守敏政,后平播仅十年,书虽不及稽古,而事详现在,简核可观。今世无传本,仅有旧钞前半,弆在民间。国朝康熙二十四年,遵义令陈君瑄奉下各修府州县志,以备《一统志》采择,迫于奏部,三月纂成。其书率尽钞孙《志》,略为增减。明末国初数十年,纷纷兵燹争据,在当时能考者概略不道,令后人无自求详实,深可惜。此志之后,至今日一百六十年无纪载矣,其旧闻之放失为何如耶!
道光戊戌冬,山阴平太守翰始议重加纂辑,继顺德黄给事乐之来作守,因踵为之,前后阅三载,书乃勒成。而是役实余门人郑生珍属稿,莫孝廉友芝佐焉。郑生尝以采著颠末告余曰:议之始,盖茫然无刺手处,留心一年,乃始知有孙《志》、陈《志》及各州县草《志》而蒐得之,又一年,乃悉发荒碑仆碣及各家所遗旧记事状,知不可复有得,乃始具稿。稿盖数月间事耳。噫,志边远府州之难,有如是哉!
是《志》也,于黔中足谓雅赡耳矣。昔窦德元不能对帝邱之问,到今谈者陋之,今郡人有是书,其可以不德元乎!【凤麟按:《唐会要》卷二七:“麟德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发东都,赴东岳,十一月二十日至濮阳。上问丞相窦德元曰:‘濮阳爽垲,信良邑也,古谓之帝丘,何也?’德元不能对。礼部尚书许敬宗策马前曰:‘臣能知之。昔者,颛顼实居此地,以王天下。其后昆吾氏因之。至春秋时,卫成公自楚丘徙居之。既是颛顼所居,故谓之帝丘。爰在汉晋,隶于京师。臣闻有德者启其国土,失道则丧其疆宇,自古名都美邑,居者不一姓,故有国有家者,不可不慎也。’”元郭晦《至元嘉禾志序》:“昔窦德元不能对帝邱之问,人到于今陋之。”】然而余复有说:凡一府数百里中,风化之盛衰,民心之醇醨,政教之得失美恶,一一皆本乎长吏。如遵义者,可不谓贵州之大府也乎!经我国家相承休养理极,故其郡闾阎之殷赈,物力之丰阜,风土人文之秀泽,一切与中州等富庶之国,诚曰易治。而自昔沃土,往往不材,守令者承流宣化,又可漫无维系也乎!然则按疆域,当思何以抚绥;稽户口,当思何以保聚;询风俗,当思何以补救;奉祠庙,当思何以致祥。农桑思何以劝课,学校思何以振兴,与夫城池津梁及榷赋仓储诸大政,思何以利民而尽职。如是,则夙夜勤勤业业,日求无负圣天子委畀一方至意,庶此《志》非区区空言乎!余愿与诸君子共勖之。时道光二十有一年岁在辛丑仲秋月,抚黔使者善化贺长龄序。
遵义府志序
使者奉命视学黔陬,按临所至,每留心于各郡风土人情,以与志书相考验,盖将求副乎太史輶轩之采,皇华诹度之勤,非仅纵游观、供唫咏也。辛丑春夏岁试,上游各郡,由安顺逦迤递及遵义。驿路经过,如黄葛瀑布之奇,盘江铁锁之险,龙场驿古,怀白亭高,凡属名胜之区,未尝不揽辔徘徊,心仪往哲。但维黔地僻在荒服,文献鲜征,两汉以来,类皆羁縻匆绝。
郡县之置,始自明初。考《通志》,至明嘉靖间,始经督学谢公创修,其后中丞刘公、江公先后踵成之,然皆散轶失传。国朝以来,一修于康熙三十一年,再修于乾隆六年,以次增详,始称完善。【凤麟按:《贵州通志》有嘉靖者(十二卷,谢东山主修)、万历者(二十四卷,江东之主修,沈思充纂)、康熙者(三十七卷,卫既齐主修)、乾隆者(四十六卷,鄂尔泰主修),今并存,然皆从东瀛舶来,故钟氏不见。】郡志则罕有修之者。夫通志总括全省,文务简该;郡志专纪一隅,事宜详尽。凡省志所不及载,赖郡志以补之。然则郡志之宜亟修,与省志等。考遵义初隶古梁,继附鄨国,后属巴蜀。我朝雍正五年,割入黔疆北藩,始壮幅员,广袤二千里,田赋关税半全黔;况经列圣相承,德威远播,士习民风,蒸蒸日上,诚有非旧志所及备载者,倘非随时修葺,信今传后之谓何?
