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李诠林博士学位论文《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指导教师汪毅夫)摘要

2005年12月 暂无评论
2005年12月:

2005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李诠林博士学位论文《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指导教师汪毅夫)摘要

 QQ截图20200320172149.jpg

摘要:

台湾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载体有汉语文言、国语(白话)、方言(客家语、闽南语、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和日语等多种样态。本文尝试从文本创译用语的角度构建台湾现代文学史,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台湾现代文学进程中的独特的语言转换现象。

本文以语言转换为经脉,以台湾光复为界限,将台湾现代文学史分为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日据时段(192311-1945815)和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1945816-1949520)两个大部分(上下篇)进行论述;其中日据时段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阶段(19376月日据当局废止台湾中文报刊及报刊汉文栏之前与其后)。并按文学本体与文学外围文化及两者的融混共生形态(主要表现为文艺论争)将两个大部分(上下篇)分别划分为文学外围书写、文学的内部考察、文学内外的纠葛缠绕三个论述角度与层次。

文学外围的社会制度等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和外围书写(如流散写作)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映摄着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意涵。

文学内部的边缘书写(如女性文学、地下写作、民间写作等)、语言转换(如中——日文间的转换、文言——国语间的转换、方言——文言及方言——国语间的转换等)、文化隐喻(如叙事结构的隐喻、人物形象的隐喻、背景的隐喻等)则显示了台湾文学追求进步、坚守中华文化的韧性抗争精神。

日据时段的文艺论争与光复初期的文艺论议组成了文学外围事象与文学内部事象沟通的桥梁,实时控导着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本质发展方向。

经过对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周边文化、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的全方位扫描,本文认为,边缘书写、语言转换、文化隐喻,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坚韧持守是台湾现代文学史最具规律性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语言转换; 台湾现代文学史; 边缘书写; 文化隐喻; 中华文化持守;

 

导师:汪毅夫

1.jpg

2.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05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李诠林博士学位论文《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指导教师汪毅夫)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邓晓华博士论文《汉藏语系的语言关系及其分类》摘要         2005年5月暨南大学李冬香博士论文《湖南赣语语音研究》(指导教师詹伯慧)摘要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