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何丽博士学位论文《柳州城市发展及其形态演进(唐~民国)》(指导教师刘管平)摘要
摘要:
以广西四大城市的区域军事体系与城镇经济体系作为宏观分析课题的切入点,在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发展与城市形态三个研究对象中建立宏观~微观的研究视野。以个体城市发展及其城市建设关系的研究为重点,其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唐~民国期间柳州的城市发展规律,柳州城市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剖析影响两者的历史驱动力及其作用机制。
四部分研究内容组成整个论述过程: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全部章节,是对“学科及方法、概念的梳理与分析”;第二部分为第二~七章的全部章节,分别阐述柳州城市的萌发条件及其历史沿革、柳州城市发展的历史人文条件、柳州城市职能及其性质的历史发展、封建时期柳州城市形态的演变、近现代柳州城市的空间转型、柳州城市建筑的发展,属于“个案的历史研究”;第三部分的“历史规律的总结与归纳”与第四部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探索”为“结论”部分。
五方面的历史实证表明:1、中央王朝对该区域的政治、军事、民族政策与策略,是决定该发展趋势的首要因素,它们的作用力通过形成广西“桂柳邕梧”(军事与经济)城市体系对柳州形成外部驱动:柳州在四城鼎立不断形成或消长的格局中后来居上,即清代大发展,民国赶超其它三城;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城市的研究,应考虑区域民族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应结合“城”“郭”两方面的关系来展开;3、影响柳州城市发展与形态演进最主要的内在要素有:自然地理要素;科学技术(交通技术、城市防洪技术、营建技术);主要的驱动力有以下三项:民族矛盾;军事战略地位升降;社会文化变迁(民族结构与文化变迁、商绅与军职阶层主导地方自治、政军精英建设导向);4、不同尺度“城-堡”建筑形式的运用,是人文对立背景下柳州开城立地、形态拓展与演进的重要手段;5、从柳州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的历史阶段考察,唐~民国柳州城市的发展,可概括为:唐宋吸收中原文化阶段,明~清初的“城-堡”发展阶段;清中叶后的“桂中商埠”发展阶段;民国~解放后的“西南交通枢纽”阶段。其城郭形态相应呈现为:封闭-对立、空间分化-融合、开放地疏散发展三种特征。
总之,唐~民国时期,随着自身城市职能的不断完善,柳州城市发展,是一个由被动式发展(区域城市体系外部驱动)逐渐走向主动式发展(本城社会与经济力量发动)的渐进过程。其城市形态上,主要体现为:以舌形凸岸的山水环境为依托,“民”进“夷”退,不断向南、西南方向拓展,形成中原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并存的“山城水”形态特征。
以柳州城市为例的理论研究表明:1、古代区域城市体系通过区域经济和区域交通联系促进体系内部个体城市的发展,可作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史研究的一种思路;2、明代“子城-罗城”构城形态,在地方军事形势加剧时期仍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形式;3、经济条件和地处流域上游的丘陵河谷因素促进了城市的被动式防洪策略,使城市防洪成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无法呈现典型布局的因素之一;4、经济用地由附郭(野战堡垒区)向“城”(永备筑城区)内部突破与发展,促进军镇向“城+市”转变,是边疆“城-堡”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5、民族矛盾是影响古代西南边疆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因素;6、粤西少数民族建筑与中原建筑、岭南建筑文化,通过建筑空间布局、改造功能空间形式、改进建筑构造、借鉴装饰题材、建材等形成相互交流与影响。
关键词:区域城市体系; 城市发展; 城市形态; 柳州;
导师:刘管平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