黄爱庐太守以给谏擢守此邦,振学兴文,美政毕举,独念旧志简略,慨然创修之。会岁试甫毕,出缮本志稿见示,自图说、星野、建置、疆域以逮艺文、杂记,源流洞若,门目灿然。至于表忠贞、旌节孝、著名宦、纪秀髦,无德不彰,有善必录,精炼而无秕,周密而罔遗,视旧志之粗具崖略为不侔矣。他日报政之资,采风之献,即谓得力于是书也可。道光辛丑嘉平,钦命提督贵州学政户部员外郎兼翰林院编修钟裕撰。
遵义府志序
《史记》:汉高祖入关,萧何独走丞相府收图籍,以是知天下户口、阨塞,识者韪之,谓其于为政之道,得其本而握要以图矣。郡县之有志,亦犹是也。遵义自秦以来,而国、而县、而州郡,迭有更置。至明,始定为一府、四县、一州,国朝因之。旧隶四川辖,雍正五年,改归黔省。旧无志,守土者每惄然念之。如瞽指星,昧其分杪而不敢定权衡之准也;如聋议乐,爽其音节而不能持轻重之宜也。茫然而无畔岸,纷然而无纪纲,所谓按籍而稽,循辙而往者,将安在耶?
前守平樾峰慨然有志,网罗旧闻,倡率同事为创修之举,惜未竟其事以去。己亥秋,黄爱庐给谏奉命来守是邦,以渊深之学,具经济之才,喜旧尹之先得我心,谓是书之不可不急以成之也,开招贤之馆,发金匮之藏,重删定之权,分校仇之任,盖几经殚精竭虑,无间寒暑而始竣其事焉。乃抑然自下,未敢自信,邮书示予。予阅其书,自图说、星野以至杂记、叙录,凡四十余卷。考据详核,事实简明。观乎天文,而分野可数也;尽乎地利,而疆域可稽也;焕乎人文,而学校可兴也。建置,则沿革厘然;风俗,则醇疵判然;物产,则原隰淆然。至于凛祭祀之典礼,筹仓储之积贮,总赋税之输将,筦兵戎之粮饷,靡不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后之任斯土者,可以瞭然于目,了然于心,权衡轻重之间,有所本以出政矣。是书之益,岂浅鲜哉!
爱庐夙膺简在,复登荐剡,行将大展其所学,以辅圣天子升平之化。而其治郡也,学道爱人,治具毕张。是役也,不没人善,不炫已长,盖所见者大而不同于俗吏之为也。因缀数语以序之。时道光辛丑冬月,黔藩使者长沙李象鹍识。
遵义府志序
余尝泛览天下省志,其体制纯驳,不必尽同,要皆驰骋上下,事极原委。独云、贵两《通志》,钩稽既疏,采摭复略,每一卷未终,抚书屡叹。谓是文献不足之地,此力众易求详者且然,他府州知益难为力矣。
今年秋,遵义郡守爱庐黄君,示以新撰《府志》,且属序。余受而读之。其一事一文,必详所自,则合《龙龛手鉴》例;搜罗旧碣,存目甄文,则合《舆地碑目》例。而地理水道,事加详考,使贵州之郡县山川,自汉魏来皆有端绪;溯古到今,复为年纪,使贵州之唐以前事,大半可以参求。则隐隐乎非仅一府书矣。余乃叹前之所不足者,非果不足,亦视乎人之为耳。太守斯功于遵义哉!以遵义号黔中名郡,自创志于前明万历壬子,入本朝,仅一修于康熙乙丑,嗣失修者百六十年。而我国家深仁大泽,涵泳沾濡,群忘帝力,多历年所,则所以上扬圣化,下阐民风者,不胥斯《志》乎赖哉!抑余观斯志,于典礼,于农桑、风俗,凡切于富教者,不辞赘,不嫌屑,勤恳恳焉,思深哉!《周官》:土训掌道地图,诵训掌道方志,而官并以“训”名。斯志也,意无亦不徒汇掌故、备讨论而将谂来者以柯范欤?余窃幸挂名简端,故乐识数言以质之太守。其纂修端委,各《序》已详,余何赘。道光二十一年岁在辛丑季秋月,贵州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河间李钧谨序。
遵义府志序
