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辽宁师范大学韩璐硕士学位论文《<俚语证古>及其民俗语汇研究》(指导教师曲彦斌)摘要
《俚语证古》是近代著名学者丁惟汾《诂雅堂丛著》之一。它以方言俚语为研究对象,采用音转原理探求方言词语的渊源,为我们今天探索俗语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和线索。全书共十四卷,一千零二十五个词条,其内容广博,方言俚语资料丰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方言和民俗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
本文前半部分从作者、研究对象、体例、注释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就其体例与《尔雅》、《方言》、《释名》加以对比。由于《俚语证古》训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音转原理将古今方言、俗语沟通起来,探寻词语的本源,所以本文也试图从音转原理入手,分析释词中的双声、叠韵的音转关系,以此来分析作者的释词思路。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将《俚语证古》中的具体训释条例视为民俗语汇的语料,运用民俗语言学及与之相关的多门科学的科学方法,将其置于民俗文化这个大背景中加以探究,先后从《俚语证古》中民俗语汇承载民俗要素的方式、民俗语汇的分类、以及民俗语汇的发展变化和修辞特点上加以阐释,力图从多个视角对该书进行整体分析,初步建构出《俚语证古》中民俗语语汇的框架,展现民俗语汇的特定风貌。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对作者及《俚语证古》的整体评价,分别从价值与可商榷之处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较为客观地评价了作者释词中的语言思想,作者不仅注意到了地域观、历史观而且十分重视对雅言体系的考证。肯定了作者可以从音理学的角度对方言俚语内部的语音变化进行深刻地分析,将古今方言、俗语沟通起来,具有创新精神,为训示古籍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同时也进一步论述了过分强调音转原理的弊端,以对具体词条加以例析的形式,对《俚语证古》中不适于音转原理的训释进行了大体的论说,试图寻找到词语的源流。
《俚语证古》无论是作为一本方言词典还是作为一本民俗语汇语料辞书,其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对于该书并无全面的研究成果,有诸多内容还值得深入研究。《俚语证古》是丁惟汾历经数十年的春秋所著的一本以方言俚语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它保存了大量方言俗语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民俗语汇提供了文本,尤其是名物方言俗语,使一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东西的名称得以保存,为我们阅读古代文献提供依据。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