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云南大学刘敏健硕士学位论文《明清时期道教与梅州民间信仰的交融与整合》(指导教师郭武)摘要
摘要
梅州是粤闽赣客家聚居区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中心。在梅州客家文化中,道教和民间信仰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明清时期,道教和梅州民间信仰的交融与整合,更是推动梅州客家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道教自两晋始,便随着南迁移民迁入粤闽赣地区时便传入梅州,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梅州吕帝庙(今赞化宫)建成,道教在梅州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在国家、士绅和民众等各层面的影响下,梅州的道教宫观数量和活跃的道士人数较之以往都有所增加,吕帝庙的建成更是千百年来梅州道教史中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因此明清时期是道教在梅州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梅州客家人祖先的漫长迁徙过程中,面对沿途的困难险阻,他们往往会祈求神灵的庇佑。而到了定居地后,也会尊崇各种神灵,期望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这渐渐形成了梅州民间信仰的内容。梅州民间信仰,整体上体现出实用性和层次性两大特点。实用性体现在神灵各司其职,而民众在不同时期会拜不同的神灵。层次性则体现在神灵,尤其是土地神所守护的范围上,从伯公到公王,层层叠进。梅州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神灵当属祖先神,这是梅州民众祀奉最为虔诚的神灵。
明清时期,道教和梅州民间信仰的联系体现在两者的交融与整合中。所谓交融,即两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这体现在明清时期梅州的道士家族和梅州的庙会中,道士会主持上表环节,这一环节来自道教“上章”仪式。总得来说,虽然道教和民间信仰产生了交融,体现出浓厚的民俗色彩,但也保持了一定自身宗教的色彩,是宗教性和民俗性并存的现象。而道教与梅州民间信仰的整合,这是在梅州士绅,即宗族和士大夫的主持下形成的。梅州士绅在地方推行儒家的礼仪标准是,将两者整合,使其成为了符合儒家标准的地方文化。士绅在地方实行的儒家化运动,是明清时期华南地区的普遍现象,道教与梅州民间信仰的整合,是这一运动的其中一环。而两者的交融与整合,不仅维持了梅州社会的稳定,更是推动梅州客家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