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广州大学马梦楠硕士学位论文《大埔广东汉乐民间传承活动中教学形态研究》(指导教师马达)摘要
广东汉乐是客家先民在中原辗转南迁的过程,由中原音乐文化与客家当地的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的音乐文化产物,也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广泛流传于粤东、赣南、闽西南、台湾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间,在广东省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这一乐种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中原音乐文化与客家当地的民间音乐相交融形成的广东汉乐已经在大埔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大埔县珍贵的文化品牌。特别是在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以下简称“汉研会”或“汉乐研究会”)的牵头下,开展了各种民间传承活动,构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样态,为大埔广东汉乐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研究从教学形态的角度切入,首先,以大埔县广东汉乐民间传承活动中的教学形态为研究对象,对广东汉乐民间活动的基本形态进行阐述。其次,通过对教学形态的外在表现、内在结构及相关范畴的解读,形成对教学形态的整体理解,进一步对大埔县广东汉乐民间传承活动中呈现出的不同的教学形态进行分析。第三,是研究者对不同的教学形态的特征进行研究。教学形态的特征包括教学时空、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特点等。笔者将通过观察、访谈以及在现场所做的笔记作为一手资料,另外通过亲自参与民间的“和弦”活动,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广东汉乐的特点。按照教学活动中的时空组织方式、立足于教学活动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同教学活动中不同的教学形态,以观察者与体验者的双重身份来阐述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最后,对大埔县广东汉乐民间传承活动中的教学形态进行解读:提炼出其传承发展的动态特特征,存在哪些缺失?从而将其体系化,为大埔广东汉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开展提供借鉴。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