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中央民族大学刘慧莹硕士学位论文《闽西洪坑村土搂的形成与发展初探》(指导教师苍铭)摘要
摘要
土楼是客家人的特色建筑,洪坑土楼群最具建筑与历史价值,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在多次的田野调查与大量文献史料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讨论了洪坑土楼的形成与发展。文章分为三部分,由绪论、主体、结论组成。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学术史及研究方法。学界对于永定客家土楼的研宄有许多成果,集中从建筑学、人类学、民俗学的视角对永定客家土楼或是福建土楼进行宏观研宄。针对一个土楼乡村聚落的微观研究很少。
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有五章,讨论洪坑土楼的概况、发展的历史与原因、建筑技艺、功能与文化、土楼的现状与保护。第一章介绍了研宄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洪坑村的行政与地理分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洪坑土楼的概况与重要意义。第二章讨论了洪坑土楼的历史发展与形成原因,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洪坑土楼的初级阶段、成熟阶段、鼎盛阶段,讨论了三个阶段土楼的特点,并且总结了洪坑土楼形成的三个原因。第三章阐述了洪坑土楼的功能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一个具有多种功能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洪坑土楼。土楼有宜居、安全防卫、教化育人,节能环保等功能,土楼承载了客家人耕以致富、读以扬名的耕读精神,聚族向心的居住文化。第四章讨论了洪坑土楼的营造技艺,展现了洪坑客家人团结奋进、不畏艰难的宝贵品格。第五章讨论了洪坑土楼的现状,既谈到了洪坑土楼的发展契机,又谈到了洪坑土楼面临的压力,还谈到了对土楼实体与文化的保护。
第三部分即第六章为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洪坑土楼群保存完整,土楼建造技艺成熟,还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