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大学刘晓华博士论文《林海音研究》摘要
摘要:
林海音(1918-2001年),一个集作家、编辑、出版人于一身的文化人,基于他特殊的能力,在台湾文学界是一种罕见的本事。更由于他是一名女性,而且是一个注重家庭生活的妇道人家,却能协调三种看似不同而可综合起来的行业,这是中国古今中外文学界的鲜迹。基于大陆近年研究林海音的,仅停留在作家作品的直线研究领域;台湾方面研究视角虽愈来愈宽广,涵盖面也比较拓宽深邃,角度亦比较新颖,但是研究者过于聚焦单一议题。风格、编辑、出版各自论述,不敢跨越彼此研究领域的鸿沟。对于林海音创作风格穿越副刊编辑、纯文学刊物编辑、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编辑由来无人问津。这或许是一个作家庞大的文学编辑风格体系使研究者怯步,亦可能在资料上因为两岸学术沟通困难不易寻获而仅止于此。对一位曾经引渡京派文学,忠于台海两岸文学整合的女文化人,他的文学风格的编辑理念正为这个领域留下一处空白。
基于以上的原因,本论文首先以林海音本人的人生阅历,论述其文化人格的形成,以及对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通过论述林海音创作作品所遵循之风格流派的影响与师从,从中总结出其文学观念的形成。进而叙述他从报业新闻业专业训练影响其创办纯文学杂志编辑经验的生展和形成。并着重分析《纯文学》月刊的风格,实质是秉承朱光潜和夏济安后来接办的《文学杂志》。从比较3个刊物中,总结出林海音的编辑理念之承袭,并在前辈办文学杂志的编辑基础上创新的特色。论文亦同时侧重分析出林海音的另两项文学活动:10年的报业副刊编辑经验与27年的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编辑特色,以期总结其所有文学编辑业务的编辑理念。最后论文以林海音创作风格与编辑理念的内在联系,完成叙述一个纯文学起始、发展、回归与终结的历史。
本论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论述论题:
第一章:林海音文化人格的形成一本章共有5个小节。第一节个性和创作个性的形成。从其天生优秀的领袖素质个性,及后天家庭教育与社会认知形成的创作个性,练就了作家的文化人格;第二节客家精神素养的影响。林海音父亲的客家传统,克难进取、硬颈精神、崇文重教、冒险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型塑部分作家的文化人格;第三节北京文化素养的形成。作者北平文化中心居所,一生与文化人结缘(父亲、夫婿、雇主、家翁),个个不是报业新闻背景就是京派文人学历。无形中训练了林海音成为写作、编辑和出版的才智:第四节图书馆生涯的经历。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博尔赫斯在图书馆生涯达成文学梦想的个案,述说林海音的图书馆工作亦获得图书编目训练,成就了编辑出版家的美梦。第五节台湾文学契机。分析台湾女性文坛的沙漠时代,提供林海音时机以文学沙龙群聚文人社群,成功为其一系列文学活动打下稳固的基础。
第二章:林海音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这章共有5个小节。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价值。以解释文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存在的意义为大前提,引导论述林海音文学价值研究范畴的方方面面。第二节林海音独特女性意识觉醒。叙述北京的妇解运动蕴育出林海音独特的女性意识觉悟。诠释他对女性实质婚姻的深刻的认识,并对婚姻质素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为小说笔下的女性指出一条婚姻之路。作家通过小说表达对旧式女性坚韧婚姻的敬重,以期展示不以西方妇解思想作为评析中国实际女性觉悟意识的本源。论文指出客家女性天生的觉悟意识,是林海音成长的模式典型基础。第三节林海音文学“人性”的制高点。以秉承京派文人以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基点,陈述师从凌叔华、尊崇沈从文创作,并以《烛》、《晓云》为个案研究,确认林海音的人性创作作品。第四节林海音文学“善”的最高理念。本节对文学的“善”念价值作了诸多理论上的阐释。林海音文学志业中“善”念作为,并由此伸延扩散至文学作品的精神。其善举与善念的传播带动台湾建立人文社会的关怀。第五节林海音纯文学隐含海峡两岸背后的政治功能。林海音复杂的身份归属却始终忠于“两岸一个中国的情结”认同。这份坚持是一种付诸纯文学的政治诉求。这种勇气最终得以搭建两岸文学的交往,建立与大陆现代文学文坛的友情。奠定了纯文学在文坛上被认可的流派地位。
