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赣南师范大学胡丹硕士学位论文《豫、闽、粤地区传统筝乐比较研究》(指导教师李玫)摘要
在中国九大筝派中,河南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代表性筝乐类型,福建筝、客家筝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代表性筝乐类型。在筝曲演奏中,三者风格各异,而音乐母体形态却存在一致性特点。以中原人口迁徙为线索,从豫闽粤三地筝乐历史与传承、筝乐比较以及传统筝乐传播三个方面,将南、北筝乐流派进行曲谱与演奏技法进行比较,探究三个地区筝乐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豫闽粤地区的筝乐历史概况和谱系传承。该部分从历史概况和谱系传承方面对豫闽粤地区传统筝乐流派历史与谱系传承进行梳理,并对三个筝乐流派有突出贡献的筝乐演奏家进行介绍;第二章豫闽粤三个地区筝乐的曲谱与演奏技法比较,从段式、句幅、句法、音阶、调式、板式、音域、起句、落音等结构布局方面来对豫闽粤三地筝乐曲谱内在结构进行分段式比较研究,曲谱分析方法运用赵宋光教授、李玫研究员等人的旋律分析方法,从中寻找三地筝乐的共性与差异;第三章从三地筝乐的相通性看传统筝乐的传播,根据前一章分析研究的形态规律结论,寻找与阐释隐藏的文化信息。
本选题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为:通过运用赵宋光教授十二维度的分析方法以及综合借鉴李玫研究员关于分析模式运用的具体方法对其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
从分析结果来看,三地的筝乐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特点。
将三地音乐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历史与区域历史结合性研究,发现福建筝与客家筝主要分布地区存在大量的来自中原的移民,大量从中原地区迁出的移民将传统音乐传播到了南方地区。在历史发展中,这些音乐受到了族群的有意识维持,使得传统文化得到留存,进一步保持了其传统性的地位。
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人的代际性维持也是人为的因素。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文化的传播并不像基因一样,在发展中逐渐变弱,也不像放射性物质一样,具有一定减弱的衰减期,直至消失。从道金斯的理论中可以看到,就音乐而言觅母是一种文化意识,也是一种文化理念,它依托于具体可感的旋律、音调而存在,它在文化的传播中以及代际传承中,它不仅能够在不断变化中进行传承,从一个个体跳到另一个体中,同时它也会与其他文化觅母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复合体”,这种文化觅母的复合体由单一变成多元,筝乐也从一个流派变成多种流派。然而,当面对由同一源头的文化而演变成的多种流派音乐,通过对不同流派的追根溯源,两相对比,还是能够从多种觅母复合体中找出具有相联系而一脉相承的觅母。这种文化觅母的传播与传承,就像植物种子一样,借助自然物候等外力传播到了各地,在不同地区,这种种子(包括母树结出的种子)与其他种子相互授粉,结出形态各异果实,这种形态各异的果实被人们归结为不同种类。而不同种类的果i实就是不同流派的筝乐,虽然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其结构特点、调式特征、演奏技法等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一致性方面。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