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罗颖男博士论文《信仰与民族认同——巴色会在广东客家地区的自立进程(1875-1937)》(指导教师李雪涛)摘要

2017年5月 暂无评论
2017年5月:

2017年5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罗颖男博士论文《信仰与民族认同——巴色会在广东客家地区的自立进程(1875-1937)》(指导教师李雪涛)摘要

 QQ截图20200318154724.jpg

摘要:

本文将以德文原始档案为依托,"全球地域化"的视角出发,分析巴色会(Basel Mission)在广东客家地区的自立进程,并将其放在"基督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全文结构以客家基督徒的"信仰—民族认同"为明线,按照时间顺序细致梳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非基督教运动等不同历史时期巴色会基督徒认同的变迁,并结合以传教士为主导的教会"制度"变革,探讨认同和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到同时展开、两线并重。

第一章将对19世纪新教差会来华做一概述,考察德国差会与英美差会的差别,以突出巴色会的特殊性和研究价值。另外,本章还会梳理巴色会的成立及在华早期传教概况,着重分析"敬虔主义"背景下巴色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纪律,为后文探讨教会制度和基督徒认同的变迁做好铺垫。

第二章,将以《巴色圣会规条》为依据,"童养媳""祭祖"两个方面分析传教士和信徒的分歧,揭示信徒信仰认同和传统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19世纪是教会自立的萌芽期,本章将详细介绍70年代后差会内部关于教会"自养"的讨论,以及制度方面的初步尝试和失败的结果。期间,嵩头堂会发起了客家教会史上第一次"自立运动",本章也将分析这一个案的起因、结果和影响,探究"自立萌芽"未能结果的原因。

第三章,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线索,一方面梳理客家信徒民族认同兴起的历程,另一方面关注差会和传教士在教会制度方面所做的推进——从自立思想的正式提出到《中国教会组织》的颁布,一个客家自立教会的基础已然成形。另外,还将着重探讨"一战"对自立进程的影响,巴色会因德国差会的身份遭受重创,中国教区事业一度陷入瘫痪。作者对此将围绕教会制度的停摆和基督徒宗教信仰的动摇展开论述,以窥探巴色会与英美差会在中国教会自立方面所显现的最大不同。

第四章重点关注崇真会的成立。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基督徒普遍接受了"中国的教会"的概念,"本色化"成为中国基督教界的共识。民族认同已经上升为客家信徒最主要的身份认同,集中体现在崇真会的成立上。本章将梳理崇真会的筹备过程,分析差会与新生教会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以探究"半自立"的性质对崇真会初期发展的影响。同时,设专节考察新颁布的《中华基督教崇真会会规》,"童养媳"等涉及基督教婚姻的规定与《巴色圣会规条》进行比较,结合教徒对新会规的执行情况,分析相对松弛的教会纪律对信徒认同所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探讨非基督教运动影响下的崇真会。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在全国各地的影响超出之前任何一次反基督教运动,也迫使崇真会及其客家信徒必须认真思考他们的生存问题,并且面临国家政治的重大考验。客家信徒的解决之道是将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相融合,构建一种"基督徒中国人"的身份。崇真会的完全自立意味着教会完全从差会中脱离,本章也将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西平等合作"模式进行分析。

在结论中,笔者将进一步对巴色会的自立模式和客家信徒的认同变迁做整体性的分析。

 

关键词:巴色会; 自立; 客家信徒; 信仰认同; 民族认同;

 

导师:李雪涛

1.jpg

2.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17年5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罗颖男博士论文《信仰与民族认同——巴色会在广东客家地区的自立进程(1875-1937)》(指导教师李雪涛)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16年厦门大学Mira Murniasari(米拉)博士论文《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印尼华人研究》摘要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王东博士论文《明清广州府传统村落审美文化研究》摘要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