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河北师范大学覃东生博士学位论文《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指导教师刘丹青)摘要
摘 要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对语言区域现象研究不足的现状,从区域语言学、接触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法化等角度对“执持”义动词、“给予”义动词、“去”义动词在广西区内汉语方言和壮语方言中平行的多功能语法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和研究。然后,通过跨语言的罕见性、亲属语言的比较、语法化程度的比较、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等方法,对相关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演变的具体历史过程等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文中指出这些语法现象是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演变和变异的产物,它们是一种区域语法特征现象。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把广西中南部看作一个语言区域。
第一章,本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区域语言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对五个著名的语言区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区域语言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同时,我们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在接触语言学、区域语言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广西区内语言接触状况的有关研究成果,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
第二章,我们从接触语言学、区域语言学、语法化理论的角度对“执持”义动词在广西汉语方言和壮语方言中平行的多功能语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描写与分析,并对这种语言现象形成的起因和历史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语法现象是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的产物,是一种区域性语法特征。
第三章,我们对“给予”义动词在广西汉语方言和壮语方言中平行的多功能语法模式进行了描写与分析,并从区域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历史语法等角度论证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形成是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结构特征扩散的结果,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语序重组,同时复制性语法化机制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指出这一语法现象是一种区域性语法特征。
第四章,我们对“去”义动词在广西汉语方言和壮语方言中平行的多功能语法模式进行了描写与分析,并从接触语言学、区域语言学、语法化等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形成的起因和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进一步指出这种语言现象是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结构特征扩散的结果,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复制性语法化。同时指出这一语法现象是一种区域性语法特征。
第五章,我们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以本文的研究为基础对区域语言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
第六章,结论。在此我们对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对本文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并根据本次研究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一些探讨。
本文对广西区内 8 个汉语方言点和 2 个壮语方言点的三种语法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描写。然后,通过跨语言的罕见性、亲属语言的比较、语法化程度的比较、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等方法,对相关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演变的具体历史过程等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认为广泛存在于广西汉语方言和壮语方言而在广西区外的其它方言/语言中极为罕见的三种语法现象是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演变和变异的结果,它们是语言结构特征区域扩散的产物,是一种具有区域性特征的语法现象。根据这些区域语法特征,我们可以把广西中南部看作一个语言区域。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