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莫立芸硕士学位论文《王居园的香火传承——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指导教师徐莉)摘要

2008年4月1日 暂无评论
2008年4月1日:

20084广西师范大学莫立芸硕士学位论文《王居园的香火传承——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指导教师徐莉)摘要

QQ截图20220928085156.jpg 

摘要

 

在中国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流的背景下,“客家”是一个特殊的民系。客家人既属于汉民族的一部分,同时他们又以其独特的民俗、民风以及历史生成、迁徙、演变过程区别于汉民族以及其他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从众多客学研究资料来看,引起研究者们兴趣的主要集中在以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等几个学科视角下的史料挖掘与阐释,因此“客家”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着相异的内涵。然而,作为历史上生存型移民的客家人在结束了长久漂泊不定的游走后,他们的文化仍旧能以其内在巨大的张力立足于现代社会,这是令人惊讶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就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这也就是广义教育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与体现。所以,关注客家人的教育能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客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同时给我们以机会,从“文化”的视野出发关照教育。尤其在以学校教育为主流认同的现代社会,文化传承背景下的教育是何等的自在和鲜活。     

本研究主要以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为支撑,从文化的角度揭示在客家文化背景下早期教育的特点。研究选取了广西博白县宁潭镇下属的一个单一姓氏的客家村落——王居园为实地考察的对象,以此为个案研究王居园早期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特征、客家文化及当地机构教育对其的影响等。本研究在具体的实地考察中,搜集了众多文献、访谈、传说、故事,并以日记的方式保留了个人的感受和思考。论文中穿插了大量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来展现王居园早期教育的形态,归纳其中的特质,进而挖掘资料背后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归纳王居园早期教育的形态:其一,客家村落背景下的早期教育;其二,宗族认同自觉下的早期教育;其三,“祠堂—田野”式的早期教育;其四,薄弱的机构教育。在前三个视角中包含了早期教育在文化背景与具体生活环境两个方面的形态表现,第四个视角基于主流文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交融而对其早期教育现状进行探讨。论文重点分析了文化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方式给王居园客家文化带去的变迁。

影响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王居园中客家文化以及文化的变迁造就了其早期教育最基本的文化背景。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其早期教育进行文化透视:第一,客家文化的变迁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即客家文化在历史性的嬗变中建构了早期教育的选择,早期教育在“主—客”文化间的调适中推动着客家文化自身的陶炼;第二,以客家文化生活为早期教育的主要形态,即客家文化传承构建了早期教育的显著特征,村落生活影响了当地人对早期教育的选择;第三,主流文化中的机构教育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即机构教育打破了当地非机构教育的单纯格局,它改变了当地早期教育的观念,机构教育强化了小学教育的功能却淡化了幼儿园教育的优势。

作者认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客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不断变迁,王居园的早期教育也会从自在的状态逐渐融入到规范的教育体系当中,同时也将在更大程度上接纳更多的教育选择。机构教育的质量在当地将继续其纵深方向的推进,且更多的儿童会接受到这类教育。客家文化在教育的推动下仍将继续以其自身强大的更新能力向前发展。   1.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08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莫立芸硕士学位论文《王居园的香火传承——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指导教师徐莉)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08年4月江西师范大学江雪英硕士学位论文《民俗文化对赣南客家人养生健身意识与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指导教师余万予)摘要         返回列表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