道光丁酉春,山阴平樾峰承简命来守播州,居以廉平,庶务毕理,念郡乘之阙而未备也,爰有事焉。知郡孝廉郑生珍之博学多闻,而属以简书之役,复以都匀孝廉莫生友芝为之佐,而身为裁定其当否。事方草创,而平君罢郡去。继之者为顺德黄君爱庐,踵其绪而期底于成。于是按之史册,以穷其源;参之群籍,以著其辨;验之睹记,以求其真。繁不伤冗,简不涉遗,以笔以削,有典有则。为目三十有三,为卷四十有八,凡三历寒暑而书用成。郡旧有前守孙君敏政之《志》,书轶不存。前令陈君瑄尝续修之,亦简陋难训。盖遵义自削平杨氏而以今之郡县治也,迄兹二百四十余年,而郡志始有定本焉。
自余监司黔中,两按播州,曾历其境而周览之矣。登碧云之峰,而睇眄,膏壤坟腴,绮交绣错,秔稻黍稌,家给而人足,茧丝之利,衣被蜀秦,商贾之挟重资而出其途者,踵趾相属,则潕水以西、乌江以南无此饶也。行其野,而户诵家絃,与机杼之声相杂盈耳者洋洋也,何风之淳欤!停车桐梓之郊,思先将军抱匡复之孤忠,而遭逢颠沛以郁郁于此也,犹有能识其轶事者乎?则慷慨欷歔,徘徊而不忍去。北眺松坎,西顾娄山,是黔蜀之吭,昔日用武之地也。追怀李于田、刘省吾之所力征而经营者,欲求其踪迹,而父老莫能言其故,则承平久而人不知有草昧之艰也,非一日矣。
夫播州自五尺通道于秦,而遥置之吏,亦第期以不侵不叛已耳,固未尝以文教治也。然而百余年间已有舍人、盛览者流,【凤麟按:犍为舍人,或曰姓郭,著有《尔雅注》三卷,已轶,清王谟有辑本。○《西京杂记》:“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其友人盛览,字长通,牂牁名士,尝问以作赋。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览乃作《合组歌》《列锦赋》而退,终身不复敢言作赋之心矣。”】各以其德业闻望自通于上国,北方之学者无以过之,得非人之不为地限者乎!而地可限耶?嗣是中朝威德不能及远,播以犬牙楚蜀之国,常羁縻而度外置之。迨唐失其柄,州之沦于杨氏者又数百年。意者山川清淑之气,蜿蟺磅礴,挺而为奇伟魁梧、贞廉忠孝之士,屈首于椎髻之君长,匿其秀而湮没不彰者,固已多欤!不然,何自魏晋以降,而可书若琎、璞之伦者竟寥寥也?能无慨哉!且凡物之否泰通塞,无定形也。使今日之涉是邦者,览夫山川之雄秀,物产之丰盈,风俗之敦厖,士之蓄道德而能文章者蒸蒸辈出,著名称于当时,尔雅之风,几冠黔服,有不以“播非人居”之言,疑子厚为妄【凤麟按:原误“忘”。】语耶?及取是编而上下其理乱、兴衰、叛服、离合之故,乃知坤舆蟠结之精灵,固已若灭若没,扼抑于千数百年之久,至今日而乃大发其华,则圣朝之德威远,而教泽之入人深也,非斯人之幸欤!自兹以往,官斯土者思取鉴得失之林,则昭然在目,既得知所损益乘除,而时修其政教。士之览邦乘而发思古之情者,知幸生明备之世,得以诗书礼乐之躬,乘时而利见,亦将磨砻奋发耻以不朽者,让能于其乡先生,即以倡氓庶而益厚其风俗,胥于是乎取之。是则两大夫汲汲此志之心。而若二生之旁搜博采,殚见洽闻,各能不负所知以相与有成,亦良有足尚者矣。爰书以告后之来守是邦者,且为邦之人士劝焉。道光辛丑季秋,诰授中宪大夫分巡贵西安大兴遵兵备道涪陵周廷授序。
遵义府志序
天下事谓非数乎哉?古吴、越、荆、楚、闽、粤诸国,大抵夷耳、蛮耳,而今则文物财赋之所薮也。秦晋之郊,三代两汉来皆帝王宅,而水泔山赭,望古者意爽然焉。是故兴衰之运,非独天时人事迭有起伏,惟地亦然。
