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西南大学朱云霞硕士学位论文《族群的认同、诠释与重构——从人类学视野看客家影像》(指导教师虞吉)摘要

2010年5月1日 暂无评论
2010年5月1日:

20105西南大学朱云霞硕士学位论文《族群的认同、诠释与重构——从人类学视野看客家影像》(指导教师虞吉)摘要

QQ截图20220927154049.jpg 

摘要

 

自从“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以爱斯基摩人作为摄影机关注的对象,并使其关注的结果具有人类学的学科意义以来,通过影像来纪录人类社会现存的基本社会形态与文化风貌,已成为人类学家书写民族志的一种重要方式。影像作为一种被麦克卢汉称之为“是一种更加非集中化的媒介,给区域性方言提供了表达的机会”的传播媒介在人类学的学术研究中大放异彩,并由此延伸了一个全新的学科——影视人类学。虽然有关影视人类学究竟有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的争论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影视人类学也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论的表述,但摄影机却毋庸置疑地成为了纪录和阐释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的重要表述工具。各种各样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纪录片不断问世,并由此成就了“影视人类学片”这一说。然而,不管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就在国内,影视人类学却更多地被用在纪录和研究濒临灭绝或消失的人类群体和相对“原始”的人类社会。影像以它直观的,形象的特点被众多人类学家一种纪录和诊释异质文化的重要手段。尽管在国内,能完全被称之为“影视人类学片”的作品少之又少,但用摄影机来纪录和阐释某个族群或者某个文化的功能却被电影或者各种电视片所收容。众多电影或电视作品都通过影像纪录和展现了一个区域或一个群体的生活百态,包括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等,这样以来,这些影像便具有人类学研究的意义。本篇论文试图以反映客家族群的相关影视作品为切入点,分析这些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影视作品究竟是怎么呈现一个族群,这些影视作品又呈现了哪些特征,作品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这些作品对客家族群的认同又将会起到何种联想。

整篇论文的写作始终保持着人类学的视野,不管是对客家族群的概况描述、还是对客家影视作品的分析,都将保持人类学的视野。不仅如此,为了得出有效的结论,本文还将选择一定的区域展开全面的田野调查,对客家族群进行综合的了解和概括,并将所观察到的结果与现有客家影视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彼此的关系,并最终促成论题的完成。整篇论文的总体架构如下绪论包括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和关键问题的指出以及与本论题相关的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南国“客家热”的兴起。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对客家人的族群认同的历史进程的介绍和客家影像出现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族群的诠释。这一部分主要是从人类学视野分析客家影像对客家族群的诠释。

第三章族群的重构。这一部分以一个田野调查的展开为线索,将客家影像所反映的和田野中所观察到的客家社会和客家族群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客家影像与现实中的联系与区别,并分析客家影像对客家人族群认同的影响。

第四章结语。     

1.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10年5月西南大学朱云霞硕士学位论文《族群的认同、诠释与重构——从人类学视野看客家影像》(指导教师虞吉)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10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牛玉西硕士学位论文《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以平和县秀峰乡龙岭村为例》(指导教师曾少聪)摘要         2004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雷喜斌硕士学位论文《“重建”土楼——对土楼旅游文化再生产的话语分析》(指导教师王建民)摘要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