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广西大学褚俊海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桂南平话与白话的介词研究》(指导教师覃凤余)摘要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指导,参以语言类型学背景下的介词理论,对桂南平话、白话的前置介词、后置介词和“V+X+L”中的趋向成分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桂南平话与白话中具有更典型的“SVO"倾向的类型学特征,具体表现为:静态处所介词和与格或受益格介词可后置于动词短语;后置词不发达;发达的“o+x+L”形式,使“x”比普通话中的趋向成分具有更强的介词功能;桂南平话、白话的“挨”或“着”还不是真正的施事标记,而是一个遭受性影响的标记;表处置义不是用受事标记提宾的手段来完成的。
全文分为七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材料来源等。
第二部分本文所用介词的界定。语法上的介词就是指用来标记在句法上处于间接格位置题元的虚词。
第三部分介绍桂南平话、白话的前置词系统。详细描写了处所格介词和与格或受益格介词等的语序和其语法化路径。
第四部分介绍了桂南平话、白话的后置词系统。详细描写并分析了其后置词不发达的特点。
第五部分论证桂南平话、白话的趋向成分比普通话具有更典型的介引功能,并介绍了其概貌特征。
第六部分分析讨论了桂南平话、白话的被动旬和处置句特点。认为桂南平话、白话的“挨”或“着”还不是真正的施事标记,表处置义的受事标记还没形成。并分析了与此相和谐的语法系统体现为较强的“v0”倾向。
第七部分总结分析了桂南平话、白话的前置词、后置词、趋向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桂南平话、白话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意义。
最后是结论部分。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