遵义,汉所谓西夷者也,汉后虽递为郡县,经杨氏世据七八百年以至明,犹夷耳。李长垣铲平之,变以汉官威仪。入于国朝,列圣渐之文教,此周千里之地,物力殷赈,户口繁孴;非大歉,岁无不完之征;非死病,腊无不归之子。经行虽僻,无一二里无塾童声,省试举四十八人,郡获者常逾四之一。谓昔地非夷乎,今视中州何异也?非其疆索数当昌阜而然哉?庄严之兴,山之灵也;游观之华,水之荣也。人名者,必详年谱;家炽者,必整图系,【凤麟按:所谓盛世修史,明时修志也。】是皆其运之盛也,然亦其自然,非强得焉耳。有今日之遵义,即宜有今日之《府志》,可强乎哉?数千年不文之邦,今文也无以自表现,不意以余粗吏而思表现之也。思之初,颇难焉,乃已有郑君珍、莫君友芝生长其地,寂寂寞寞,互研究许、郑二三君子之业,而又不鄙余,以肯从余谋也。余谪去,又难矣,期会不失已耳,租税无缺已耳,是迂阔者诚急务乎哉?乃有张公,不病余好事而续任之,即又有黄公,精心致志,三年不倦,遂底于成,皆似有数焉,欲府无此志不得者,要亦自然,非可强焉耳。辛丑仲冬,郑君邮致锓本,以余始也,属数语识之。余感遵人之不忘余也,是书成,大为遵人庆,而使余获挂群公颊,则亦余之幸也。若是者,又非数乎哉?因书以为序。道光辛丑冬十一月,前任遵义府知府山阴平翰谨撰。
序
《府志》至今日成矣,又得诸巨公鸿文弁简端,余以谫陋适事会,乐与郡人士庆书之成,而成书颠末,虑必详以诏来者,则余虽不敏,其曷辞?序曰:
府之有志,自前明卢君守曾始。卢后十年,郡守孙公敏政经营三载,始著定万历壬子《志》二十二卷。著述家所引,皆是书也。孙《志》后七十四年,遵义令陈公瑄,迫令檄,以再阅月重纂康熙乙丑《志》三十二卷,上于朝。《通志》录者,皆是书也。《陈志》到今,又一百五十七年矣。闻嘉庆乙亥、丙子间,郡守赵公遵律力拟重修,而未属稿,以病去,前后盖无议及者。
夫以遵义为望郡若此,而文献缺若彼,此伊谁之责哉?前守平公翰,独能急人所忘,于荒山破屋中致郑君珍,付以纂辑之任。而郑君于莫君友芝,又弟之而相师友,相得也。戊戌盂冬,因捉手约蛩駏兹举。明年盂夏,平公以温水事被议去,权守张公锳继之。越盂秋,余自给事中奉命来膺守。至,张公告余旧政,意恳恳,属为平公终此。余敬承,不敢怠,独念自始事来,费皆任居亭者,诚善,然迟速不卜也;若不继,主若何?主久暂未定,来者或不乐,客若何?因与五城牧宰筹量协捐,又得郡中王方伯青莲存助义举项,而唐太守树义并二三君子亦乐赞邪许,经费乃颇可恃。知尽是,当不足,然余自力焉耳。又念猎隐搜新,必非只手足办,乃简各邑诸生,令专采访。村至乡问,摘山脉津,盖去年秋而偪綦始纾焉。自是,各门始渐次具稿。余案牍暇,时过来青阁,上下榷论,往复群说,然率无以易之。盖郑君于此书,谓孙《志》详今而不详古,陈《志》略古而且略今。今日事同创始,当使大雅通识,于兹置是非焉,若等家人米盐簿,犹不为也。所征引前籍至四百余种,并导源究委,实事求是。然苟旧说不安,虽在班《志》、桑《经》,亦力正传本之误,纠作者之失。人以为妄,意若有不屑屑计者,其记载颇每每纤繁,曰:“宁详,为后作蓝本。非文富之国,录不胜录比也。”体裁并有,自不专仿一家;随事发凡,亦不袭故习,别立总例。至今年辛丑冬,全书梓就,计凡四十八卷,目三十三,附目十四通,八十余万言。于是毕平公之雅志,副张公之重属,而余薄能鲜德,无一二善猷塞士民望,亦藉是从孙、陈二公之后,以与遵义俱存也,岂非幸哉!语曰“不习为吏,视己成事”,又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又非独余得此多师也已。时道光辛丑冬十一月,贵州遵义府知府顺德黄乐之谨撰。
征引书目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钦定通鉴辑览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钦定明史
御制纲目三编 钦定协纪辨方书
