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南昌大学刘胜利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萍乡)《上栗方言中的客家方言成分研究》(指导教师刘纶鑫)摘要

2005年6月6日 暂无评论
2005年6月6日:

2005年6月南昌大学刘胜利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萍乡)《上栗方言中的客家方言成分研究》(指导教师刘纶鑫)摘要

QQ截图20220908112509.jpg 

上栗县位于江西省的西部,萍乡市的正北。根据史料记载,从明朝中叶至清朝年间,大量闽粤赣交界地的“棚民”来到上栗地区。他们初时春来冬返,后来

由于朝廷政策的放宽,他们便在上栗地区定居、繁衍生息。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所操的客家方言没能在上栗地区形成“方言岛”,但是却对上栗方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对上栗方言中的客家方言成分进行探讨。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上栗地区的地理人文概况、历史沿革、以及人口迁徙情况。通过对史志的求证,以及对上栗地区姓氏族谱的调查,证实了上栗地区的

确存在大量客家移民的后裔。为上栗方言确实受到过客家方言的影响找到了事实依据。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客赣方言的概况:其次从三个方面证明了上栗方言归属于赣方言,只是受到了客家方言的影响;接着整理出了上栗方言的声韵调、同音字表以及上栗方言的语音特点。第三章描述出以江西客家方言为代表的客家方言语音特点,并将上栗方言语音特点与之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上栗方言语音中的客家方言成分。文章第四章从客家方言特征词、关系特征词、语音特征词、口语用词以及文化方面着手,探讨了上栗方言词汇中的客家方言成分。文章第五章在语法方面主要探讨了上栗方言中的“有”字句。

(本站收藏电子版)

参考阅读:

上栗方言属于赣方言

(一)从调查材料上看,上栗方言属于赣方言

首先,在魏钢强老师的《萍乡方言志》中,将萍乡方言分为五大片。以上栗县城话为代表的上栗方言属于其中的北路片。其次,魏钢强老师根据调查也强调:“萍乡未见有自称客家者,也未发现当地有说客家话的。”再次,笔者在调查上栗县姓氏族谱中也了解到,尽管上栗地区有大量闽、粤及赣南等地的移民后裔,但确实没有哪个姓氏的人说自己是客家人,更没有人会说客家话。

(二)从地域上看,上栗方言属于赣方言

根据以上对赣方言概况的介绍,尽管其内部的分区比较复杂,说法各一,但从地域上看,上栗方言都属于赣方言。在颜森老师的分区中,上栗方言属于宜萍片;在陈昌仪老师的分区中,上栗方言属于宜春片;在李如龙、张双庆老师的分区中,上栗方言属于赣中片在刘纶鑫老师的分区中,上栗方言属于吉安片在孙宜志等老师的分区中,上栗方言属于分宜片;在颜森老师后一种的区分中,上栗方言属于宜春浏阳片等等。所以不管怎样分区,从地域方面来说,上栗方言都是属于赣方言的一部分。

(三)从方言特点上看, 上栗方言属于赣方言。

每一种方言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特点,赣方言也不例外。上栗方言是否具有赣方言的特点呢?在学术界,各家归纳的赣方言的语言特点不尽相同,所以本文只选取了颜森老师在《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中综合的赣方言特点来进行分析。在该文中,颜森老师分别列出了九条赣方言的语言特点,它们分别是: 1.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的清音。2.遇摄三等鱼韵、流摄一等、臻摄开口等、曾摄开口一等和梗摄开口二等文读字,许多地方的主要元音为[e],或者相近的[e/  ]。3.梗摄字- -般都有文、白两套韵母。4. “大小”的“大”读蟹摄徒盖切,“大栗板栗、大姑、大娘、大姨”的“大”读果摄唐佐切。5.影母字开口呼多读[ng]声母。6.“菜梗”的“梗”绝大多数地方都有[u]介音。7.咸山摄一二等字的韵母主要元音有区别,如“搬班”二字韵母不同,“官关”二字大部分地方也不同。8.赣语区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入声。9. “太阳”叫“日头”或“热头”。“下雨”说“落雨”。“站立”大部分地方说“口[tcil1]”。“吃饭、喝茶、抽烟”说“吃饭、吃茶、吃烟”。交合说“戳”。“我的”说“我个”。“坐着说话”说“坐到话事”。“打不赢他”,既可以说“打不赢他”,也可以说“打他不赢”。通过调查分析,以上九条赣方言的特点,上栗方言都基本具有。只是“大”读果摄唐佐切只在“大栗板栗”中保留了。“太阳”叫“日头”等等。因此,从方言特点上看,上栗方言也属于赣方言。

上栗方言属于赣方言,但是由上文中所提到的“棚民”曾将客家方言带入了上栗地区,并且对上栗方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事实也是不容小觑的。正如在上栗县人口迁徙情况中介绍的,“棚民”多是明嘉靖年间以后,从闽、粤及赣南地区迁来的。从明清年代迁入上栗定居的“棚民”就多达39个姓氏,共计183个分支氏族。如此规模的移民,加上客家内部的团结,按理说应该能在上栗地区形成客家“方言岛”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由,首先上栗地区连接萍、浏、醴三地,交通便利,商贸频繁,上栗素有“小南京”之称。由于人口流动较大,所以语言间的融合也是非常频繁的。其次“棚民"在上栗地区的入迁波折很多。据史料记载,麻棚稍得安定后,地方官马上将他们编入临时户籍内,由流民改为“棚民”,征收丁银和商税。为反抗官府的经济剥削和统治,“棚民”曾多次举行起义。例如: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棚民朱益吾以上栗杨岐山为大本营,率棚民5000余人起义,两次攻陷万载县城。但在起义失败后,敌视棚民的土著乡绅就乘机要求官府镇压棚民,结果官府派兵“荡洗棚穴”,“数十万棚民杀逐殆尽”,“间有一二未尽余孽,又严示驱逐”,“慈化、桐木、上栗等地数千余户, 悉令回籍,永绝根株。”尽管这样,由“棚民”带来的客家方言与上栗方言却彼此融合,对上栗方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能够成就本文的初衷和基础。在以下的内容里,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对上栗方言和客家方言进行比较, 试图找出客家方言在上栗方言中的痕迹。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05年6月南昌大学刘胜利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萍乡)《上栗方言中的客家方言成分研究》(指导教师刘纶鑫)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明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584年6月6日)出生         2007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孟万春博士学位论文《商洛方言语音研究》(指导教师邢向东)摘要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