第三章:林海音创作的风格--本章共有4个小节,分述小说、散文、儿童文学、京味儿的创作风格。第一节小说。通过专注女性婚姻题材,以写实人道主义,体现温情主义,小说家应有广大的同情的理念,以及小说中的语言风格,解读分析小说对女性追求生命价值的思考。论文中对作家小说中情牵两岸的温情大义,对来自各阶层人物的温馨情怀,使他的温情主义有了新的意义。论文进一步解构林海音另辟蹊径追寻模仿沈从文的小说新文体。使作家的小说有了更高的艺术技巧来表现小说的灵魂,呈现更深的人性思考。小说整体语言风格体现真善美的语言力量;第二节散文。本节追溯中国30年代散文创作高度繁荣形成的流派,审视林海音散文风格的溯源。这一节以题材和主题区分林海音散文书写的概况。并详述散文是一种极具挑战性与极度自由发挥空间的文体。以致林海音因具捕捉、筛选和运用信息的强势,弃小说而选散文,以适应台湾工商业发达读者选择短小精悍的消闲读物,成为文体发展不可逆转的事实。林海音散文风格主要是为构思一部台湾文坛散文史而书写。其散文对散文界有着一定的文献参考价值;第三节儿童文学。这一节以林海音儿童缘、儿童文学教育观,以及一趟“作客美国”之行,触发了儿童文学使命感。作家由此以身力行,从事创作和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林海音儿童文学风格特征主要是确保作品老少咸宜、重视西方创作之科学态度,强调作品的教育性功能。作家始终怀着远大的目标,为出版崭新观念的儿童读物,建立一个其有世界儿童阅读水平的社会环境,以改变人们对待儿童文学事业的态度;第四节京味儿风格。这一节叙述林海音公认的京派身份是京味儿小说之所以然的特征。其中《城南旧事》、《烛芯》、《婚姻的故事》是京味儿小说的代表作。并由此展述以北平为主流的京派小说《城南旧事》在台湾的边缘化诞生和发展;而凌叔华的正统道地的京味儿小说《古韵》,却从边缘化的伦敦展开,成为京味儿小说的中心。最后这两本书都分别回归原地。这是京味儿文学的趣事。
第四章:林海音《纯文学》月刊的编辑理念--本章共有4个小节。第一节概述林海音北平与台湾两地结下与报业副刊编辑不解之缘的关系,从而累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第二节通过对比朱光潜与后续夏济安接办的《文学杂志》,分析林海音办《纯文学》月刊杂志是承袭两位前辈的杂志风格,并由此发扬光大,建立专业的权威性杂志的学术水平。并以梁实秋与朱介凡作为佐证该刊物具有朱、夏2位学者办刊风格的实据。第三节林海音《纯文学》月刊的编辑理念。这一节以自由主义建立新文化、承继建设纯文学、使学术大众化、坚守文化人从商原则、展现传媒新思维,以战略眼光抓住新的文学形式作深度报道,为该刊物整体编辑理念的总结。第四节叙述《纯文学》以纯文学出版社的形式展现新姿,最终仍敌不过大资本商家的竞争而终结。然而它终究成功交留发源地北京现代文学馆,成为中国台湾部分的文学史板块,永记史册中。
第五章:林海音文学风格的编辑理念--本章共有2个小节。第一节简介林海音10年《联副》的编辑方针与27年的纯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策略方向。并呈述纯文学出版社全程创立、兴起、繁盛、衰败、结束的过程。第二节林海音创作风格与编辑理念的内在联系。论述作为编辑作家化的林海音,其作品风格的内涵贯穿在编辑理念中转变成新的价值。
总而言之,本论文正是通过以风格和编辑中心主题的思路,阐述风格与编辑对文学传播出版这条线路上,描述林海音在台湾文坛建构独特文学风格的编辑理念,以及人们对他编辑出版德泽千秋大业之精神景仰。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触及台海两岸作家“两地”的文学经历,为力求论述出一篇客观、严谨、翔实的学术论文,除了在新加坡各大学收集有关林海音书籍资料外,曾多次造访台湾大学和台湾国家图书馆以摄取丰富的原始文献。论文研究旨在填补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岛有关林海音研究的空白部分。谨此希望本论文能提供作为中国台湾部分文学史研究的可借鉴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林海音; 创作风格; 编辑理念; 纯文学月刊; 纯文学出版社;
导师: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