钦定仪象考成 钦定皇舆表
钦定皇朝武功纪略 钦定殉节诸臣录
钦定贰臣传 钦定逆臣传
钦定笙诗乐谱 钦定全唐文
钦定全唐诗 钦定明臣奏议
大清一统志 大清会典
大清通礼 周礼注疏
礼记注疏 论语疏
公羊疏 谷梁疏
尔雅注疏 月令章句
毛诗陆机疏 易通卦验
论语摘辅象 春秋文耀钩
春秋元命苞 经典释文
古微书 郑康成仲尼弟子传
费著文翁礼殿图考 授经图
朱彝尊仲尼弟子考 毕沅校山海经
王会解补注 家语
管子 商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
战国策 史记
史记集解 史记索隐
前汉书 前汉书注
前汉纪 后汉书
后汉书注 三国志
三国志注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北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南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五代史
宋史 元史
资治通鉴 通鉴考异
通鉴纲目 通鉴释文
毕沅续资治通鉴 宏简录
续宏简录 稗史
路史 古史考
帝王世纪 说文
段氏说文注 方言
广雅 玉篇
广韵 尔雅翼
埤雅 隶释
隶续 舆地碑目
娄氏字源 通雅
星经 推步法解
观象授时 揣籥小录
华阳国志 朱谋瑋笺水经注
戴震校水经注 今水经
蜀水经 水道提纲
元和郡县志 十道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方舆胜览 舆地纪胜
方舆纪要 舆地广记
西京杂记 宋朝事实
朝野类要 刘氏武功世录
平播始末 黔记
西南三征记 国朝征信丛录
勘播纪事 平播全书
平播录 奢崇明陷重庆纪略
南诏野史 四裔考
四川土夷考 明史纪事本末
王鸿绪明史稿 褒忠集
无名氏求野录 王公殉难录
冯甦滇考 蛮司合志
黔书 献征录
绥寇纪略 蜀碧
东华录 庭闻录
襄阳耆旧记 南越志
齐乘 全蜀艺文志
续全蜀艺文志 蜀中著作记
蜀中广记 元大一统志
明一统志 明武备志
阙里志 贵州通志
广西通志 山东通志
浙江通志 陕西通志
山西通志 江南通志
湖广通志 四川通志
四川旧志 云南通志
云南旧志 宁波府志
湖州府志 泸州志
松桃厅志 龙游县志
湄潭县志 长寿县志
綦江县志 珙县志
巴县志 泾县志
南溪县志 南川县志
乌青文献 初学记
北堂书钞 艺文类聚
白帖 通典
大唐开元礼 太平御览
太平广记 通志略
直斋书录解题 玉海
困学纪闻 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五礼通考
学政全书 江汉丛谈
蜀语 华阳风俗录
蜀都碎事 益部谈资
滇行纪程 峒溪纤志
八紘译史 东还纪程
滇黔纪游 金川琐记
锦里新编 齐民要术
农政全书 南方草木状
益部方物略记 蜀锦谱
蚕经 蜀本图经
益州草木记 异物志
竹谱 茶经
笋谱 司马公名苑
蔡襄荔支谱 邓庆寀荔支谱
博物志补 本草纲目
魏王花木志 草花谱
救荒本草 广菌谱
群芳谱 沈氏农书
务本新书 动植谱
张氏补农书 蚕桑宝要
酉阳杂俎 古今注
尚书故实 北户录
嘉话录 询刍录
清异录 瓮牖闲评
东坡杂记 梦溪笔谈
容斋随笔 媿郯录
蔡宽夫诗话 墨庄漫录
老学庵笔记 墨客挥犀
缃素杂记 东斋记事
露书 月令广义
牧竖闲谈 岩栖幽事
涌幢小品 丹铅总录
药圃同春 岣嵝神书
冷赏 蚓庵琐语
居易录 池北偶谈
香祖笔记 天禄识余
物理小识 寄园寄所寄
王睿殉难纪事 文选
古文苑 明诗综
