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2002年4月14日 暂无评论
2002年4月14日:

20024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timg_副本.jpg

温江区古为蜀国领域。区西北寿安镇境内的“八卦山”“大墓山”,相传为蜀国柏灌王墓和鱼凫王墓;区北万春乡境内的“鱼凫城” (俗呼“古城埂”)相传为古鱼凫王都,沿江安河一带曾先后发现不少与古蜀族文化有关的大石遗迹,表明今区境是古蜀族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于原蜀国地置蜀郡,今区境属蜀郡郫区地。两汉及三国时期,分属益州蜀郡郫区和江原区;公元304年,成汉李雄据有蜀地,分蜀郡置汉原郡,今区境分属益州蜀郡郫区和汉原郡江原区;公元347年,晋灭成汉后,改汉原郡为晋原郡,今区境分属益州蜀郡郫区和晋原郡江原区。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改晋原郡为晋康郡,今区境属益州蜀郡郫区和晋康郡江原区。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改晋康郡为江原郡,今区境属益州蜀郡郫区和江原郡江原区。

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分郫区南境和江原区东境,始置温江区,属益州蜀郡。

北周(公元557581年)时,温江区属益州总管府蜀郡。

隋统一中国后,“经正疆理,划分九州”,州、郡、区设置屡有变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悉罢诸郡,以州统区,省温江入郫区。仁寿三年(公元603年)又从郫区分置,名万春区。隋大业初省并诸州,改州为郡。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省万春区入郫区。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实行州区二级制。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置万春区,属益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复改万春区名为温江区,属剑南道益州。此后,区的建置即未再变更,而温江区名亦相沿至今。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益州为蜀郡,温江区属剑南道蜀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分剑南道为东、西二节度,改蜀郡为成都府,温江区属剑南道西川成都府。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郡为州,温江区属剑南道西川益州成都府。

五代时,蜀地先后为前蜀、后唐和后蜀辖境,地方政区建置,基本沿袭唐制,温江区仍属剑南道西川益州成都府。

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太祖赵匡胤遣王全斌灭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推行路、州、区三级制,于唐代剑南东、西两川之地置西川路,温江属西川路益州。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将西川路、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分川峡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四川路。嘉祜四年(公元1059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后又恢复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温江属成都府路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南宋时,建置隶属关系与北宋同。

元统一中国后,在大都(今北京)设中书省,在全国各地建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下设路、府(司)、州、区。温江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直辖录事司。

明初,仍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省以下废路改府,省州改区,实行府、州、区三级制,温江属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

清初,仍继明制,置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顺治三年(1646年)改置为四川省。嘉庆初,于省府之间加置道,形成省、道、府、州、厅、区制,直到清末。温江属四川省成绵龙茂道成都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绵龙茂道改名川西道温江属四川省川西道成都府。

民国元年,北洋政府废道,以府、州、厅直隶于省。民国2年,划全川为7道,同时废除府、州、厅。次年,改全川为5道,实行省、道、区三级制,温江区属四川省西川道。以后,军阀割据,形成“防区制”。

民国24年,国民党入川主政,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划全川为18个行政督察区(后减为16个),温江县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并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地。

19491226日,温江解放。1950年,划全川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与6西康省同属西南大行政区,温江县属川西行署温江行政区,为温江行政区专员公署治地。1952年,撤销川西等4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温江区属四川省温江专区(1968年,改为温江地区)。至1979年,仍为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治地。

1983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温江地区,其所属行政区大部分划归成都市。

20024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成为成都市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02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电视连续剧《绝境铸剑》2019年4月18日在革命老区福建上杭古田开机         返回列表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