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重庆大学潘洌博士学位论文《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研究》(指导教师魏宏杨)摘要

2018年5月1日 暂无评论
2018年5月1日:

20185重庆大学潘洌博士学位论文《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研究》(指导教师魏宏杨)摘要

QQ截图20220930081136.jpg

广西传统村落

 

 

当前,广西获得国家及自治区级认定的传统村落数目极少,且大多处于非物质与物质遗产双重遗失的濒危状态,村落地域空间特征快速消失,急需对其进行记录与分析;村落空间格局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自然生态空间被过度侵占,村落原生态空间格局被破坏;村落内部空心化的同时外围又变得无序化,空间秩序失控;空间形态随意改变,致使村落风貌受到破坏;对村落空间只注重保护而对传承与发展方式研究较少;村民自我文化认同感低,外来者文化认知度差,使得传统村落及建筑传承与更新缺乏适宜哲理等。诚然,传统村落的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改变了,内部乡民的生活方式与观念改变了,营建房屋的技术与适用资源也改变了,作为活态的传统村落及建筑,其改变也是必然的,但如果对村落及建筑中以隐性、抽象、本质性存在的“空间”缺乏足够认知与重视,不能理清它与“环境”、“人”、“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就很难从本质上解决上述问题。

建筑学的本质是提供、优化和美化空间,因而解决传统村落及建筑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必然要回到空间。研究认为,传统村落及建筑是广西地域文化的典型载体,空间是环境、聚落、建筑与人互生关系的基本载体,由传统村落及建筑中抽象、显现、理清其宏观、中观和微观空间特征及其演变方式是连接传统、现代和未来聚落及建筑的关键。当前,在空间增量受限的条件下,就要求仔细反思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传承与更新等矛盾共同体在传统村落及建筑(多为存量空间)多元时空格局里的共存关系并做好发展趋势预测,以便在从现代性中获得发展动力的同时,也能从传统性中发现并重建自身的民族与区域认同感,为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在新形势下寻找新方向,为地域聚落及建筑空间设计提供指引。

研究选取广西全域内具有典型性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以理清其村落及建筑时空里蕴藏着的适宜朴素哲理为目标,从由上至下的宏观环境和由下至上的微观场景两头开始,在中观的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中进行意义整合,由此,建构出基于广西独特自然地理、民族文化、政治经济的村落外部环境空间←→村落空间←→建筑空间←→内部空间←→家俱陈设的多元时空格局,建立起一个既适应宏观规划要求又符合微观自组织需求的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理论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用概念提取、分类比较及图解构成的定性方法抽象出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的“空间格局”、“空间意义”、“空间要素”、“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之概念集群;在此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再抽象(数目、体量、坐标、度数、质量等数据)来建立起能适应现代性发展与更新的传统空间模型;并提出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发展的方法与策略;籍此建构一个具有系统性、开放性、互逆性的传统空间传承与更新框架。就此,希望通过对过去的提炼,解决现实问题,达成对未来的预测与构想。  

1.jpg

2.jpg

3.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18年5月重庆大学潘洌博士学位论文《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研究》(指导教师魏宏杨)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04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雷喜斌硕士学位论文《“重建”土楼——对土楼旅游文化再生产的话语分析》(指导教师王建民)摘要         返回列表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