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四川师范大学邓沙沙硕士学位论文《“吃”类词在汉语方言中的语义地图研究》(指导教师陈颖)摘要
“吃”在现代汉语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在汉语方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意义丰富。而语义地图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能够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同一种功能在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的共相与殊相。因此本文以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的动词“吃”在汉语方言中的四种表现形式“吃、喫、食、馌”为研究对象,以语义地图作为研究方法,构建出概念空间,绘制出语义地图,探讨“吃”类词:吃、喫、食、馌的义项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全文共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五章是结语,正文部分主要是第二章至第四
章:
第二章介绍了与语义地图相关的一些概念和构建概念空间的操作步骤。在理论基础上,对“吃”类词的义项进行了整理加工,确定了概念空间内的17个节点;并依照语义地图连续性原则确定了排列方式。构建了“吃”类词在汉语方言中的概念空间。
第三章详细描述了42种方言中各自适用的“吃”类词的具体义项。表现形式为“吃”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北方方言区;表现形式为“喫”的主要分布在吴方言区和赣方言区;表现形式为“食”的主要分布在客家方言区、闽方言区和粤方言区。并在第二章所构建的概念空间的基础上绘制了42种汉语方言中“吃”类词的语义地图。
第四章对42幅语义地图进行了再分类,共分为:“进入”系、“理解”系、“接受”系、非“受、挨”系、“欺负”系、“贪污”系等六个小类。这六个小类的方言中“吃”类词的义项分布在地域上存在以下特点:“进入”系主要分布于吴方言区;“理解”系主要分布于北方方言区下的江淮次方言;“接受”系主要分布于北方方言区下的西北方言;非“受、挨”系主要分布于客家方言区和粤方言区;“欺负”系和“贪污”系分布较为零散。同时,指出了“吃、喫、食、馌”四种形式在义项分布上的差异:表现形式为“吃”的方言都不具有“进入”“固定住”“缠住不放”“活、长”等义项;表现形式为“喫”的方言都不具有“理解”“活、长”等义项,且在地理分布类型上属于长江流域型;表现形式为“食”的方言不具有“固定住”“缠住不放”“理解”“怕、服”等义项,且义项分布不如另三者丰富,地理分布类型上属于东南沿海型。“馌”因其只适用于建瓯方言,便单独讨论了它的来源、发展问题。“吃”类词的义项在地理类型分布上属于秦淮线型,即南北对立,该线以南义项比该线以北丰富,且该线以南具有该线以北不具有的义项。除此之外,在构建的概念空间的基础上,推断了动词“吃”在汉语方言中的语义演变路径和蕴涵共性,并进行了一定的验证。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