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民国二年)6月19日上思府改为上思县属南宁道
春秋战国期间为百越(粤)地,秦属象郡(郡治在临尘,今崇左市境),汉初,属南越地。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六年(前111年)将南越原南海、桂林、象三郡划为交趾刺史部,下设苍梧、郁林、合浦、南海、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上思属合浦郡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刺史部,上思属交州刺史部的郁林、合浦二郡地。
三国时,为吴辖地。吴区域内置荆、扬、交三州,交州治所在番禺(今广州),上思仍为交州的郁林、合浦二郡地,至永安五年(262年)改属郁林郡地。
西晋将交州分为交、广二州,广州辖郁林、桂林、苍梧、高凉、始安、临贺、始兴、南海等八郡,州治在番禺(今广州),上思属郁林郡地。
东晋分郁林郡,置晋兴郡,上思属晋兴郡地(郡址在今南宁市)。
南朝宋、齐、梁、陈时分别属广州的晋兴郡地和南定州的晋兴郡地(郡治在今南宁市)。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大将刘芳开通交趾路,在上思境内设镇守,但不久又撤销,时上思属郁林郡。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清平公李弘节遣钦州镇守宁师京沿刘芳开至交趾的故道,开拓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今上思境内西南部设置瀼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临潭郡;领瀼江(又称临江)、波零、鹄山、宏远4县,郡治瀼江;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瀼州,属岭南道。天宝初年,在今上思境内东北部开置羁縻上思州,属邕州都督府。
五代十国,为南汉地,沿袭唐制。
北宋撤销瀼州,并入羁縻上思州,隶属邕州。宋皇祐年间于羁縻上思州西部设置迁隆土州。
元改羁縻上思州为上思州,隶属广西两江道宣慰司左江思明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左江思明府,二年,土官黄英杰(又名黄龙冠)领导农民起义,将上思州改称高噩州;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复称上思州;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土归流,改属南宁府,州治从明江南岸旧州迁至明江北岸现址,迁隆峒归上思承审。
清,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仍属南宁府;光绪十二年,改属太平府,十八年(1892年)上思州改为上思直隶厅,属太平思顺道。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日,上思直隶厅改为上思府,民国2年6月19日又改为上思县,属南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