王子安集 杜工部集
李太白集 王右丞集
柳子厚集 白香山集
元微之集 宋景文集
六一居士集 东坡集
栾城集 山谷集
任渊山谷集注 公是先生集
文湖州集 楼攻媿集
陆剑南集 周益公集
熊文稷集 项平父集
范石湖集 姚牧庵集
蹇达凤山草堂集 陶石篑集
黄辉铁庵集 宋潜溪集
刘瑞五清集 杨升庵集
吕叔简集 龚三级尚志斋稿
王应熊涵园集 陈启相平水集
陈盟雪斋集 毛西河集
精华录注 李公凯集
曝书亭集 敬业堂集
向廷赓陆海文集 彭遵泗集
彭绍升测海集 蒋心余集
吴白华集 洪亮吉北江集
赵瓯北集 顾汝修味竹轩集
曾燠赏雨茅屋集 李调元童山集
焦朴村集 刘研庄集
李天英居易堂诗抄 吴蓉塘集
赵遵律芦洲偶笔 卖闲愁集谈亮。以下郡人著【凤麟按:原为双行小字夹注。下同。】
求志轩集程生云 遵郡纪事张为政
明日悔集 覆瓿集
问石集并罗兆甡 北山集李先立
北山年谱李翔 拾遗集谈宣
白云山人集李专 敬亭集唐惟安
遵义纪闻 戊己编
觉轩杂记 遵义科名录并李凤翔
锄经堂集 梦余笔谈并黎安理
心斋随笔 心斋集并陈怀仁
咸斋集王恒 或翁集苏鲲
金粟斋集王青莲 农谈黎恂
棠荫杂稿 棠荫扎记并莫友芝
遵义诗钞 樗茧谱
田居蚕室录 巢经巢稿并郑珍
丈雪语录 大冶语录
藏天语录 一庵集
休休集
遵义府志总目
卷一 图说 星野
卷二 建置
卷三 疆域形胜附
卷四 山川
卷五 水道考
卷六 城池街坊村场附
卷七 公署
卷八 坛庙寺观附
卷九 关梁
卷十 古迹冢墓附
卷十一 金石
卷十二 户口
卷十三 赋税一
卷十四 赋税二关榷、杂税、经费、积贮附
卷十五 蠲恤养济院、养育堂、漏泽园附
卷十六 农桑
卷十七 物产
卷十八 木政
卷十九 坑冶
卷二十 风俗
卷二十一 祥异
卷二十二 学校一
卷二十三 学校二
卷二十四 学校三
卷二十五 典礼
卷二十六 兵防驿递、马政附
卷二十七 职官一
卷二十八 职官二
卷二十九 宦绩一
卷三十 宦绩二
卷三十一 土官
卷三十二 选举
卷三十三 人物一列传
卷三十四 人物二列传
卷三十五 人物三列传
卷三十六 人物四列女传
卷三十七 人物五列女传
卷三十八 人物六寓贤、方伎
卷三十九 纪事一周秦至五代
卷四十 纪事二宋至明
卷四十一 纪事三国朝
卷四十二 艺文一诏敕、奏疏
卷四十三 艺文二露布、记、序
卷四十四 艺文三碑记、文、檄、教、论、难、考、辩、书后、墓志铭、赋、颂、铭
卷四十五 艺文四诗
卷四十六 艺文五诗
卷四十七 杂记
卷四十八 旧志叙录
右卷凡四十八,为目三十三,成书八十余万言。其为体例,匪依只篇。亦云汇集,匪一家言。溯古究今,必著厥原。毋敢身质,以欺世贤。地理水道,图经之根,批卻导窾,亦夥颐陈。诤友可为,敢佞古先?近多不备,缘牍靡完。义从盖阙,观者孰怨?粤在作鄂,言还于滇。平公时守,实为郡循。尝嘳巨□(字左垂右夬),兹焉齾然。平公谓言,是宜有文,子盍鸠搂,吾主而肩。言旋计偕,明秋南还。屡简乃来,权舆已春。惟言实□【凤麟按:字覄(伏换服)。】,生晚尠闻。世有旦巧,匪言之伦。唐肆无材,其奚斧斤。天辅其衷,乃孙乃陈。乃底厥基,待我后人。亦惟旧记,咸麕咸臻。惟谱惟碣,亦惟德邻。重光赤奋,已事而竣。惟俶于兹,有百其旬。成者黄公,轫者实平。毗言谫□(字左谷右凡,音剧,疲极也),时惟莫君。爬乱罝遐,之子实勤。乃兹麤粗,首末可观。禾纪倦翁,未成而迁。石湖志吴,以议阻刊。兹成兹刊,以弛鲜民。抚今伤怀,潸焉永叹。天刑人祸,乃中所亲。出知所为,諗就惟门。兀兀谓何,悠悠百年。后有贤者,亦从掊焉。东里郑珍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