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何英、李式耀原创歌曲音乐会在福州举办
2018年12月30日晚8点,迎新年“家,梦开始的地方”——何英、李式耀原创歌曲音乐会在福建大剧院歌剧厅隆重举办!
主 办
福建省歌剧舞剧院
福建省音乐家协会青年委员会
上杭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承 办
福州市音乐家协会
节目单
朗诵:张丽
1、女声三重唱:《可爱的家乡》
演唱:谢冰华、王婷、卜瑾
舞蹈:福建省歌舞剧院舞剧团
2、女声独唱:《家乡的酒》
演唱:陈俊玲
3、少儿表演唱:《锤子剪刀布》
编排:施爱华
指导老师:施爱华、罗敏
演唱:福建大剧院附属少儿艺术团
4、男女声二重唱:《回家的感觉真好》
演唱:王春黎、曲波
5、男声独唱:《古井的故事》
演唱:马世斌
舞蹈:福建省歌舞剧院舞剧团
6、男声小组唱:《客家男子汉》
演唱:姚中译、王文涛、彭彬、陈昱
舞蹈:福建省歌舞剧院舞剧团
7、女声独唱:《家风》
演唱:赵秀兰
8、男声独唱:《父亲是天》
演唱:叶昱
9、女声小组唱:《走在老家的路上》
演唱:黄伊凡、梁爽、陈琪、周丹红、杨凤仪、叶春红、林妍
舞蹈:福建省歌舞剧院舞剧团
10、女声独唱:《爷爷的故事》
演唱:张思佳
11、少儿独唱:《米升筒-传家宝》
演唱:洪雅怡
舞蹈:福建大剧院附属少儿艺术团
12、女声独唱:《奶奶的手艺》
演唱:杨明玉
13、男声独唱:《老家的大水牛》
演唱:郑海兵
14、少儿表演唱:《墨韵之歌》
编排:施爱华
指导老师:施爱华、罗敏
演唱:福建大剧院附属少儿艺术团
15、男声独唱:《大美都康》
演唱:卢文清
16、女声小组唱:《净土泮境》
演唱:黄伊凡、梁爽、陈琪、周丹红、杨凤仪、叶春红、林妍
舞蹈:福建省歌舞剧院舞剧团
17、男声独唱:《有妈就有家》
演唱:姚中译
舞蹈:福建省歌舞剧院舞剧团
18、男声表演唱:《树筒号子》
演唱:姚中译、孙雷、彭彬、陈昱、王文涛、陈协耀、刘强、方龄聪
参考阅读:
福建原创音乐:为新时代高歌
——何英、李式耀原创歌曲音乐会侧记
邱锡凤
“家,梦开始的地方”——何英、李式耀原创歌曲音乐会日前在福建大剧院歌剧厅隆重举行,这是我省原创音乐界的最新收获,也是我省音乐工作者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的一个缩影。
福建原创音乐曾经在全国处于边缘地位。早在20年前,笔者在报社主持副刊音乐版块时,就曾经开设“原创音乐”专栏,发现和扶持福建原创音乐工作者,着力为福建原创音乐鼓与呼。那个时候崭露头角的李式耀、蒋舟、肖山、郑君胜等,现在已经在福建音乐界叱咤风云,持续发挥着影响力。
何英、李式耀原创歌曲音乐会的创作主角之一何英,则是近年来闯入音乐文学界的新生力量。2009年底,何英的长篇纪实作品《抚摸岁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随着该作品在不长的时间内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电影,以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作者及作品很快享誉福建文坛。近年来,作者又将笔触深入到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连续出版了客家乡土文化的多部作品。几乎与此同时,其歌词试笔作品《小小读书郎》《锤子剪刀布》《可爱的家乡》《天下客家一家人》等,也陆续出炉。笔者曾有幸作为这些作品的首批读者,大饱眼福,并留下深刻印象。作品“接地气”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作者写父母、写爷爷奶奶、写孩子、写“客家男子汉”,写古井、写米升筒、写客家米酒,写家乡、写“大美都康”“净土泮境”,等等。这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与客家人、与普通人声气相通,与新农村、与大时代气韵融合,令人过目难忘。其次作品中流露出浓浓的“真性情”。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不事奢华、不矫揉造作,总是有一说一不浮夸,直抒胸臆少渲染,就像散文中的“小品文”,讲究闲适的心境、淡雅的格调和本真的性情。第三作品中敢于大写家风“传家宝”。这尤其体现作者的胆与识。如“厨房点亮着节俭,大厅里点亮着孝心,门前左边点亮勤奋,右边点亮诚信”“米升筒,传家宝,奶奶传给妈;邻居借我平升进,秋后还粮装满升。米升筒,传家宝,妈妈传给我;邻居借我送温暖,我还邻居要感恩。”秉笔直书、出口成章是“胆”,小中见大、由小及大则见“识”。就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考察永定客家家训馆后所说的,客家祖训体现真善美,没有一点假大空。作者笔下的这些家训家风,不拿捏做作,不无病呻吟,最能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将这样的歌词作品谱上曲并使人唱出来,则考验作曲家驾驭音符、营造美的境界的能力。李式耀是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创作初期作品《风景》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已让同行见证了其成长为作曲家的优秀潜质。在此次音乐会上首次展示的福建文艺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树筒号子》,则标志着曲作者在音乐创作实践上的又一个重要收获。号子是一种古老的歌谣,直接在劳动中产生,各地不同的生产、劳动场景产生了大量的号子,比如川江号子、纤夫号子、开山号子、打桩号子等等。很多时候,号子本身就是一首完整的歌谣,就像西藏农村修建房屋、铺筑地面时的号子“打阿嘎”,节奏铿锵、音韵和谐,极富感染力。产生于闽西上杭步云山区的《树筒号子》(又名《梨岭木工号子》),即当地的伐木工人“扛树筒”时发出的声音,是他们劳动时的“交流语言”,“传唱”至今已300多年。《树筒号子》不同的号声,代表着起步号、上山号、转弯号、过坎号、上坡号、下坡号等。工人们充分运用大量的“嘿呦嘿呦”衬词,将大家的脚步统一起来,将大家的气力激发出来。在这首作品里,李式耀很巧妙地将原生态的步云梨岭树筒号子,以男声小组合唱的形式进行艺术化再现,将词作者何英在歌词中描述的劳动场景一一渲染出来,让观众领略到了原始森林的浩荡旷远和伐木工人的恢弘气势,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
人们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此原生态的艺术,极易被当下的观众认同与接受,正如张艺谋将这闽西上杭步云梨岭的树筒号子搬上国家大剧院获得巨大反响一样。而以审美的方式讴歌新生活、新时代,同样能够收获鲜花与掌声。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对福建原创音乐抱有相当的期许。
福建日报:从梦开始的地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